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是一部由艾未未执导,Boris Cheshirkov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流》观后感(一):通天塔建不成了,但信念还在
从一个大的框架中认识到现代人类的流动,虽然不能细致入微的看到个人在这个大的潮流下的故事,但种种细节依旧弥补了对他人在流动中生存的幻想。过于涉及个人苦难,也许可以赚取观者的共情,但当把问题的脉络指向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的时候,理性支撑的内容足够时,才更可能引发当权者的思考,更可能促进消融国与国之间的墙。通天塔建不成了,但建造的信念不能没有,否则就如同伊斯兰国的大火,呈现着末日景观。
《人流》观后感(二):《Human》和《Human Flow》之间隔了个艾未未
或许是因为明白无法超越纪录片《Human》中对人类文明宏观的观察和记录,艾未未索性在难民营无人机全景拍摄和对难民采访特写之间随意插入自己作为艺术家工作的点滴,狡猾地将视角转为“艺术家看难民问题”,似乎可以冲淡对《Human》模仿的痕迹以及电影/纪录片专业角度对其评价。艾未未的《Human Flow》冷静客观,只记录不评价。虽然整个纪录片冗长凌乱,采访者的故事也好像总是差一口气,但记录的内容本身就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人流》观后感(三):不用去乱花的钱能用到哪里。
历史旧账缘由掰扯不清楚时,就需要艾未未这样的【艺术家们】用一些看似表达某种主题的空镜头,来体现欧洲白左人群的体恤同情与大爱无疆,仿佛让你听到他们的啧啧叹息。
然而拍摄的目的就在于此:
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要让你去赞扬这些精英们“高尚”的人格魅力。
把钱省下来,拍个百集客观讲述欧洲与中东千年纠缠历史的科普纪录片,要更有意义的多。
当然,真这样,是拉不来钱的。
《人流》观后感(四):人类不可能自由流动
因为政治和战争原因而成为难民是悲哀的;为了生存,因为环境变迁而不得不颠沛流离是无奈的;在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成为难民(非法移民)或许不是那么迫切。但难民就是难民。人数庞大的难民即使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来分配也是很难消化掉的,更不用说这些难民进入各国后如何融入,以及带来的治安等问题。
从空中看土耳其的难民营,很像是一艺术品,但谁能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肯尼亚的沙漠让人触目惊心。 每年意欲穿越地中海却不幸丧生的人数以几千计。出埃及的故事在一代代上演。
人类为了生存及欲望,不断掠夺着地球的资源,这颗蓝色星球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未来或许地球人会成为星际难民,被迫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
《人流》观后感(五):aww的美国粉丝真多
从纪录片角度,抛开难民这一话题来说,除了没有一个特别的视角以外,其他都达到doc平均水平以上(技术上和规模上)。但“sundance now”味很重,所以也是本片结构普通的一点。而且aww完全没必要入镜,我也不知道入镜的意义在哪,仿佛是告诉我“这片是我拍的”,“是时候刷脸了”(不然还真有可能不知道是他拍的),因为和赵赵作为助理时期的doc风格不一样(手持镜头,隐蔽摄影,糙,但是有记录感),而且主角不是aww,全片也几乎没有说什么,除了最后和一个美墨边防人员的简短对话。aww完全可以隐藏在幕后,塑造出一个悲悯的圣人一般的形象。但是不够自信,出现在没有必要的场景中,很像当年某个影帝的感觉,在难民登陆点嘘寒问暖(不是有点假,他妈太假了)。大制作,翻译很多,最后回归到墨西哥城墙,也是串联了难民问题、墨西哥问题、第三世界、战争、后殖民。在此时此刻的美国不火都不行,真的。
《人流》观后感(六):剧痛人流
(短评不够写...
作为骨灰级意见领袖,好像人们会对aww的期待太高,非要他发出惊天动地的见解不可,非要他挖出闻者落泪听者伤心的故事不可。而面对“难民”这个世界级的难题,联合国都解决不了,不必强求他能为世界带来什么答案吧?
