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10 22: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摘抄

  《大学年级》是一部由托马斯·利蒂执导,文森特·拉科斯特 / 威廉·勒布吉欧 / Darina Al Jound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一年级》精选点评

  ●平平淡淡,也没有那种假激情毒鸡汤也挺好的。情感表达不因平淡打折。还是能怀念读书时光喜欢

  ●真的是 第一次到纯讲学习大学生电影。

  ●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五大st peres校区,抢不到的阶梯教室位置大楼梯下复习的长桌,crous,苦逼的prepa生活人生的取与舍,都在一念之间。年轻真好。

  ●哇

  ●应该可以打7/10,多一分给的是回忆。虽然不是医学院,但在预科的时光真是让人“怀念”,考试场景突然把人带回到竞考的岁月。即使是最优秀的一批人,在成功之前,依然需要超越常人意志力在题海和课本中坚持。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是非真实的,演员表现也很投入,对,那些疯狂的孩子就是法国学生的日常,整齐地敲打桌子,高声地表达着自己情绪,可以很有次序,但也会发疯似得歇斯底里可能最大的问题就出在结尾吧,有些太刻意随意了,无论是Vincent拿到最后一个名额还是Benjamin就如此轻易放弃了。还有就是那个压抑女孩设计,是真的没看懂,也看得很尴尬。但依旧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看到了过去的影子,这是属于私人的。

  ●这样拼的学习真要赞100回。不过不太懂班杰明。

  ●Nowhere is easy if you want to be good at something, but make sure 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wanted to be.

  ●我不喜欢法国电影的最大原因就是,法国男人的脸长得都出奇的令人讨厌,例如这部电影里的男一男二。最后期末考试以及宣读成绩场面震撼到我了,什么叫做既沸腾又压抑。“考试就是这样,选择坚强的学生,淘汰脆弱的,想想医生面临的压力责任,考试就是要选择我们这样的人。带有坚强基因的人。”受益匪浅

  ●学习使人疯狂。难得看到这种一本正经讲学习的电影啊。

  ●笛卡尔大学拍摄,熟悉的场景。法国,大概只有医学院的学生这么拼命了。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一):写给评分区的某些你又懂了的那些人

  评论区有些人也不要看了一部电影就参透国学生的一切的一样,还日常照例的贬低中国,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而且不是日常夸西方学校准入低毕业难吗?结果倒过来又开始内涵中国。难道你以为中国医生就是专科出来就可以立马到大医院医生吗?

  这部电影让我对法国医学考试确实挺惊讶的,也激励了我,能够带给人共鸣的,就是好电影。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二):紧张中充满活力超脱

  看完这部电影又让我回想起,高考以及准备出国时的备考阶段。那时候没日没夜的苦读。近似安瑞的情况,极度烦躁、易怒。电影描写的很到位。但是影片理有很多欢快的场面,比如学生们起哄老师唱的那首略带黄色的歌曲,还比如学生们不停地敲桌子。运用这样的宣泄方式排解一下。电影里的理描写也很到位。安瑞的嫉妒。本杰明的善良和包容。是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

  我特别喜欢班杰明的人设,平时外人看着不是刻苦的学生但是真的被带动起来有如神助,最后取得的成绩连自己都无法相信。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三):那些年轻的时光

  在飞机上看完的,虽然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但是很多的细节让人回味。

  结尾一开始也是觉得有点意外,但是回想导演之前的铺垫,还是符合逻辑的。Ben其实并不想当医生,从他和父亲一起手术以及和男二一起去看高年级实习的镜头就能看出,只不过可能这方面的心理冲突没有更多的演绎。大学的专业困惑其实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那些考试的环境场景真的让我突然觉得好熟悉和感动,仿佛又回到那段日夜拼搏的日子。我们的淘汰率只有60%,还没有医学院那么夸,而且已经是网上post成绩了,不过依旧能感觉到点击鼠标之前那种窒息的感觉,终生难忘。

  那个男一的女邻居的情节感觉有些游离主题,不过法国的街景选得真好,抵消了吧,呵呵。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四):很一般的电影,评分被医科学生刷高了

  就电影而言,看完之后没啥情绪,人物本身设计就没有什么亮点,大多数时间就在两个人的复习和考试中度过,本杰明的人物从漫不经心,早早就从安瑞身上学习并发生了转变,之后完全成为剧情的棋子,瑞安也只是从拼命,崩溃,再拼命一个转变,对于一个90分钟的电影来说,塑造的形象太弱了。其次就是导演的镜头的乱用,清楚的记得,安瑞在崩溃期跟他爸妈吃饭,导演用了个长推镜头,而此时人物却在敷衍父母,还有很多手持摄像乱用的情况。在叙事方面,场景转换,关联性很弱,很多地方已经不是暧昧性可以解释的了,而是叙事不够清晰,如瑞安突然就不上学了,然后时间好像过了很久的样子,但是观众来说,只是下一个场景,突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巨大转变没有任何解释,给人感觉就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根据后面的剧情判断,他好像很久没来上学了。导演叙事存在很大问题。

