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提问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4-07 23:0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提问读后感锦集

  《提问》是一本由杨澜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提问》读后感(一):信息时代必备技能——提问

  爆炸的时代,各种竞争其实也可以称之为信息战,比如各大媒体都想要挖寻独新闻公司营销需要充分了解顾客产品喜好需求,即便是文学创作者也需要了解前的流行因素确立新颖题材,可见高效获得信息至关重要

  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所编写的《提问》根据自身多年的采访经验总结有效提问,显著提高沟通力和学习力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是我们生活中就很常见的,而有些则是根据生活中不断总结得出的经验。

  其实也可以将《提问》当做一本生活实用指导书,书中一共介绍了八种提问方式,包括场景化提问、共情式提问、假设式提问、转场式提问、阐述式提问、质疑式提问、婉语式提问以及结语式提问,此外还介绍了提问中的留白以及开启提问需要的准备

  提问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小到买菜问价,再到课堂提问,好的提问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想要的答案,提问的方式其实也是一个人情商体现。举例说明,在《提问》中强调了共情式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换位思考,站在被问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书中这一章选取案例是杨澜采访虎妈蔡美儿,在采访中的过程中,杨澜没有像当时舆论一样抓住蔡美儿对孩子管理严格刨根问底,而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换位思考采访对象做出种种行为的出发点,她在采访时说:“一旦成为母亲,有些事情是无法逃避的。”就因为这句话引起了蔡美儿的高度共情,所以采访过程也就变得顺畅了。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曾指出共情的巨大威力,有调查显示,让情绪失控的人迅速冷静下来就是努力引导对方做出点头动作,可以尝试说出一些引起共鸣话语,诸如:“我知道这样的行为让十分生气”“我能够理解现在的心情”这样的话语能够让对方感觉自己心情是被理解的,自然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平复。

  提问的首要问题是发现问题,这就标志着提问者一定要有一颗好奇心,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一直认为好奇人类宝贵品质,只有对生活充满好奇,世界才会变得有趣枯燥日子才会闪闪发光,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知道谈及杨澜争议性很大,她被很多人认为是知性才女,自然也会有人对她有一些负面的评论,但是针对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杨澜不置可否是一名优秀的提问者,她所总结出的提问技巧有着一定实用价值

  都说一个人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从来都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学会提问自然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情商的一种方法,我们都不是无所不知的人,我们总有些问题需要别人的解答,如何问的得体就是一门需要全民掌握的技能。

  《提问》读后感(二):《提问》:保持提问的姿态,也许是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大概小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十万个为什么,沙发为什么是软的?电视为什么会播放动画片?收音机为什么会有声音?

  然而每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都会对我们说不要胡思乱想,做个乖孩子就好了,到了上学的年纪,初心未改的你还会继续问老师各种你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而老师直接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在我们面前,长大了步入社会,如果向老板提出问题,老板会不会觉得在质疑他的权威?渐渐的,我们变得不敢提问,也懒得提问,认为这世界上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但是提问却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与学习以及相互沟通的能力,如果丧失了提问能力,思考能力也会一并退化,再也不能让我们认识世界,洞悉自我的内心,甚至不能正确的与他人交流与沟通,那我们怎么样子才能把提问的能力夺回来呢?

  趁着这段时间宅在家里,努力给自己充电,著名媒体人与作家杨澜女士有30年的传媒经历,她以提问为生,如果说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那么杨澜女士就是”我问故我在“,提问是认知和沟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对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都会有所帮助,她将自己30年间数万次的发问心得,凝结成这本《提问》。

  一、驱动认知才会有好奇心,认知的互动因此有了提问

  前文我们提到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那如果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被缺失了呢?那么就需要重新学习,并且用好奇心驱动新认知来持续生成,成为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了好奇心的驱动认知,就会去找答案,以提问的方式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有效的互动,也是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他者与外界的高阶沟通。

  二、提一个好问题,需要做准备什么?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位美国教授上课之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显得有点高傲的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任意的问题,就给他一美元”。

  课程当中谁也不敢吱声,等上完课,他甚至请求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哪一种只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教授愤怒了,到最后碍于面子,还是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学生们真的有什么问题要问,也会因为有奖励1美元而望而却步,因为那1美元有点侮辱人。

  因此提问要避免给对方带来不舒适,包括提问人的形象和举止菲欧非常重要,眼神与动作能够表露出内心世界,也影响着交谈双方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准确的事实开始,才是有效的提问

  《提问》一书,是杨澜30年间数万次的发问心得,在这里,不仅展示了提问的方式和艺术,更是通过杨澜与各界人士采访的案例进行配合解说,让我们快速理解其中的提问要领。杨澜认为有效的提问分为基于准确的事实、直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引起对方或者观众的共鸣、最后是最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与特点,一个有效的提问,是可以带来真实和丰富的信息,也能够给我们带来从点到面的感受。

