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城》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20 23: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城》读后感100字

  《小城》是一本由李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精选点评

  ●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度,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一直跟随你。你将走进同样的街道上,日渐老去。在同样的邻里之间,在同样的房子里枯朽。

  ●看多了其实腻味,但最后两篇特别好。她真的是把自己成一个流亡者,在想象开拓了自己的更多可能性,虽然她并没有过任何一种想象的生活。 好像每个人都没法逃出他的故乡,但故乡并没有给我打上太多的烙印,我对另一座北方城市的印象深刻得多。

  ●更喜欢开头的几个故事,短小而有力量

  ●如果能打0分肯定打0分,小城“死亡笔记

  ●难过不起来,即使和《北方大道》比也差了不少(钟纽约),把书名改成《自贡》也许会被误会成一本精致观光指南场景都太熟悉,但没有“这个我知道”的亲切感和“原来可以这么写”的惊喜感,完全啰嗦的不带感情流水账。不管是“去年”或者“前年”回去,都像是回乡体恤民情成功人士(的确是),意思是“小城里的不堪窘迫我都是逃离了的”,看似身处其中实际站得远。结尾写纽约很奇怪莫名其妙掉起了书袋,而且纽约分明算是大城了(做反向映照是为了个啥)。

  ●前面各个小短篇是点滴骤然闪现的精彩,最后的小城和纽约倒影是大色块的沉吟。

  ●小镇姑娘高级儿童文学

  ●太私人了。阅读感受几乎都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而技巧上也没什么很特别的地方。阅读李静睿第一步失败

  ●故事稍微有那么点丧,但是很喜欢文字,以及最后的纽约倒影

  ●给故乡做传,带着无可取代偏见,大量的白描文字感觉像是文学习作,只有到最后两篇看出情绪思想,比起最出名的两本差点意思,但不可否认作者写作才华

  《小城》读后感(一):还是最后两篇好

  管家桥有一家盐帮菜馆,自此我才知道自贡盐帮,菜特别好吃

  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很像先生老家的宜昌,靠着长江,那些风土人情好像都差不多

  一篇篇看下去,有点生厌了,那么精细文笔下面,包裹相同内核啊,好无趣

  普通人,或者说是畸零人,也有不同的人生好吗,不是写不下去,就一句若干年后死了就能带过的

  不是在看似丰富细节中,人生无常人生的丰满就自己显露出来了,干瘪情节,无法让人共情

  即使一瞬间被感动到,那么多重复的感情,没意思得很

  最喜欢的反倒是最后两篇,小城和纽约,不再是作者想象中的生活,而是真正经历过的生活

  同学各奔东西亲戚间的家长里短,一下就是一辈子

  纽约那篇也好,人生的酸甜苦辣,其实都在云淡风轻里了。

  《小城》读后感(二):阿花的自贡

  这一版新加了最后一篇纽约,所以一共是十三篇。在仓促的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一篇叫《死者》,感觉取自于乔伊斯的《The Dead》,和一篇《伤凉皮铺之歌》,是不是来自《伤心咖啡馆之歌》?我觉得不是我牵强附会,她的新书《死于昨日世界》的根源就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嘛。最喜欢的是《潮湿的烟花》,读完就去考试了,结果林琴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是经常有人说,如果你特别喜欢一首歌或者一句话,都是因为你看到了自己。可能是哦,因为我就老想起小时候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和爸爸去买烟花的心情,想到卖给我烟花的老板,他们是不是跟林琴琴一样有着故事,我却从来没关心过,想起前段时间去唐人街看到几个外国小孩在玩摔炮,纽约的魔幻现实。我喜欢她铺陈的细节,我看书有个特别的癖好,爱看人物怎么吃、吃什么、走去哪、穿什么,阿花很好地满足了我。鸡蛋糕、脆皮鱼、蒜薹炒肉、豆花饭……充满了自贡的气息,无论是文字还是故事内容都真切地让人觉得这不属于虚构类。不过她自己也说过,早期的作品是有她自己的经历,像往外吐出自我,只是后来渐渐地没了这个兴趣,我们也就难以再见到这样赤裸示人的作品了。