  最后就是结尾的放弃,实在不合理,每个人要报的学科并不能确定,本杰明的放弃几乎不可能留给瑞安,而电影强行将他放弃的空缺安排到了瑞安身上,让他抓住了最后一个机会,意图说明本杰明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朋友,而实际上,只是浪漫主义一厢情愿的想法。

  很奇怪评论里好像全是医科学生,这个电影是专门拍给医科学生看的吗???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五):医学生的孤独

  我最不喜欢的一段记忆便是医学院的生活了吧。那时候刚刚经历过高考,以为到了大学可以轻松一点,没想到一开学,便是满满当当的课表和沉重的一大堆教材,固定同桌,全英文授课,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都是课,晚上7点开始到凌晨固定的晚自习,每节课不用点名就能看到谁没来谁迟到。

  简直是比高三还苛刻的大学生活。

  学了些什么呢?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动物学,植物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专业英语,日语,系统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心理学,伦理学,各种专业课和非专业课,选修课和必修课,多到我都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几门。别说考试周的时候基本整夜整夜通宵,连平日里晚上11点回宿舍都觉得罪过,毕竟大部分的人都是晚自习到临12点才冲回去的,因为不这么拼根本记不住呀!哪些知识有用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你说80%都没有用好像也不行,就像电影里说的,“考试就是这样,选择坚强的学生,淘汰脆弱的,想想看医生面临的压力和责任,考试就是要选择我们这样的人。带有坚强基因的人。”

  宿舍每晚12点就断电,即使是考试周。夏天热的没有空调和电扇,只能打着手电继续看书,有时候就干脆一个宿舍端着马扎坐在走廊里就着灯光继续看书,那时候整层都有看书的人。也有胆子大的就直接抱着棉被去教室过夜。我是完全不想回忆那些年熬过来的日子,通宵看书之后的第二天早上,我都会有恶心感,想吐,什么也吃不下,后来进入临床值夜班,通宵整夜也适应的很快,这些大概就是医学院的设置吧。

  我们专业算是全校顶级的专业,所以每个学期都会有淘汰制,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如果有任何一门考试不过,就会被淘汰到其他专业,学历也会被降一级。人的记忆可能是有保护功能的,我特别不愿意记住那些年的生活,现在回忆起来模糊了不少,有一个男生曾经对我表白过,我以恋爱要影响学习拒绝了他,后来他情绪上受了很大的影响,期末考试成绩没有过关,被降级到了本科班。其实一直都蛮内疚,但也不敢去联系,最近加上微信,聊了两句,发现他最后没有当医生,在医药公司混的很好,听到这个,也算是对年轻时候的鲁莽有了些安慰。

  当时上学的时候,周围同学谈恋爱的基本都是内部解决,毕竟没有人能接受每天自习到12点也没有周末的男女朋友吧,和电影里的一样,聊天的时候,如果不是医学专业,聊什么都会觉得尴尬而又浪费时间,电影里的男主角在屋顶很想和邻居女孩聊点什么,发现自己一开口只能讲专业,之后就是一阵沉默,男二号和母亲的对话也是如此。但专业问题的讨论也会影响到友谊,还记得那时候和同桌讨论一个泌尿外科的问题,他坚持觉得我是错的,争论到最后争不过,吼着说:“我就是对的,因为我爸爸就是泌尿外科的!”我觉得和他争论好无聊,当场甩脸,后来连同桌也做不了,换了同桌,很多年后有了微信,互相加上发现他还屏蔽了我,真是对专业执着的人啊。

  每个人都有精神后花园吧,我不喜欢在豆瓣上发太多专业的苦和累,在豆瓣上记录的都是生活中能够支持我的一些精神食粮。有些东西,没有经历过就很难一起分享。最近几年,美国医生出的一些非专业的书开始慢慢流行起来,大多是描写职业生涯或者医学生活的书,我买过几本,都看不下去,美化的太多,是写给非专业的人看的,或者说,有些苦累和寂寞根本用文字描述不出来。外行人想要理解医生的生活,真的不是一部电影或者几本书就能感同身受的。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那些没有觉睡的青春,刷题的岁月,女生过的像男生的日子,上解剖课来不及吃早饭带到教室也要对着福尔马林的味道咽下去,几乎要抑郁的大学生活。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以为毕业后就会好的,结果发现,工作后不仅压力更大,考试也依旧存在,还经常不被人理解,果然是要足够坚强的人才能当医生。

  男主角放弃医学专业,真是让人要鼓掌的结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学一年级》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