四、学习有效的提问,探索自身未知的世界

  吾日三省吾身,提问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肉体的生死,事业的成败,精神的存灭,浮浮沉沉,每一个不甘没落的思考者,都会忠诚于自己的好奇心,并且保持提问的姿态,正是在这个贩卖焦虑、瞬息万变时代中的生存之道。

  《提问》读后感(三):How to ask a better question ? check it out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我用来判断一个人的,是依据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给予的答案。“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和客户之间的问答,不断启发对方找到真正的愿景和使命。

  史蒂夫乔布斯不断追问团队的问题是:“这就是你能做到的最好了吗?”

  提问这个能力似乎常常被我们低估,正如今天父母们开始被教育,不要制止孩子的提问一样,我们知道,当一个个提问被制止,扼杀,贬低,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懒得去问,甚至懒得去想了,这里被压制的将会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我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时代,我们在不断的强调一些底层能力,而提问又何尝不是呢?提问是认知和沟通的方法论,你提问的方式,影响你的一生。错误的提问,只有负面的答案,正确的提问,意味着全新的思路和机会。

  杨澜的媒体工作人生,正是从提问开始的,当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组招聘一名女主持人,面对主考官的要求,杨澜反问道:“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 于是,幸运的,就从此开启了她的媒体职业生涯。并且在之后三十年的媒体工作中,进行了上千次的深度采访,数万次的提问…… 提问不仅成了杨澜的职业,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提问》一书正是基于杨澜30年间数万次的发问心得,为我们展示的提问教科书,在这里,不仅展示了提问的方式和艺术,更是通过杨澜与各界人士采访的案例进行配合解说,让我们快速理解其中的提问要领。

  上百个业界大亨的访谈案例,杨澜的工作,让她通过提问了解到一个名人的内心世界,而为了这个提问,杨澜每次的准备甚至都需要10-20万字的阅读,以便了解对方,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最喜欢书中讲到关于,提问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有时有闭合的大情节,有时是开放的,拼贴式的小情节。采访者要考虑提问的结构:

  首先,要找到主线,贯穿整个采访的脉络是什么?提问与提问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和联系?

  其次,提问是有其背景和参照物的。

  如何为观众带来故事背后的“意义”和“意味”,就需要把一个人和一件事放到一个更大的图景中,揭示其代表性和相关性。

  最后,提问的顺序怎样最有效?无论是现行提问,还是闪回跳跃的非线性提问,都有人物,有场景,有冲突,有悬念,有发展,有危机,有转折,有高潮,有结局。

  采访者要吸引观众,诱导他们跟随自己去探秘,有要让他们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杨澜做《杨澜访谈录》走过了二十年,一对一的访谈,杨澜面对的人物涵盖政治、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等社会各界,且这些人物大多“高端”,而所获得的的访谈时间也是百忙档期中的其中30分钟1小时……

  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快速的找到主线,快速熟悉访谈人物,真正与访谈人物链接,并带观众一起走过这段探秘的旅程,不得不说是一项并不容易的工作。

  这也是我一直佩服杨澜的一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赶上了时代的浪潮,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在这个浪潮里站稳脚跟的,这是她实打实的努力的结果。

  走进《提问》,我们不仅在学习提问的艺术,更是在跟着杨澜再次走进世界各领域大佬的真实世界,他们的人生中也都曾遇到些困扰和挫折,他们不仅在接受者杨澜的提问,也在时刻不停止的像自己提问和探索,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提问》读后感(四):职场如何提问,才能得到有效回答? 3个技巧,让对方追着给你答案

  文 / 董小琳

  放假这两天,可忙死我了。领导给了个新任务:针对节前的客户满意度,做场景式调研,找出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

“您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 “我看您在满意度上只给了我们5分,能说说原因吗?” “也没什么,这是大家的意见。”

  ……总之一句话,分不是我打的,你们什么问题都没有,但就是分不高。

  简直了!

  “你说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嘛,什么问题都不说,就给你这点成绩。这不是成心嘛!”心灰意冷的我跟朋友吐槽。

  “其实,是你的提问有问题。”

  “什么?!”

让回答者做选择题,而不是简答题

  我说了你可别生气,我觉得你的问题具备了一个“坏问题”的所有特质:

1、没有提问背景;2、没有核心诉求;3、回答门槛太高。

  你想想,如果换成你,好不容易放假在家歇几天。突然来个人问:对我有什么意见?人家凭什么配合你?再说了,谁知道你问这些有什么意图?最后,你竟然直接扔给对方一个开放性问题:你看着说吧!人家能配合你才怪哩~

  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那我该怎么问呀?

