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泛滥之前》是一部由费舍·史蒂芬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乔治·布什 / 比尔·克林顿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一):我们能够做什么
我们能够做什么? 对于非环境学科背景、不触及政治的普通人来说,做一个实干者总结下来其实很简单: - 在饮食上改变一点点:少吃或者不吃牛肉 - 在出行上改变一点点:步行、骑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出行 - 在家居上改变一点点:把白炽灯和荧光灯换成LED灯泡 - 在投票上改变一点点:投票给关心关注努力为改变气候变化做实事的候选人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二):光知道还远远不够,行动才是改变的开始。
这部纪录片风格和之前柴静的穹顶之下不同,它只是把那些事实活生生摆在你面前,又跟你剖析为什么有些集体会反对,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可以扭转他们的想法,哪些做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
最最惊讶的是特斯拉做的超级电池工厂,只要10个就可以使全球就不再用化石燃料。
里面还提到好多易行的改变方式,包括我们平时少吃牛肉改成吃鸡肉就可以减少ch4。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三):观《洪水泛滥之前》有感
“ Let us not take this planet for granted. ”小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感言。在国家地理频道上看的这部纪录片,没有中文字幕,但我能从这些深刻的画面上看出现在情况不妙。这是一部安静的纪录片,平静的就像一个安详的老者,为你讲述气候变化的始终。一部能够和《海豚湾》《竞相灭绝》齐名的纪录片,其视角甚至更加广阔。莱昂纳多,的确是“practicing what he preached”。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四):洪水泛滥之前 川普退巴黎协定之后
在近些年常见的环保类纪录片中,这部片子的视角多元化和自我批评态度尤为突出。可能是由于明星效应,摄像师在小李子采访的时候还是经常将摄影机对准小李子,而不是受访者。但总的来说,小李子对科学依据还是保留了足够的敬畏,将话语权交给科学家,而不是自己妄下评论。
本片在油管可以免费看全片,甚至清晰告诉人们个人可以做的改变。除了环保话题本身,观众还可以看到在演员和联合国大使的身份之外,环保主题对于小李子个人,有怎么样的感性意义。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五):洪水泛滥之前
作为一位奥斯卡影帝,他所拥有的影响力,足以让他承载这样一份责任,气候变迁的引起的问题,倘若不能上升到人类的角度,仅由个别国家地区孤军奋战,脆弱的星球依旧奄奄一息。 It is up to all of us(一切由我们决定) Consume differcently(以不同方式消费) What you buy(你买的东西) What you eat(你吃的东西) How to get your power(和你获得电力的方式)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六):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最心酸的是太平洋上已经被淹没的岛国,他们对环境的伤害最小,却收到了最大的伤害,人类无限制碳排放如同杀人的凶器!
最愤怒的是印尼的棕榈油公司为了种植棕榈树烧毁森林。这样利欲熏心的公司,毫无对地球对人类的责任心!
最佩服的是Elon Musk,他说如果有一百座超级太阳能工厂,就可以提供世界上所有的能源。从他的眼神里,我总能看到未来的样子。
最欣慰的是人类在行动了,瑞典和丹麦将成为不使用化石能源的国家。而我也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减少乃至停止碳的排放。
无论承认与否,环境与气候的变化正在发生,它们相互作用,不断强化。我们真的应当行动起来了,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不要说为了子孙,这是为了我们自己。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七):能想到的几点
1.事实,观点和预测。2.似乎最后20分钟更值得一看,有visualized data。3.eat more chicken,这是chick fil a 的广告吗。。。4.没有给fossil fuel产业一个说话的机会,还是他们不愿意参加到影片中。5.传统化石燃料被宣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其他原因呢?而且化石燃料为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好像被一笔购销?6.迪卡普里奥还真是一个串场的花瓶。7.影片还真是没有抽丝剥茧的把问题说清楚的感觉。有点乱。8.政治与利益。传统行业与新兴能源行业对政治进行的游说多大程度上主导了政策?9.技术发展能怎么帮助解决气候变化问题?10.在建设风车和太阳能设备中会有什么样的附加影响?比如,制造材料废弃物的处理,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11.什么是carbon tax?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八):小李子的号召力、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
确实由明星的个人视角来展现给大家看我们的地球,我们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地理环境,视觉上会能吸引更多人群看下去。借由小李子之口呼吁大家注意全球变暖的现象是更为有说服力的,哪怕曾经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也会因为喜欢小李子而去关注这部影片,了解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但是政府的态度、领导人的意识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一部需要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去收看的影片。无论从前面的开发到后面的饮食所带来的困扰,亦或是那些露出的品牌,亦或是特别批判了美国消耗量大这一现实性问题,很明显那都不是危言耸听一切都是客观事实陈述罢了。
片头片尾我们都看见了伊甸园,我们也都看见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在如何变化,尤其最后那一句“一切由我们决定”,简单的文字却透露着失落和渴望的矛盾属性。现在的问题是,小李子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影片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无人可知,但我们也会抱着些许的期盼吧!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九):Before the flood
1.美国,中国,印度是世界前三大碳排放国,但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国的十倍,印度的35倍。
2.改变生活方式:出行,食物,能够有效减排。
3.石油是全球的主要能源,但石油会大量排放CO2。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地球变暖的唯一方法。
4.养牛会排放大量的CH4,养牛的CO2排放量是养鸡的四倍。改变食谱能够减排
5.碳排放税能够减排,但是这在美国没有实行,因为在美国由于利益集团的游说和资金,一半的政要不相信全球变暖。但是由于民主政治体制中领导人的支持率受制于民意,教育民众可以改变现状。
6.过去地球平均温度一直很稳定(变化零点几度),最近急速升温,如果到达临界点,由于冰层融化,无法反射太阳,地球将加速变暖。
7.全球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居住在靠大洋的城市,冰川融化会导致人口迁移,届时人口之间争夺资源不可避免,这会导致灾难。
《洪水泛滥之前》观后感(十):小李子这部新片,值得每个人刷3遍!
首发于[流量君]
微信公众号dotamm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洪水泛滥之前》I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