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哗啦噼里啪啦!》是一本由[比] 凯蒂·克劳泽(Kitty Crowther)著作,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精选点评:
●每个人可能都有害怕的东西,小孩子怕黑非常普遍,这本书让家长学习到如何破解孩子怕黑的恐惧~
●关于“怕黑”,关于“父子之爱”,关于“自然的力量”,喜欢这本,读来心里暖暖的,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
●陪伴之于孩子是多么重要,打败黑暗与恐惧,唯有爱的魔法才能实现,这种魔法的温柔将会滋养孩子的身心长长久久,孩子将会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曾经的夜色如水、爱之暖流。
●凯蒂用带有魔力的鲜活笔触讲述着生命中沉重艰难,且值得思考回味的人生话题。希望我们中国的小读者们也能够在凯蒂的作品中体会更多的人性,感受希望和美好。——比利时驻华大使馆/ 比利时瓦隆- 布鲁塞尔国际关系署驻华办事处经济商务、文化教育参赞 丁爱宇女士
●儿子两岁不到的时候 突然有一天和我说 还要... 你太夸张了 我的小绿球 从此我也爱上了这本书
●你家里有怕黑的宝贝么?一到天黑就抱怨说听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声音而无法安然入睡?#小安妈妈今天在图书馆里撞到的这本书描写的正是这样一只小青蛙。 每到睡觉时间, 他总是拖拖拉拉着不肯上床,不肯和父母分开,因为躺在床上时,他能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不同声响。 父母从一开始的悉心安抚到最后差点失去耐心,直到青蛙爸爸发现了这些声响的来源…让孩子们恐惧的东西基本都是空泛的,缺乏具体指向的,因此容易让大人觉得无足挂齿而草草打发掉。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他们的这种情绪并加以合适的引导,恐惧反而会从此自动消失。
●爸爸真的爱你。
●很好的睡前故事,感觉每个小朋友睡觉前都会听到奇怪的声音,或者是想到奇怪的事情。
●最喜欢的作者的书,题材不算新鲜,图还是鲜明的个人风格。
●小时候的我们都如同吉约姆一样,害怕夜晚,也害怕夜晚的声音,好在吉约姆有妈妈温暖的亲吻,有好奇爸爸去帮忙探究夜晚的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究竟来自哪里。
《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读后感(一):很好的书
凡事都有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独自上街,第一次独自睡觉,初次尝试,最大的困难不是如何去做,而是克服对未知的恐惧,第一次学走路害怕摔倒,第一次睡觉害怕各种“怪物”这本书就是关于如何克服睡觉恐惧的,小青蛙独自睡觉,害怕各种声音,但是最后还是爸爸妈妈的关注下安心睡觉了,不管多恐惧,有家就安心!
《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读后感(二):不要怕黑!
谁小时候没有害怕过黑夜呢?揪紧被子竖着耳朵听黑夜的尽头发出的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声音,然后再小心地把眼睛睁开一条缝看看周围的动静,头都不敢扭一下。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像文章里的小青蛙那样幸运——有个和它一样也听得到这些奇怪声音的爸爸。 我们中的大多数父母,在听闻我们描述这些可怕的声音时,很可能用一句“别瞎想了!”“什么都没有!”“赶紧睡觉去!”搪塞了我们。听闻之后悻悻离开的我们只能再进行一次“揪被子竖耳朵眯眼睛”的循环。夜复一夜。
而这本书里的小青蛙多么幸运!它的爸爸竟然也听得到那些奇怪的声音,于是这对父子去寻找、发现,并且找到了那些可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终于,小青蛙能安心睡觉啦,多么宁静的夜晚呀,多么踏实的一觉啊!这又是一个多么圆满的结局啊!这也许是这本书如此打动我的原因之一——虽然小时候的自己早已从现在的身体中脱离,但是一本书仍能将她唤起,还能给她抚慰,还好像填补了一段遗憾的缺失。
一本童书要很幸运,才能够找到和它有相似经历的读者;一个读者也要很幸运,才能碰巧读到几乎写着她童年经历的童书书。我和《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就是这样的我瞎创造出来的关系吧
《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读后感(三):夜晚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
这本绘本也是当时在上海,凯蒂 克劳泽办的亲子创意活动的现场买的,从上海带回来的。
这也是我们开始共读的第二本凯蒂 克劳泽的绘本,如她一贯的风格,细腻、温暖,又充满幽默感。首先从书名开始,“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全部是拟声词,配合着夜晚青蛙爸爸给小青蛙讲故事的画面,立刻就能联想到,这是一本关于夜晚的故事,是一本睡前故事书。同时,读者也会想,那么,“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到底是什么声音。这样,作者就为读者制造了很好的翻页动机。
故事讲述了所有小朋友都会面临的情况,每到夜晚来临就开始焦虑、恐惧,害怕夜晚的到来,黑暗对小朋友们意味着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一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之后,恐惧感就会到来。书中的吉约姆从开始试着克服这种恐惧感,到一点点失败,再到最后的放弃。好在有妈妈温暖的怀抱,有爸爸积极的去探寻吉约姆恐惧的根源,有父母这种强有力的支持,吉约姆的心中是满满的安全感。到结尾处,吉约姆河爸爸探寻到了“稀里哗啦噼里啪啦”是夜晚动物门发出的声音,是夜晚独有的声音,吉约姆克服了对夜晚的恐惧,再也不害怕夜晚了。吉约姆真的不害怕了吗?我的想法是,不一定。但是有青蛙妈妈和爸爸的关爱和支撑,吉约姆就拥有了克服这种困难的勇气。
凯蒂 克劳泽的图画书,细节上一直都做的很棒,这本同样如此。书中图画的大小变化和吉约姆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包括画面中黑色面积的大小,也是随着吉约姆对夜晚恐惧的加深而逐渐变大。文字和画面是同步的,使读者在读图画书时候,能够更好得置身于图画书中。