有效提问3要素

  首先说,提问背景,也叫有效信息。

  这里面包含了提问者本身的情况,对目标问题的认知,以及做过的调研和思考。

  这些内容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对方到底适不适合回答你的问题。

  比如我刚才,很可能因为没有提前调研,而找到了“不合适”的人进行提问,自然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

  在杨澜老师的新书《提问》中,也讲过类似的环节。有一次,杨澜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导演和制片人让她一定要提问莱温斯基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莱温斯基是克林顿职业生涯中的污点,杨澜觉得如果直接提问,不仅对方为难,自己也很难张开口问。但制作方的要求,又不能不考虑,这该怎么办?

  就在左右为难时,杨澜翻到了克林顿自传《我的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卸任总统后,他在家乡阿肯色州小石城建了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展厅里,专门展示了莱温斯基事件的始末。

  于是,采访时,杨澜巧妙地从图书馆的角度切入:“通常总统们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都会布置那些让自己感到非常骄傲的历史,您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个展示呢?”

  “我想告诉后人美国党派之争的恶性发展”。

  不得不承认,这次成功的对话,与对话前充足的背景调研密不可分。

  第二个点是核心诉求的缺失。也就是,没想清楚自己要干嘛。

  如果你是做市场的,找一个技术部门的同事做调研,能问些什么呢?想学技术?想知道适合市场推广的技术点?还是打听一下最新的技术发展,或者跟竞品相比,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说这些我都关心,那恐怕你们聊着聊着,不是跑了题,就是无话可说了。每次抓住一个点,问准问透,就够了。

  上面的两个方面,属于提问前的准备问题,下次沟通前,记得注意就好。

  第三个点,则是真正的“提问技巧”了。

  通过前面的两方面准备,补充背景和诉求,你可以快速筛选出适合回答的人,从而给对方提供出容易操作,能够及时给予答案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有效答案,你还要尽量降低回答者的操作门槛。也就是说,要让他们填空,而不是写作文。

  如果你的问题是填空题,大部分内容都已经有了。只有几个关键点不清楚,需要对面的专家给出建议与指点,这个过程会非常容易顺畅。

  而如果你扔给对方一道命题作文,需要对方从前因后果入手,一步步推导出你想要的结果,就很复杂了。恐怕大部分人会像开头一样,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就万事大吉了。

  所谓提问,就要找准提问对象,知道什么人适合回答自己的问题;你想要达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让真懂的人可以很容易地给出答案。

  关于提问,有很多书籍和技巧公式。但万变不离其宗,今天我们说的3点,在职场中应用,基本就足够了。

  关于提问这件事,如果你还想学到更多的技法诀窍,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入手一本杨澜老师的新书《提问》。一位把提问当作职业,做了30多年的媒体人、作家、企业家,会有怎样不同的心得与经历呢?一本凝结提问领域最高水平的沟通课,25个环节,层层递进,教你通过提问与自我、他人、世界更好地互动。

  赶紧下单,一起来做同学吧~

  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05291026787753233&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4111764586769485_3405291065467656867&alkey=13_4111764586769485_0_3405291065467656867_011#tt_daymode=1&tt_font=m

  讲述职场人物故事,揭秘职场求生法则。

  你好,我是爱看电影、爱读书的@职心眼儿

  期待你的评论留言~

  《提问》读后感(五):《提问》:想要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生存,你懂得提问之道了吗?

  说到“人工智能主持人”,我们会马上想到在2019年的网络春晚上,与主持人撒贝宁同台的“小小撒”。

  这位和撒贝宁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工智能主播一上台后,马上就把撒贝宁吓得连连惊呼:“我的天,感觉好像照镜子一样。”

  更重要的是在节目过程中,“小小撒”的妙语连珠简直是不想给撒贝宁任何发挥的空间。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主持人真的会替代主持人吗?

  他们不会口误,断句准确,不会冷场,甚至可以中文英语无缝连接转换;他们还可以同时出现在数个新闻现场,他们也许真的会抢走主持人们的饭碗。

  但是,身为资深媒体人的杨澜女士告诉我们:它们的确能够取代一些重复率比较高、比较机械的工作,可是很难取代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尤其是提问。

  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地提问,艺术的发展来源于一个又一个地提问,甚至历史的进程史就是一部提问史。

  也许机器人最后真的会思考,也会不断地挑战我们对人类智能的认知。但提问,作为一个人类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和与生俱来的手艺,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的。

  而如何更好地提问,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及学习效率,成为了我们读《提问》这一书最需要解答的问题。

一个人的提问力,彰显在与外界互动质量的高低。而如何与外界发生深度的关联式互动,科学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导引提问者

  1990年,杨澜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中央电视台正好到她们学校招聘主持人。

  那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社会上招聘主持人,而且是不以播音和传媒专业为限的。当时的社会气氛比较沉闷,以至于电视台在招聘之前就订好了主持人的标准——纯情、善解人意的。

  作为众多面试者中的一员,杨澜当时站起来并没有和别人一样做自我介绍,而是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要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为什么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有职业女性的形象?”