  《小城》读后感(三):十二个人物其实也就一种生活

  短篇情节庸俗,语言平淡,并且创作上也没什么技巧可要。

  没能够标新立异,也无法超越同类中的经典。

  十二篇里,刻画的人物似乎都差不多,而且作者似乎很喜欢用像《百年孤独》或者《鹿原》中第一句那样的句子,每当场景发生变化时,直接交代结局,然后才慢慢解释并让剧情发展。并且作者似乎喜欢到明明才十来页的短篇里就要用好几处。可能是怕读者没兴趣读到结尾,所以提前把结局告诉读者了。

  我还发现一个共同点:二哥最后死了,卖毛线的女人最后死了,爱唱歌的五妹最后死了。才读了五个人,三个人结局都是死了。千篇一律。

  写学校生活,普通的校服都是洗得发白泛灰,写穷苦人家的孩子衣服永远那么奇怪另类。衣服都是掉线掉得厉害,线头到处乱飞。浓浓的网文套路。

  故事里的女主,甚至出现过的女性都发育得很好???

  “月光下的小路”里面主人公的母亲:男同学都盯着她红色毛衣下鼓鼓的胸脯看。

  “死者”里面主人公的母亲:汗水打湿腋下,露出耷拉乳房的轮廓。

  “高跟鞋上”主人公:紫色丝带打蝴蝶结,飘动在她发育良好的胸部上。

  还有几个槽点。比如小城里的学生做题永远做的都是立体几何。

  无力吐槽了。总体来说,这本小说集没什么价值。

  可后记的纽约倒影,总体比前面的十二个短篇好,但也显得啰嗦,特别是前面,像流水账或者是日记。但读到后面倒也挺喜欢。

  小城就是自贡。笔下人物偶尔的方言可以确定是西南,而自贡是著名的盐城,也就确凿无疑了。后来一查,作者果然就是自贡人。

  《小城》读后感(四):小城的十二种人生

  在读到《小城》之前,我对李静睿一无所知。用了一下午时间读完《小城》的十三篇文字,窗外的暮色已经笼罩了城中村,出租屋里的灯火疏疏漏漏,亮了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这种经历,因为阅读,忘记了时间。

  大概是经常阅读散文和诗歌的缘故。我读小说的密码,一样是文字。如果没有对上我胃口的文字,纵使小说构思精巧、天马行空,跌宕起伏,可能也不会勾起我的兴趣。李静睿吸引我的首先是文字。

  这些文字精致,不是说文字本身不沾泥带血,而是文字游走在烟火人间,依然让人感觉干净、细致、绵密,这样的文字,足够把我吸引,直至钦佩。读李静睿的文字,或多或少能够触觉到一些张爱玲的影子。

  李静睿写景、写女人、写服饰穿着,写柴米油盐,虽然将文字的地理背景转换成了四川,但游离在文字间的气息,分明浸润着一种张爱玲写上海、写香港的味道。

  不过,李静睿的文字或者说故事,更多的是小城记忆,或者说小城经验。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她写小昭、写林琴琴、写二哥、写凉皮铺、写电影院里卖毛线的女人……这是她的小城记忆。

  这些大都短暂,以悲剧收尾的故事,可能已经无法分清是真实的生活,或是虚构的小说,他们行走在菜市场、电影院、带着生活沉重的枷锁,穿越到李静睿的文字里,她的笔下,更加克制,而克制的文字背后,是一种深沉的悲悯,所以每每读到故事的末尾,你总会有一种哽咽和唏嘘的冲动。

  她笔下的小人物,小人物的不同人生正在感动着你、清洁着你。

  大概,李静睿是擅长写悲剧的,而悲剧往往更有穿透力。对于一个以小城为地域背景的写作者来说,本身就带着大量悲剧色彩的故事,这是很多写作者的精神源泉,苦难和悲剧,往往更加令人记忆深刻。

