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哈尔滨市民政部门发出对养老机构继续执行封闭管理的决定,这让哈尔滨市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掌门人”仲玉华的归家日期再次推迟。已至花甲之年的仲玉华,从2019年10月15日至今,整整200天没回过家,始终坚守院中,悉心照护160位“父母”(老人),尽心竭力,赢得老人及家属的点赞。
老人安康大于天
约好的团圆饭没有吃成,家人的探望无法实现,封闭日久,紧张焦虑的情绪出现在老人身上。许多老人与家属都渴望真切地见个面,好好地聊聊天。对于封闭管理,院里大多数老人和员工都能理解,但也有个别老人难以接受。
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仲玉华挑起这份重担:制定防控预案,每天按要求内外三遍消毒,为老人、员工测三次体温,到院外送垃圾回来鞋底消毒,外购蔬菜、鱼肉、水果及家属捎来的东西必须送达指定地点,消毒后才能进院。“丝毫不能懈怠,老人的安康大于天。”这是仲玉华干养老的原则和底线。
安抚老人焦虑心情
闭门不出的日子难熬,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仍觉得紧张而漫长。封闭初期还好,一个月后有的老人便开始想家了,仲玉华每天查房就能感觉到,老人那按捺不住的火苗“嗖嗖”往上窜,各种找茬,儿女不来了,缺东少西了,买药困难了,“我们查房就拿着本记,像哄小孩似的哄着。逐个添加老人儿女微信,发视频邀请,让儿女看老人,让老人看儿孙。”
在仲玉华眼中,这些都不是第一难事,最难的是有一对老两口偏要回家,不管怎么劝,他们就是坚持要回家,偏偏儿女还被疫情隔离在外地。“当时真的好难呀!”为了不让他们上火,仲院长就让厨房蒸白梨加冰糖,买爱吃的大酱、小青菜、萝卜,把能做到的都做了,这才使他们安下心来不再闹着回家。
感染更多人加入
爱的力量像磁石一样,能吸引更多人。每天凌晨6时许,规定由值班人员为护理员测量体温,仲玉华为了让员工多休息,她都起早抢着干。她日复一日地坚持,深深感动了65岁的庞莉莉,毅然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院里所有工作人员三个月没休息,为了老人吃得更可口,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也自觉进入厨房帮忙。“战胜困难都是靠大家的支持和付出,我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仲玉华谦虚而低调。
在记者眼中,仲玉华极不像个院长,倒似一个风风火火的“小妇人”,她极少打扮,足下一双运动鞋像踩个风火轮,楼上楼下“飞”,160位老人每天照一面,不“飞”也不行,所以每次吃饭她都是最后一个。
凌晨五点上班,夜间哪位老人有事,不论几点她都会亲自到场解决。去年,91岁的常桂琴摔伤了腿,疫情期间,仲院长怕老人寂寞,每天探望还亲自为其敷药。特别护理区的陈玉霞老人病情较重,她每天也要探望好几次,怕子女担心,及时用电话沟通反馈。
做榜样带头干
在庞莉莉眼中,仲玉华确实是一个真抓实干的好院长。“她事事亲力亲为,从不摆院长架子,无论什么事她都起到带头作用,甚至连扫雪这样的小事,她也带头干从不推托。员工看在眼里,纷纷紧随其后。这种榜样力量带动了全院踏实的工作作风,让每位员工都更加爱岗敬业,真爱老人。”
守好老人直至解封
让健康老人开心快乐,不想家。让离去老人平静祥和,无牵挂。这是仲玉华的心愿,也是所有养老人的心愿。“愿为天下老人奉献一片爱心,愿为儿女尽心尽力,愿为社会排忧解难,愿为人类造福一方……”这是疫情期间仲玉华领导员工谱写的院歌,这既是温婉歌词,更是铮铮誓言。与院训“做老人的好儿女”如出一辙。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仲玉华态度坚定:“今生既然选择做养老人,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献给天下老人。只要疫情不结束,我就不回家!”
今日头条号
微信公众号
抖音号
快手号
本报记者:亓红
本版编辑:文文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