  在当时,主考官是回答不出来这些问题的。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而是墨守成规的继续自己的本分工作。

  可是很出人意料的,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居然录用了这位用淘金式思维思考问题的叛逆姑娘作为他们的节目主持人。

  所谓淘金式思维,就是自我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他是一种重视在获取过程中展开的积极互动,也是一种能够帮助提问者快速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价值到底是多少的思维模式。

  也正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帮助杨澜打开了职业的大门,并且更加成功地通往自己的职业之路和深造之路。

  换句话而言,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提问,成就了杨澜今天最闪耀的样子。这些年,她从综艺主持跨越至国际传媒,通过对无数前辈、成功人士的提问,不仅重启了自我认知,还帮助了杨澜脱离单纯的职业技巧,致力于形成对世界、对自我更真实更立体的认知。

不要让“尬聊”成为你沟通路上的绊脚石,准确把握提问之道,让沟通不再变得拘束

  从什么时候开始,“尬聊”已经成为了一种调侃,但实际上也是体现了现代人沟通能力的一种衰退。

  在《提问力》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观点:我们太多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中假装沟通,自说自话,陷入思维和认知的自我封闭当中,因此也不可能在和他人的关系上有真正的开放性。

  所以,为了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出现尴尬、冷场的局面,我们需要在提问之前做好有关语言、眼神、动作、服饰相关的功课,在提问的开头遵守破冰原则及关系原则。

  其中,在沟通提问之前,了解受访者的背景是决定整场交流是否能顺利完成的根本。

  因为要知道,是先做好调查研究会给受访者一个好的印象,并且也对让对方感知到你的认真,会更加积极深度地对你接下来的问题做出回应。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杨澜一样访问到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但对待我们的同行、前辈,还是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在提问之前做足了解对方的功课,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要知道,提问的根本不在于问到别人不知道的秘密,而是从提问过程中获取到能真正帮助到你的信息。

为更好的完成提问,我们需要学习的提问方式分别有:场景化提问、共情式提问、假设式提问、转场式提问、阐述式提问、质疑式提问、婉语式提问、提问中的留、结语式提问这九种方法

  其中,最广泛性、普适性使用的是共情式提问。

“电脑可以通过观察人类所运用的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部分地理解人类的情绪,但是很难说机器可以体会到同样的情绪。这很难,理解情绪与体会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共情,其实又被称之为“同理心”,其真正的意义是既同情又理解。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将所感所想的内容传递给对方,并能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映,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互应,使对方的心理感受进入和谐的共振。

  所以,当我们在充当一位提问者的角色时,表达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是对深入谈话的邀请,受益的是交流的双方。

  比如说,当我们谈话的是一位母亲时。我们就可以把交流的主题定为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之中。尝试与对方发生共情,促使这位母亲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良好的交流,其实就是坦诚的交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可以为人类彼此取暖提供共同“燃料”的。

  什么是真的东西?什么是最真实的想法?

  这些都只有在双方交流产生共情之后,才能被表达出来的真实感觉。

  也许我们真的不能够完全去理解对方,去接纳对方古怪、离奇的想法,但如何理解“理解”,也成为了我们沟通之前所要知识清晰的一个关键词。

  理解,并不是站在自己主观角度上去尝试认识和接纳;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接受他与自己的差异。

  因为只有在了解了对方的背景之后,站在他的角度去产生共情,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实有力量的。

  只要我们有表达,有谈话,我们就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提问与解答。无论我们的角色是一位丈夫还是一位妻子,无论我们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如果在交谈之中,没有办法做到与人换位思考,无法产生共识,那么这样的交流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站在父母的视角,我们经常会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爱哭闹。但如果我们试图蹲下来,以他们的姿态去看世界,会发现他们看到的也许不等同于我们所看到的。

  所以在交流之中,我们常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能够相互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

  也许我们今后还会以提问者的身份去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人,他们可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奉献者。

  在《提问》一书中,杨澜谈及了很多与她有过交谈关系的名人,在每一次与他们的结束对话后,她都有很细心地把这次的访问总结一一写下来。

  一个人的思考是有限的,通过交流进行的思想碰撞后,“自我”才会成为真正完整的自我。

  就如同山本耀司所说的:“‘自己’的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沟通交流这件事并不可怕,交谈也并不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想要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我们更清晰地触碰到自己的轮廓。就应当要继续保持提问的姿态,忠诚自己的好奇心,做一位不甘被吞没的思考者。这才是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生存之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提问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