  当然,与小城有关的除了独特的个体,那就是小城的群像变迁。所以在最后几篇文章里,李静睿写小城、写纽约,写的都是生活的轮转,时间的变迁,遇到的琐碎世事、人情风物,他们更像是一群跳上小城或者纽约这个舞台的轮番上演的私人记忆。这些是属于李静睿的,当然不如那一篇篇扎实、绵密的故事吸引人。

  但他们就是李静睿小城记忆的一部分,从这里生长,然后离开,到更大的城市,对比、映照与回忆,它们才构成了她的全部背景和记忆。

  如果你曾经是小城青年,你的记忆里也一样邂逅了无数小城故事,那么你一定会爱上李静睿,因为,她让你的记忆的闸门复苏,带着一种悲情和温情的色彩。

  《小城》读后感(五):《小城》:人世流转,际遇浮沉

  接触李静睿,始于短篇小说集《北方大道》。许久前翻阅的,如今大抵忘却了情节,只依稀留下作者眼界开阔的印象。这不单指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跨越了国内、国外,有南也有北,还在于隐含作者总能超越小说人物,呈现出某种近乎俯瞰人世的倾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静睿本人的文学才华,颇可称道。叙述凝练简洁,写物抒情恰到好处,不铺张,不煽情,总是点到为止。

  《小城:十二种人生》是二零一三年三联书店出的《小城:十一种人生与一个小城》的再版,增补了一篇《纽约倒影》。小说集收录了十三则短篇小说,名为“十二种人生”显得怪异,但若不把《二哥》这篇考虑在内(《二哥》中说:“小城故事里也许不该有二哥,他并没有真正在小城生活过”),却又可自圆其说。他们生活在上世纪的小城,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动荡,也见证了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并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出各自的悲欢,或曾经绽放光芒,享受爱的滋润(《月光下的小路》),或含辛茹苦半生,终究还是遭亲人嫌弃,尝遍世态炎凉(《沉默的冬天》)。

  比起《北方大道》,《小城:十二种人生》的视野略似显得狭窄。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再频繁穿梭于各个都市,连接他们的,是小城——作为出生地,作为下放地,作为从事劳动的场所——这个独特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小城作为身份的标识,限制了他们,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他们(尽管情况很少),并且构成他们怀乡的对象,当他们选择或被迫流落在外时。小城既温馨可亲,又不时回以冷眼欺凌。

  因此,必然会有选择离开的,也有主动留下的。离开的,不一定就立马飞黄腾达,“校花”小昭的短暂离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惊天动地,她的归来,同样满是落寞与无奈,最终,她还是定居小城,无可挽回地“沉沦”,被生活攻陷(《高跟鞋上》)。而留下的,生命中也不一定就缺乏生机与亮点,《潮湿的烟花》中,林琴琴通过做生意,实现了向富足生活的跳跃,只可惜的是,在即将抓住幸福的当口,一场不意外的意外,将她和腹中的生命一同带至天国。

  十三则小说,各自独立成篇,综合起来,却又构成了小城的自传。因此,很难区分主角到底是谁。是具体的人物,还是无言的小城?或许兼而有之。恰如沈从文的《边城》不能改名为《翠翠的故事》,短篇小说集《小城:十二种人生》,也无法为集子中的任何一篇小说概括,同名的《小城》除外。合上全书,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即便不曾消失,大抵面目模糊,只留下对小城的粗浅印象。它不是田园牧歌,多的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故事”,尽管其中某些偶尔感动人心。

  也许,多数读者心中,都存在这么一座小城。它是我们出发的起点,却不易成为选择停止的终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既受到她的爱抚与呵护,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为所她伤害。幸或不幸,很难说清道明,但文学的意义,或在于书写不同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读小说,目的倒不是与人物产生共鸣,也不是为了彰显自己占据道德高位,对人物的选择予以评点,而在于通过想象把握各种可能与不可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城》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