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类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却最容易吃亏
日期:2020-04-21 07:00:23 作者:点击蓝字关注? 来源:秋葵妈妈 阅读:

这类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却最容易吃亏

  作者 | 田田

  可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养成苍翠挺拔树木,而不是柔软攀附的藤蔓

  ——秋葵妈

  朋友家孩子凯凯,今年六岁,性格乖巧,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小男生

  有人送他一个很精致玩具,虽然凯凯里很想要,但只看了妈妈一眼,就拒绝道:“我不能要,妈妈会生气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凯凯升入小学不久后,为了讨好老师,竟然答应偷偷举报其他小朋友的违纪行为,被同学发现后遭到排挤

  凯凯父母气愤老师提出不合要求同时,更为凯凯的行为感到失望

  他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几位心理医生,才知道凯凯有很明显的“讨好人格倾向”。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

  临床理学博士帕戈托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掩藏自己情绪,非常害怕引起冲突,所以选择压抑自我需求

  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身边不懂得拒绝、一味讨好的成年人,但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模式,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那些从小被我们冠以“听话”、“懂事”的孩子,或许恰恰是潜伏中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

  所以,如果有人夸的孩子“真讨人喜欢”,请一定要心。

  喜欢讨好的孩子,往往活得很累

  

  最近的热播剧《不完美的她》里,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穆莲生,因为被母亲男朋友虐待经历,让许多观众为她感到心疼

  穆连生被当作射击游戏靶子、被关进黑漆漆的箱子里、被塑料袋蒙住头……

  可小姑娘却总是笑着,好像对发生的一切毫无知觉。

  最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当小姑娘终于被从闷热纸箱子里救出来时,头发都被汗水浸湿了,还乖巧地笑着对妈妈说:“真好玩。”

  其实穆莲生并非感受不到恶意,只是害怕被妈妈抛弃

  她竭尽全力地去讨好妈妈,说“妈妈开心我就开心”。

  哪怕被周迅饰演的林绪之收养后,也拼命装作无忧无虑样子,以避免自己再次被丢下。

  这样的孩子其实有很多,或许他们没有和穆莲生相同的经历,但也在本该撒娇的年纪学会伪装和乞讨。

  我不禁想起蒋方舟,曾在节目中自曝讨好型人格。年少成名的她,却从小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她说:

  “我从不敢与人发生冲突,也生怕得罪谁。即使在亲密关系中,只要让别人不开心,我就会很内疚。”

  无论是穆连生时时刻刻的讨好,还是蒋方舟无处不在的内疚,都让人忍不住替他们感到疲惫和压抑。

  更让人揪心的是,正如勒紧的弦不可能松懈那些习惯了讨好的孩子,哪怕未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很难摆脱这种压抑的状态

  所以喜欢讨好的孩子,无论是现在和未来,他们都活得很累。

  习惯讨好的孩子,格局会越来越小

  很多人都理所应当地认为,那些懂得讨好的人,往往会因为处事圆滑而拥有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好的机遇。

  可事实恰恰相反。

  很多人都不喜欢讨好型人格的人,觉得他们虚伪又做作,卑微而低劣。

  日本有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叫做《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很多人都不齿主人公松子舍弃自尊,来换取爱的习惯。

  而这一习惯的源头,其实是因为松子的一个讨好的鬼脸,换来了父亲的一点正视。

  父亲的目光,从来都落在多病的小女儿身上,只在松子扮演小丑作出鬼脸时,父亲才稍稍转移视线。

  于是从那一刻起,松子的内心便被种下了一颗虫蛀的种子,慢慢长出扭曲的枝桠。

  所以当她成年后,被作虐待、被学生拳打脚踢、被男人欺骗时,松子都固执着不肯离开,希望自己无条件的付出,能够换取对方的怜惜和回报。

  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她说:“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因讨好而受益的孩子,会渐渐迷失了自我价值。

  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于别人身上,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和反思,格局也就自然会越来越小。

  美国心理学家Horney曾提出:

  “迎合他人的结果,就会感觉无法依仗自己。”

  为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太过执着于别人的喜恶,而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不卑不亢不媚不俗,

  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想要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记住八个字——不卑不亢,不媚不俗。

  这是父母能留给孩子的,最为珍贵的礼物。

  1. 与孩子画一条界线

  心理学家认为,讨好者通常缺乏健康的边界意识,在生活和交往中,缺乏必要的原则。

  一方面,他们往往是“没有原则的人”,缺乏拒绝他人的能力;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不尊重边界的人”,会随意突破与他人交往的舒适区,给双方带来无谓的压力。

  其实追根到底,是源于自我意识的缺失。

  当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成为孩子生命的“独裁者”时,就会慢慢磨灭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不懂得反抗和争取。

  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但当你要替孩子做一些决定时,不要总觉得孩子“阅历少”、“不懂事”,或者单纯觉得麻烦而直接做决定。

  遇到抉择时,不如耐下心来问问孩子:“这样可以吗?”或者“你觉得怎样做更好呢?”

  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就不需要觉得卑微而讨好他人了。

  2. 不给孩子的爱附加条件

  

  德国脑科学家Huther在发表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中指出:

  想要幸福,孩子必须感觉到他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

  这样的孩子,不必靠刷存在感求大人关注。

  那些时刻寻求父母关注的孩子,未必是因为家庭中缺少了爱,而是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附加了其他的条件。

  例如:

  “你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如果能考满分的话,爸爸/妈妈就更爱你了。”

  无形的压力和暗示,会让孩子患得患失。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学会去迎合和讨好别人,来换取那些内心缺失的“爱”。

  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把爱作为教育的筹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场博弈,赢家从来都直接亮出底牌,告诉孩子,我们会永远爱你。

  3. 让孩子做自己的点评家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很在乎他人眼中的评价,会把别人的评价放在首位。

  这样的性格养成,与孩童时期父母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

  父母如果太过强势,总是对孩子的一言一行指指点点,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反而会让孩子有一种依赖性心理。

  海涅曾说: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让孩子养成自省的习惯,从小尝试着点评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无法比拟的积极意义。

  例如,在一场考试拿到分数后,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做自我点评,分析这一阶段学习出现的问题,或者有怎样的心得和体会,接下来要在哪个方向进行努力。

  让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

  曾听到有人戏谑:“教育孩子,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一句话,可谓是道出了无数父母的心声。

  正是由于教育孩子太过辛苦,所以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再乖巧一些、再懂事一些、再讨人喜欢一些。

  可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养成苍翠挺拔的树木,而不是柔软攀附的藤蔓。

  因为爱,给孩子留出适当的空间;

  承诺爱,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

  付出爱,使孩子学会及时的自省。

  只有这样沐浴在爱里的孩子,才能真正强大独立,无惧将来风雨。

  作者简介:田田,爱文学,爱写作,爱生活,落笔不求惊天地,只抒心中一真言。本文首发秋葵妈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

  

  你若喜欢,为秋葵妈点个“在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类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却最容易吃亏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