我反而很买账这部片,其实aww又怎么会不知道做特写新闻的手法,比如找一个苦难的受害者,追根溯源挖他们的家国故事。对于这样庞大的内容,以小见大未尝不好,也是常规做法,能够有更强的冲击,带来更多的关注,但作为这样一部纪录片,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新的“信息”,
将这一不可能命题之命题揽下并以reflexive documentary的形式展现,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我们乌糟的媒体环境在带来信息的同时也筛掉了很多他们所认为不必要信息。“难民”议题,对于中国的媒体和观众的能见度早已淹没在浩浩汤汤的娱乐八卦国家领导人里。
观毕,我感受到了在我体验之外从未曾想象过的世界,不敢想象的生存状态与模样,思考作为“人类”的一员,能够做什么。还不够吗。
《人流》观后感(七):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荒凉感
#观影# 《Human Flow》艾未未导演作品。
此片是艾未未在看到“海滩上溺死的难民小男孩”新闻后决定着手拍摄的纪录片。
他探访了世界各地的难民营和难民群体,以己之身通过与难民营的人们一起居住、生活,试图展现现实中难民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也采访了各地的活动家和同情难民的人,了解处理难民问题的难处与瓶颈。由于是全程实录,可以清晰看到人类在难民营以一种茫然的状态生活。有的人有希望有的人是绝望。有的人失去了一切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开始。有暴力、有抗争,也有空洞和丑陋。人的价值在这里大概是趋近于零。没有什么可以完成的,只有无尽的等待和忍耐,焦虑与抑郁。
有一个镜头,一个男人带着摄影师走向一片荒地,地里面几个土包,他指着这个“我哥哥”另一个“我妈妈”再一个“我妻子”再一个“我女儿”“我小儿子““我弟弟”,一步一步,一步一脸泪,手里剩下的只有带着照片的身份证,其他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墓碑。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希望。没有生活。也没有什么可以凭悼。
人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大概只有人类自己知道。
《人流》观后感(八):聪明的策略
下午看完了Aiweiwei的片子Human Flow。讲真的我并不觉得他本人挺着大肚子不断出镜有什么不好的,本来他就是明星艺术家,这片子拍的也是"aiweiwei关心难民问题",而不只是拍难民,这首先是策略。很多东西要看创作者的自身定位的,如果定位这是一部纪录片,那肯定会觉得叙述混乱,价值观不明确,剪辑也不太好,很多时候还有把严肃问题审美化的倾向。但要是定位于艺术家的作品,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也是Aiweiwei最聪明的地方,议题上选宏大题材,世界命题,制作上又不按照圈内评价标准和美学范式来,他就这么给自己找到一片自由的陆地。这片子做得随心所欲,非常任性,不追求明确结论,不追求严格的故事线,想要艺术的时候就来一点儿沙漠,晚霞,蝼蚁般的人群,静默的脸,恰到好处的音乐,还有牛在街上走,老虎在笼子里喘气儿什么的,想要讨论问题的时候就混乱地表达一下,自己也没想明白想清楚,但就要个多重视角的感觉,在大方向上把控住"不同角度的言说",这样就不会跑偏。非常聪明的片子。但也可见,aiweiwei在严肃问题的思考力上其实能力一般。
《人流》观后感(九):3.5星
这个片子前面观感不是很好,一上来拍难民到欧洲的景象,穿越海峡、边境和铁路,很容易给人口实认为片子太过于肤浅和表面。正如你们看到的,豆瓣上很多人又开始喷“白左”了。但事实上,这部片子从中间开始就变得非常深刻。摄制组去了土耳其、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尼日利亚和阿富汗等难民的“发源地”,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他们的组成是如何多元,以及他们为什么逃离自己家园。
接着,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一系列具体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比如巴勒斯坦的几百万难民流散在各个国家,处境艰难,很多国家仍然放纵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建,很多中国人仍然以巴勒斯坦的个别恐怖主义行为的名义对以色列的不人道行为进行辩护和涂脂抹粉。我们也能看到,伊拉克的战斗多么惨烈,以及战争之后的重建多么漫长。我们看到了黎巴嫩宗教领袖愤怒的陈述,看到了加沙地带那些无辜的女孩的畅想,看到了阿富汗联合国官员那句令人深刻的发言:“我们正在尝试让阿富汗从一个输出难民的国家,转变为接受难民的国家。”
这是一部复杂的纪录片,我认为它并没有更深刻地反应现实,也没有更出色地处理好一些复杂的矛盾,比如难民给当地人带来的影响。但是这足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人流》观后感(十):Human Flow
我很多时候在想,看完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听完一张专辑,紧接着就跑来豆瓣,啪一下给个几星,这到底算哪一出?这种情况下的评分系统到底有多少意义?参考价值又有多少?客观吗?(我非常讨厌”客观“这两个词,请告诉我什么是”客观“。)
这部纪录片目前在烂番茄的指数是92%,豆瓣评分6.0分。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想要看的是一部全方位且”客观“地讲解全球难民问题的纪录片,抱歉,这部纪录片并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我也怀疑会有一部纪录片能把全球难民问题讲得完全透彻。所以Human Flow这部纪录片完全没有试图在现有的话语体系下去探讨全球难民这个问题,它的主题反而更接近另一部最近上映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主题,两部电影其实都在讨论“人何为人?”或者“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意义在哪?”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政治正确”这样的字眼在《银翼杀手2049》的评论区里看不见,而在Human Flow这里却到处都是。在我看来,整天把“政治正确”挂在嘴边就是不思考的表现。
Human Flow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并没有在搞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它也没有在给出现的问题寻找答案,就像纪录片里多次引用的诗句一样,无论是从影像还是主题来看,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首诗。你会去试图“读懂”一首诗吗?我会的,这他妈还不是因为被当年的语文阅读理解给毁了。
老艾经常会在纪录片的镜头里出现,简直可以说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一男主角了,看的时候我也会在想是不是有些突兀和多余,后来想想觉得并不会,因为人性总在人与人互动的那一刻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