同时这本书给了家长一个很好的方向。在孩子遇到这种害怕黑夜,不肯自己睡觉时,家长要怎么做。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说的话,去想办法给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至于最后是否能够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倾听他们、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就像书中的青蛙爸爸积极的为吉约姆去探索“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声音究竟是什么。
另外我也希望爸爸们都可以像图画书封面画的那样,把自家宝贝抱在怀里,给他讲睡前故事。书中写道,“吉约姆他多么希望这一刻永远持续下去”。这或许是许多小朋友的心声,毕竟,亲子共读的时刻本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读后感(四):让爱伴孩子安然入睡
孩子多大应该分房睡?不少“专家”会建议说越早越好,孩子大了很难分,越早分房睡好处越多……特别前几年崇尚欧美教育的家长,视这样的理念为行动的圭臬,坚决执行。
直到有一天,马伊琍在微博中谈到孩子的睡眠问题,“请不要违背让母婴亲密的自然规律,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足够的能力做那些曾经做不了的事,而我们,只需要陪伴和等待,并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对曾经采用“哭声免疫法”强迫孩子独立入睡的做法进行反思,唤醒了众多家长的“执迷不悟”。马伊琍作为一个著名演员,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在对待育儿问题上的反思,让人们看到了爱的力量,父母自我成长的必要。
《噼里啪啦稀里哗啦》讲述了一只小青蛙独立入睡的故事,只不过这只小青蛙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对独立睡觉害怕、恐惧,而青蛙的爸爸妈妈处理的方法值得家长学习。
“每天晚上,黑夜都会准时来到池塘边。每天晚上,吉约姆都有点害怕。”有过分房睡觉的孩子和父母对这个场面肯定不陌生,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一切都好,一旦这个时刻到来,孩子会各种理由拖延。小青蛙吉约姆就是如此,此时的妈妈耐心陪伴着他,看他洗脸刷牙、帮他系上睡衣纽扣,提醒他睡前上个厕所,还和她共情,她离开之前还安排青蛙爸爸陪吉约姆读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妈妈,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做好睡前准备,或许他借着任何一个事儿就会发脾气,比如不想刷牙,赖皮不想洗脸,这个时候就考验妈妈的耐心,既要温柔又要坚定,还不能乱发脾气。
一般家庭入睡前的准备工作都由妈妈承担,爸爸往往缺席。而《噼里啪啦稀里哗啦》中,青蛙爸爸可以说是一个陪伴的楷模,不仅亲子共读陪伴小青蛙,而且在吉约姆因为害怕来到爸爸妈妈房间时,爸爸几次坚定地又将小青蛙送回他的房间。当爸爸无奈地被挤到小青蛙床上,听到儿子害怕的“噼里啪啦稀里哗啦”声音之后,又以实际行动引领儿子寻找声音的来源,直到找到“噼里啪啦稀里哗啦”的真相,和儿子一起睡在夜色温柔下的荷叶上,小青蛙再也不害怕夜晚了。
“恐惧并不可怕,只有直面恐惧,才能战胜恐惧”,青蛙爸爸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小青蛙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同时温柔又坚定,耐心又爱意浓浓地陪伴儿子走好“独立入睡”这一步。
都说父爱如山,但在故事中,读者明显感到青蛙爸爸的“爱如水”,时而坚定地澎湃着,时而温柔地荡漾着,在儿子需要他的时候,他足够耐心地行使着父亲的责任,用爱陪伴儿子安然入睡。在父爱普遍缺席的当下,这个故事给众多父亲上了生动的一课,而妈妈们也要明白,美好的家庭、和谐的夫妻关系才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昇昇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年初家里就开始着手布置他的独立房间、学习桌椅,开启他分房独立的前奏。令我们惊喜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主动提出独立入睡,没有纠缠、没有哭闹,整个过程顺利极了。有人可能会说孩子很勇敢,不怕黑不怕噩梦;也可能会说孩子真听话懂事……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而父母浓浓的爱才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足够支撑。
《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读后感(五):孩子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时,怎样回答才能让孩子安心
网上有个关于兔子买胡萝卜的笑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故事是这样说的:
兔子去杂货店问老板,店里有没有100根胡萝卜,老板回答没有。第二天和第三天兔子再问有没有100根胡萝卜,老板回答没有,第四天,兔子跑去问老板同样的问题,老板回答有,于是兔子说“我要1根胡萝卜”。
这个故事有些人看过哈哈一笑,有些人说看不懂。
同样的故事放到不同的场景带来不同的启示。比如放在育儿中,孩子就如同这只小兔子,每天追问你同一个问题,如果你只看到他追问问题的表面,那么,你可能就会成为为兔子进了100根胡萝卜最终却只卖出去1根的杂货店老板。
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做事的目的更多的受自然性驱使,而作为已经忘却了童年的成人,一旦会错了意,可能就不能理解孩子,甚至会误解他们。
很多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问过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你什么时候会死?”
