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一本由王亚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精选点评:
●三个印象:第一,通篇有机会就讽刺钱穆,倒也“入木三分”;第二,语言僵硬,不少现在“已死”的说法,大概也是白话文弊端的一个表现;第三,著者为《资本论》译者,受马克思影响太深,用马克思理论来套中国历史,不免前后矛盾。不过,有很多观点非常不错
●时隔几年后第二次读,解决了我不少关于中国历史的疑问,但有些地方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明白。
●重新读一遍,又有新收获。
●运用的是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怼钱穆很爽快
●这是一本大师所写的著作。何为大师?在我看来,拥有清晰的概念,严谨的逻辑,透彻的洞见,独特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再加上自成一家的体系便可称之为大师。相比现下泛滥成灾的“皇皇巨著”,此书耐读、耐思考、耐琢磨,实为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概念模糊,论述粗疏,结论仓促。除却暗合一般意义上的归属常识层面的感性认知外,本书既谈不上深入又难言洞见。
●和钱穆直接撕开了
●可和钱穆先生的诸作对观,很有意思,去“钱穆”毒的良品hhh…… “所谓‘三月无君,则遑遑如也’,那并不是为了什么忠君爱国,为了行什么鸟道,而实是为了行使其统治榨取的特权……因此,从本质上说来,在有一大批特殊社会身分的官绅存在着,并急于要找到靠山来行使其各种特权的场合,为他们所拥戴的人物,即使再英明、再开明,也很难不‘飘飘然’自认为至尊万能的主宰者;在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还大体保持其范围着官民对立的社会阶级关系的场合,无论是官是绅,即使再洁身自好,也难免不利用特殊身分、利用职权,向人民表示出不可一世的优越感。”
●在馆
●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译者王亚南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死前对朋友说:“我并不怕死,只是想在死前看看这出戏的结局,看看那些丑角的下场,否则,我死不瞑目。”他说:“专制制度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哑巴,一种是骗子,我看今天的中国就是少数骗子在统治多数哑巴。”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一):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理论虽然不错,但于实际无甚意义。官僚政治古今中外都有,可能于我为甚。中国官僚政治之边续性、包容性与贯彻性可能是最概括的观点了,至于新旧官僚政治的时间分野与特点等则不能同意。经济社会情况虽变化,官僚政治治理模式其实变化不大,人为地以历史阶段划分自然不妥。当然,囿于作品时间与背景,这也很自然。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二):一个本想成为短评却不慎超字数的伪·长评
说实话有点失望……因为我本来是抱着韦伯的“官僚政治”的概念去读的这本书…… 嗯……尽管对于“官僚政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王亚南老爷子的马克思主义范式的分析确实炉火纯青! 经济基础而至上层建筑,无法脱离经济基础而理解上层建筑。老爷子对于地主经济与官僚政治的关系以及均田制那一节的分析十分不错~ 尽管这样…但我仍然也认为王老爷子忽略了韦伯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例行化”为官僚政治的危险…以至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宣判了官僚政治的最终灭亡,实在是……令人失望……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不错著作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不错著作
亮点有:1、详细说明了中国式地主经济也是封建主义经济的一种变形。中国官僚政治虽然和西欧封建政治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某些地方,中国比西欧更严酷。
2、为什么中国一直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打转?作者认为是中国特有农工合一的生产方式,加上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和地主四者合一的剥削阶级所共同形成的。而西方,手工业者很早就形成了行会等组织,封建领主是贵族,不会做商人,商人也不会做高利贷,这样资本主义萌芽更容易产生。
缺点有:1、对于农工合一的生产方式解释得并不详细,估计作者思考的也不是很清楚。
2、书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涉及国民政府的一块,影射太过明显,有失客观性。感慨一下:国民政府言论可真自由啊。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四):无法证伪的理论木有价值
1. 1981年版本(8.9)和2005年版本(8.6)的评分比2010年版本(7.6,2013.05.07取样)的评分要高很多,是否能够说明社会的思潮在不断变化?
2. 书中对钱穆先生批评很多,在我看来这种批评没有太多必要。钱穆先生无非是从与王亚南先生不同的角度来看社会变迁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官僚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给出一些事实,判断的得出也比较自然,并没有那么的不堪。王亚南先生自己的专业是社会经济学(马克思社会经济学?“剩余价值”倒是提到过很多),在这本书里面,却几乎没有看到他从这个专业的角度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3. 这本书立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官僚政治”这个判断,在国外可能是一个300年的历史过程,前后都有社会现实可以对照研究,因而可以验证一个社会理论的范畴,可以看出变化及其因果。
而把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之后,王亚南先生把“官僚政治”这个词应用范围扩大到秦朝以后直至民国,2000年。往前,周朝的制度能否归入“官僚政治”,经济、体制情况是什么样的,可能由于历史记载不足,没有进行验证;在民国之后,只有在他理想中的,由人民做主的社会不存在官僚政治。也就是说,在他写文章的时候,“官僚政治”这个概念还是无法证伪的,只要有历史,就是“官僚政治”的历史。
“一个无法证伪的概念是没有价值的”(似乎是自然学科里面的概念),因为他无法给出任何的参考坐标。而随着人们日益的意识到,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官僚政治”还鲜活的存在着,更让这种判断失去力度。
4. 实际上,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闪光点。唐朝以前的豪门、门第政治,和官僚政治之间有何差异?如果细分起来,是否唐朝以后才能真正的称之为“官僚政治”?
钱穆先生的书中很多部分是关于皇权和政府权利的划分,是可以作为王亚南先生讨论的补充的。即使在现代,研究官僚政治的程度,也许是讨论政府、法院、议会三方权力的划分,也许是讨论人大、政协、党和政府四周之间的权力划分,总之是明确一个讨论的范围。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读后感(五):官僚政治视角下关于秦、隋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