在这里,白天可以体会“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晚上可以亲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场景,感恩着大自然的恩惠,也感受着众鸟的欢愉,心境自然会澄净些。
钟声、鼓声和诸鸟的欢鸣声组成一首和谐清脆的闹铃曲,整座山寺都醒过来了,心也就跟着清明起来了。
有时候,我也总会觉得,抚琴真不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与心、与大自然的交流。
与物共生,与琴为友
一谱澄澈的七弦曲,像是一处唯美的风景,又像是一个纯朴的朋友,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信仰的支撑,是朋友间纯净的扶持,这种清心之音,大概就像月光一样,给人皎洁、明净、清凉的感觉。
“琴棋书画”中“琴”为首,并不是偶然,更不是因为顺口而这样来排序,弹拨古琴能修身养性,内求清明。
“琴者,禁也。禁之于邪,以正人心也”,也就是通过清和淡远的琴音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培养静定的心境,树立宁静致远的品质。
在闲暇的日子里,没有过多的繁杂之事,就满心欢喜地徜徉在鸟语中,仿佛身处茂密的森林,飞舞的叶子,跳跃枝头的山鸟,永远不会让人觉得聒噪。
凉凉的雾气,携带着野草的芳香,连同温且柔的阳光,一起掀过窗帘洒进屋里。这样的情景,总能轻柔地鼓动我去调弦弄琴音。
古琴所追求的深、远、静,要与心之虚静相配合。古琴的音频乐调,以慢节奏为主,悠长、古朴、深远,容易使人心静,也是收摄身心的一种方式。
以淡养生,以简修心
随着琴声起,屋内悠悠琴声和着吱吱鸟鸣,总是那么的清脆悦耳,修心养心,让心灵能栖息于一方净土。
以往,工作总是太忙,心绪也会烦乱,进度自然就缓慢了些。这样真不好,做事情是需要松弛有度的,所以得适当让自己停下来,腾出些许时间和空间,静思省心,哪怕拂去凡尘几许,获取片刻的安宁,也是必须的。
这对于紧张、烦躁、疲惫的社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精神疗愈——净化内心、平衡心态、补充能量。
让身心舒缓下来,呼吸调放得均匀细慢,这本身就是一种养生。内心的安宁,对于身体的疗愈,远远超胜过很多昂贵的灵丹妙药。
抚琴念佛,习禅修净
我选择抚琴。抚琴如禅修,刚刚起步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更需要一颗宁静的心,需要全身心去觉知,觉知手指的跳动,觉知落指生音的活动,也需要做到放松而又警觉,缓慢而又精进,全心全意而又毫不紧张。
抚琴,端身正坐,调柔身心,身心结合,心气不二,心息相依。这时,气定神闲,不知不觉就走进内心,走向全然放松的状态。
安顿身心,觉察力会更敏锐,人家下棋的能够落子不悔,那我抚琴的也就只愿落指不误了吧。
都说“古琴悦心”,还真是的。无论是挑,还是勾,抑或是滑动出音,哪怕只是抚擦一根琴弦,那委婉缠绵的擦响,都能传达出一种心境,散发出一种韵味,如同水墨画,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无限的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琴音声细腻含蓄,那吟猱绰注的轻重缓急就像林下之风意扫落叶,给予人们内心深处的超脱现实之境。
习练古琴,静雅嫣然,沉静内敛,在和雅、悠远的琴音中,自然涤荡去不少的浮躁和喧嚣,回到无上自然,让内心清净无染。
得闲时便抚琴一曲,果真可以排解郁结于心中的烦闷和忧愁。
一曲《南无阿弥陀佛》,在散音中,抹挑勾踢,来回往复,琴音在流淌,流淌出清凉,流淌出洁净的清香。
风轻轻地拂过,抚起衣袖,抚摸眉梢,一枚枚心事,就那样飘散于苍穹。
洗心涤虑,炼定增慧
佛书中说“静能生慧”,大抵就是这样吧。
倚着一隅宁静,弹拨之间便理清了许多人生中令人费解的心思。毕竟,万物终究是要回归到宁静的,心静了,便懂得泰然处世了。
那些人生中不甘放下的,往往是不被珍视的,是自己的执念,得不到回应,所以纠结、痛苦。
所以,遇事不应纠结,努力去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别入心。
等过去些日子,再回头看看,其实,真的,没有那么想要。
繁华也终归是过眼云烟,山花最初再是浪漫,也会辗作成泥。
静静接受,默默相守,让一切自然发生。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明天,最后是生命中不再灼热的某一天,有些事已经成为了故事,有些人也已经成为了故人,但我们始终是我们,时光依旧静静流淌。
放下执着,生命不苦;正身除贪,潇洒自在;笑口常开,喜乐自来。
世间事总是变化莫测,不用怕。
风雨飘摇也好,山河动荡也罢,心中的琴室是静和的,是安宁的,抚一曲,品尝来自琴的真味,感受时光带来的体验。
时光一直都很安暖,也很有序,吹绿了柳枝玉叶,吹肥了西瓜,吹黄了菊花,又把白雪吹来。
静守时光,细看流年,浅妤生活的不洁,杂染皆尽滤去,身心皈投于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一颗禅心,一份热情,不恋繁华,不悲秋伤春,以简修心,愿作净人不羡仙。
潺潺的流水声,轻轻的虫声,悠悠的琴声……
在幽静的山寺里,婉转,飘远,流动自如,一点一点穿透内心,给人无比的自由、安宁与祥和。
停下来笑看风雨,坐下来观赏花开,沉下来抚琴生音,定下来内观自在,心湖平静无波,万物自会得映,静极而定,瞬间便是永恒。
抚琴,不需要很热闹,简简单单就很好。
山风吹衣,山鸟和声,琴与鸟鸣,共奏弥陀。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