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52个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很多人喜欢高晓松,是因为虽然他长得满脸油腻,但内心却是个白衣飘飘的少年。
他从母亲张克群那学来的一句诗“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打动了无数有梦的人。
而当张克群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嚯”了一声摆摆手:“绝对是瞎编的,我没事儿跟他说这话干吗?”
她笑着补充道:“我认为这句是高晓松的翻译,我当初原话是‘你要是不好好读书,你就上前门卖大碗茶去。’”
这几年,张克群老会遇到一些高晓松粉丝“求合影”的要求,老太太都会怼回去:“那您跟他照去!”
“我特别烦这个,所以得努力写书,哪天靠写书比高晓松出名了,大家见了高晓松叫‘张克群儿子’才行!”
按理说,以高晓松这样的人生阅历,早已把普通人气成柠檬精,他母亲这个“愿望”恐怕难以实现。
但仔细一了解,高晓松若真的跟他母亲相比,直接被秒得渣渣都不剩……
“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我多年卸不掉的偶像包袱,主要来自看我爸我妈的照片,看一眼能管仨月。”
他这话一点都没夸张。
张克群出身于清华世家,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是深圳大学的创建者之一;母亲陆士嘉是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
而她本人则是——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建筑设计师。
论家学才华,她在建筑学上的成就丝毫不在才女林徽因之下;论颜值,张克群也是一点不差。
张克群一家(右一为张克群)
至于张克群与建筑学的缘分从何而起,按她自己的话说 ,她是被梁思成“忽悠”去搞建筑的。
1959年暑假,清华大学组织教师去北戴河休养。张克群也跟着家里人去了,一个人在沙滩上写生。
梁思成看到了她不错的画技,起了爱才之心,开始”忽悠“:“学什么外语呀,学外语不就是鹦鹉吗?你就学建筑,建筑比艺术多工程,比工程多艺术。”
就这样,被说动了的张克群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做了三十几年的建筑教育与设计工作。
在清华园里,她一过就是一辈子,将建筑学知识一代一代地传给学生,可以说是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同时她也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在三元桥附近的中旅大厦、301医院的耳科实验室等作品都出自她手。
这个成就在建筑界里的地位,可不比高晓松写的歌在音乐界的地位差。
退休之后,她踏上了北京的寺庙和教堂的探秘之旅,跑遍了全北京城区以及远近郊区县的大小村子,被朋友笑称为“破庙迷”。
她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采风所见统统写成文字,著有《红墙黄瓦》、《高低楼房若干》、《带本书去颐和园:长廊画和故事》等建筑学专业书籍。
她以一己之力写下了一座古城数百年沉浮。经过她的研究,140处北京古建筑的前世今生,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又一珍藏。
张克群《画说老北京古建筑》系列
张克群的一生都在研究建筑,不仅是出于热爱,更是为了让外行人懂建筑,从建筑出发读懂中国,腹有诗书,肩扛道义。
只给孩子削过两根铅笔
但才女也是需要炼成的,张克群更是如此。
虽然从小长在清华园里,但张克群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
作为清华副校长女儿,她连高中都没考上,一门心思顾着玩,而她的父亲也什么重话都没说,一副“爱学不学”的态度。
她母亲在孩子极度伤心的时候,反过来安慰女儿:“小群,你主要上学太早,也正好趁这个机会休息一下。”
但是,她父母在家里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读书。就算张克群玩得再嗨,清华园里也没多少人理她,无聊的时候,她也只能读书。
对家里这种读书的传统,高晓松也曾在《鱼羊野史》中也提到过:
“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我常常随手捡起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饭。”
鉴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张克群对自己的孩子完全是一个“放养”的态度。
“我给孩子削过两根铅笔,就再没管过他们。”
“我就是跟他们做做朋友,他们是我的一个礼物,从小我就跟他们一起玩,也从来不认为他们得听我的话。”
她会带孩子们去后海游泳,一起闹着玩,没大没小地摔来摔去;她会带着孩子来到颐和园,坐在长廊两边,给兄妹俩讲这里的每一幅画、每一对对联、每一个雕刻……
孩子可能会听不懂,提出各种各种奇怪的问题,但张克群从来没有不耐烦。
女儿高晓江还小时,有一次突然问张克群:“为什么我们走路的时候,月亮也在走路?”张克群一时答不上来,就把女儿带回家让父母帮忙解答。
高晓松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全家一个物理博士,一个大教授,还有一个本科生围着孩子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受到了重视,继而保持求知欲。”
试想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想不优秀也难吧?
然而接受了这样优渥教育的高晓松却毅然决然抛弃了这份“优秀”,从清华辍学出来搞音乐。
高晓松的离经叛道把张克群气得半死:“你干嘛放着好好的无线电(专业)不念,非要唱歌呢?”
但儿子这样反驳:“念无线电出来最多就是个修收音机的,我想要的是中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
在想法保守的父母眼里,这种想法荒谬且不切实际。
但张克群立马想明白了,反对有用吗?父母能24小时跟身边看着孩子吗?于是态度一转,说:“有志气,唱去吧!”
在高晓松已经功成名就的现在,张克群依然风轻云淡:
“他念不念书、唱不唱歌我无所谓,没有满意不满意这一说,各过各的,我就过我的日子。”
在儿女未长大时,把孩子当朋友般平等对待,认真回答每一个童言童语;当孩子成年后,又敢于放手让孩子去闯荡未知,不用孝道辈分绑架任何人。
张克群做到了一个母亲最难,但最应该做到的事情——渊博、自由、敢于追求自己。所谓“不苟且”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吧。
对于母亲的教育,高晓松一直是感恩的。
去年11月,高晓松在50岁生日当天发了一篇“人生的期中小结”其中写道:“感恩给了我那个时代最好教育的一大家子。”
正由于这“最好的教育”,高晓松和妹妹高晓江也一直都过着浪漫肆意的“不苟且”生活,用高晓松自己的话说:“是母亲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
现在很多人以为,“不苟且”的生活意味着以财富自由为前提,要可以任性到随时随地到布拉格广场喂鸽子的地步。
但是,张克群不这样认为:
“如果人躺在地上,你觉得连土疙瘩都是坎儿;如果你站起来,可能高楼是坎,高山依旧是坎儿,就觉得怎么我老也过去不呢?但当你站在月球上一看,这整个地球都是特别光溜了,哪里有坎儿是不是?”
高阔的视野,不灭的理想,才是能超越苟且,到达诗与远方的双翼。
而钱,与此无关。
福利时间
社长给大家申请了福利哟~
今天起,24小时内留言区点赞最多的朋友
就送100积分
kindle杂志公社积分可以兑换70多本正版杂志
用kindle看杂志特别香~
— THE END —
长按识别上方,关注【RSS精选】
好文推荐:
女人为了瘦,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27年过去了,我还在重温这部“中国喜剧巅峰”
用一架走音钢琴斩获奥斯卡!与久石让齐名的他在中国火了……
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离开潮汕!
《法证先锋4》遇冷!看港剧长大的这帮人,如今正见证它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