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而天道与人道的相通之处,孔子认为那就是“仁”。
「曾仕强每日箴言」
有人说,人生的过程,就像一块石头滚落山坡,一路下来,就没了棱角。
想想何尝不是呢?社会复杂,经过的坎坷多了,我们就会慢慢变得小心翼翼,尽力忍让,尽力唯护每一段人际关系,极力做个人人欢迎的人。
但却发现,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一味地讨好取巧,成了“老好人”“烂好人”,更不易受到大家的重视,自己也一肚子委屈。
其实,这样做人做事就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孔子非常讨厌这种人,称之为“德之贼”。
有句话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就是告诉我们要追求自性,保有原则,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合理应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回到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
所以,人不能当乡愿,不能盲目去做烂好人、假好人,才能顺应天道,成就自我。
1
宁可不受欢迎,也不能当乡愿
“乡愿,德之贼也”,出自《论语·阳货篇》。
孔子说:“外表忠厚而内心巧诈的假好人,真是毁坏道德的败类。”
所以,外表看起来忠厚老实的人,内心可能十分诚信,也可能诚信不足。
外表忠厚老实而又表里如一的人,当然最好。
万一表里不一致,那就是存心拿忠厚老实做手段,来骗取别人的喜爱和信任,实在是十足的伪善者。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自己缺乏原则,但求追随世俗,同流合污,到处受人欢迎,成为典型的和稀泥。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毁坏道德的假好人,活该被骂为乡愿。现代社会,这种人仍然很多,要特别小心。
假好人往往比真好人看起来更好,因为存心欺骗别人,不得不特别用心,才能诱人上当,令人产生信任感。
最可怕的,是那些大家都认为廉洁的,实际上并不廉洁;大家普遍信任的,结果却不值得信任。
我们既然难以判断,只好多费时间,详加考察、用心研判,才不致产生误解。
上述可知,我们总结乡愿的特性就是:不论是非,缺乏原则,见风转舵,皆大欢喜。
这种人不但自以为得意,而且经常成为大家欢迎的好好先生,但是迟早会自食恶果。
所以,我们要先从自己做起,宁可不受欢迎,也不能当乡愿!
2
“仁”和“不仁”之辨
大家都知道儒家所追求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那么“仁义”不是“好人”的标签吗?它和乡愿的区别又是什么?为什么老子却讲“不仁”?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而天道与人道的相通之处,孔子认为那就是“仁”。
儒家的教化,以“仁人”为最高标准,因为“仁”是众德的总称。“义”则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合理行仁的意思。
孔子说仁,孟子说义,合称为仁义道德。实际上,“德”得之于天,而行仁道合理而有所得,即为“仁人”。
我们中华文化的中心就在这里了,一个是顺应自然,一个是自我修炼,提高品德修养,没有其他了。
所以,作为人,既要循天理,顺其自然,还要讲良心道德,就是仁。
那老子为什么却讲“不仁”呢?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让万物自生自灭,这看起来好像不仁,但是正因为天地不主宰万物,任万物自化,所以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这正是大仁的体现。
圣人体会到了天地之心,让老百姓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好像圣人不存在。所以圣人也就好像不仁,这跟天地是一样的。
圣人凡事都按照自然规律来做,不自恃有德,秉持天道自然,顺性而为,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可见,天地、圣人遵循自然天道,不是不仁,而是无私的大仁,是真正的行道有德。
大仁好像不仁,不仁才是大仁,我们平时所讲到仁大都是小仁小义,格局是很小的。
因此,由孔子的“仁”和老子的“不仁”来看,仁或不仁是相对于人来说的,天道无所谓仁与不仁。且天道“不仁”也是“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所以,孔子的“仁”和老子“不仁”是一体两面,本意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人遵道贵德,追求自然合理。
3
对待是非恩怨最好的办法是
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
既然真正的仁是追求自然合理,那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身边的恩怨是非,避免乡愿行为呢?
有人问孔子:“以恩惠回报怨恨,这样做对不对?”
孔子说:“那如何去回报对你有恩德的人呢?应该要以公正回报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恩报恩,以德报德,还要以直报怨,才合乎孔子的主张。
以直报怨,并不是以牙还牙,以暴还暴。现代主张诉之以法,让法律来加以制裁。
倘若同等对待有恩和有仇的人,根本就是没有是非公义,也不应该挟私怨以报公仇,我们必须诉之以法,求得公正的制裁。
当然也不必记仇,更不要冤冤相报,但是公正合理地报怨,却是正当的途径。绝不能够以德报怨,因而是非不明。
有恩德而不图报,心中不安。有恩德就要求回报,则是假仁假义。自动回报是好事,不可以提出回报的要求。
所以,我们培养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正当态度。
而为什么老子却说以德报怨呢?
其实,孔子说以直报怨,老子说以德报怨,二者只是两个时段不一样而已。各位一定要搞清楚。
老子是主张事先防范。为了不引起任何的怨恨,于是就先通过施德来把怨恨消弭掉。
也就是说,老子的方法适用于怨恨产生之前。怨结了以后,就不能再以德报怨。
可见,孔子和老子是同一个意思,不是不辨是非。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圣贤的话搞得清清楚,才能得道。这就要小心对待每一个字,否则就糟糕了。
总之,做人做事,不能和稀泥,要顺其自然,由心而发,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做出不同的调整。
若过多地考虑利害,心里头老想要得到,不能放弃得失之心,就会迷乱心智,失去底线原则,就会失道。
最终成了乡愿,也就忘记了“道”,只会一无所得。
所以,我们要时刻不忘提升无我的境界,无可无不可,时时求合理,最终追求到一个合乎天道的标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不当乡愿,我欲仁,斯仁至也。与大家共勉!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
好书推荐
曾仕强教授告诉你
▼
点击图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