有些家长说“这可真是个感性的孩子。”
有些家长会骂“你咒我干什么?”
但是,这两种理解,真的是孩子的本意吗?
在搞清楚孩子问“你什么时候会死”这个问题的本意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故事《稀里哗啦噼里啪啦!》
(格林伦纪念奖获得者 凯蒂·克劳泽作品,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小青蛙吉约姆一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害怕。
爸爸妈妈觉得他是怕黑,于是父母分别来给吉约姆进行“爱的建设”——爸爸的晚安故事,妈妈的晚安拥吻,甚至走廊里留了小夜灯。
但是吉约姆依然睡不着,还不停地跑去打扰爸爸妈妈休息——唉!无非就是不想一个蛙(人)睡嘛!
至于他说的“稀里哗啦噼里啪啦!”一定都象他平时说的那些水中的妖怪、有羽毛的蛇一样,纯粹自己吓唬自己。
在吉约姆最终得逞跑到爸妈中间安睡的时候,爸爸被不老实的小家伙踢得睡不着,跑到了吉约姆的房间睡,他才发现了真相,明白了吉约姆真正害怕的原因。
(爸爸的表情很亮眼啊!)这又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家长带孩子逛庙会,热热闹闹的庙会逛回来,孩子却觉得索然无味。大人问孩子“你不觉得有趣吗?”
孩子摇摇头:“庙会全是腿,一点也不好玩。”
家长开始不明白,后来蹲下来,才发现,从孩子的高度看过去,人多的庙会,除了腿还是腿。
家长在揣测孩子的感受时,是否真的站到了孩子的角度呢?
再回到刚才的绘本故事,吉约姆最后能克服恐惧,安心入睡了吗?
当吉约姆的爸爸在吉约姆房间里睡觉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躺下来的刹那真的能够听到“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声音。
于是,他叫醒了吉约姆,带他一起寻找“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源头。
当吉约姆不用独自在黑暗中猜测是什么“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时候,他和爸爸一起享受着“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节奏,睡在了月色中的荷塘里。
有了这次经历,相信以后吉约姆再也不会害怕那些让他睡不着的“稀里哗啦噼里啪啦”了。
同样,当孩子问出“你什么时候会死”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感伤或者诅咒。
心理学家通过各种方式研究了解了孩子最焦虑的一点。他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担心父母死了,他就会失去了照顾者,没有了生存的依靠。
不要直接跟孩子说“很多年以后我才会死”,很多孩子对“很多年”的时间没有概念,他依然为你回答里有“死”而担心;也不要骂他,孩子从自身的生存需求出发考虑问题,本就无可厚非。
回答他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非常温馨且能让他理解的答案,“我会一直陪着你长大,直到你可以非常好地照顾自己了。(后面这部分针对4岁以上的孩子)而且,就算是很久很久以后我死了,我的爱也会在你的身体里。”
至于如何更好地弄清楚孩子的焦虑到底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说出来,家长去倾听,倾听完,再用信任的态度,去了解孩子说的情况。
孩子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类似《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这样的绘本故事,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想象的,让他说出他真实感受到的,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探寻他恐惧、好奇、渴望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父母只有做出最直接地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应答,才是孩子克服成长障碍最大的动力。我是爱儿童心理和绘本的二宝妈,曾经的英语老师,现在的育儿达人,欢迎和我一起共同探讨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