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暴君焚城录》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2-03-27 03:03: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暴君焚城录》经典影评有感

  《暴君焚城录》是一部由茂文·勒鲁瓦 / 安东尼·曼执导,罗伯特·泰勒 / 黛博拉·蔻儿 / 里奥·吉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君焚城录》精选点评: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ght”茂文.勒鲁瓦在表现爱情方面方面总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即便是在这种宗教史诗片中。从表演来说彼得.乌斯蒂诺夫扮演的尼禄真是令人难忘,与其说这个尼禄是个暴君还不如说他是个头脑简单的可怜虫精神病人。相比原著来说电影在精神方面还欠缺深刻性。

  ●看中译名“暴君焚城录”还以为是尼禄的传记片,其实电影拉丁原名Quo Vadis?(你往何处去?约翰福音13.36)提示本片讲的是宗教:圣保禄和圣伯多禄的罗马传教以及尼禄的大迫害。佩特罗尼乌斯的翩翩风流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他比塞涅卡早死而且后者全程观摩他的割腕过程,这种剧情真是暴击)。后来的两位罗马皇帝迦尔巴和涅尔瓦也出场打了酱油。伯多禄身边那个口出圣言的小男孩Nazarius不知史上是否有其人。黛博拉·蔻儿的美非常古典。

  ●这部电影有点埋没了泰勒。

  ●可以原谅你的暴行,但无法原谅你的歌声,求别糟蹋艺术了。哈哈哈。

  ●尼禄实在是太出彩了

  ●171分钟的豪华巨制,时代背景是古罗马帝国,场面壮观,服装华丽,但节奏缓慢。1913年意大利有过一个默片版本,不过相较之下还是这个版本更值得欣赏。据说索菲娅·罗兰和伊丽莎白·泰勒在片中打酱油,完全找不出啊。看过《斯巴达克斯》和这部电影之后,越发喜欢彼德·乌斯蒂诺夫了。

  ●★黛博拉·蔻儿

  ●男主长得一副屌得万年不信的样子,女主缺爱到只想信男人。只有尼禄真是演得好,坏到骨子里却又坏得孩子气,跟原著的气质太接近了。

  ●50年代大制作,场面宏大,人物丰满,男女主演靓丽,暴君也演绎的让人过目不忘。

  ●还不错的

  《暴君焚城录》影评(一):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原著名叫《人啊你往何处去》,位列一百部名著,值得收藏。

  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画面当然不能和今时今日的相比。但,该片胜在故事精彩。

  令我难忘的是原著中的一幕,在尼禄把许多基督徒男女老幼丢进斗兽场,或钉在十字架上时,还没有被捕的保罗站在斗兽场最高一层,为每一位每一位正在死亡的弟兄姐妹祷告,为每一位每一位划十字架,恳求上帝的力量帮助他战胜死亡。我流泪了,同时想起那句话“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这种力量胜过了死亡!悲壮而震撼。

  男主和女主的结局是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暴君焚城录》影评(二):“信仰是建在爱的基础上”

  在公元一世纪经保罗,彼得等人的传教,越来越多的下层贫苦大众信仰基督教而遭到残酷迫害的大背景下,一个罗马贵族青年军官和一个作为人质却被监护人当作女儿看待的美丽少女经历了一场灾难深重的生死恋,是显克微支的小说“你往何处去?”的主线,影片把这条主线描绘了出来。罗马皇帝尼录堂而皇之地说他弒母杀妻是“为了打开通往未来世界的门户”,还说现在门户已打开,“让它是美丽的,或让他是恐怖的‘。这真是暴君的语言。大火将把罗马毁灭,愤怒的人群要冲进皇宫,尼录害怕了;禁卫军头领不肯去当替罪羊;皇后趁机嫁罪于基督徒;只有波楚尼说“让他们进来,我们都该死”。这一段很精彩。保罗的话是尼录的话的极端的反对。保罗说“基督的信仰是建在爱的基础上,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能互爱。”马可士冲进大火,先就起一个小孩,疏导人们走下水道逃生,命令士兵给逃难的人们让出通道。他做这一切都是基督精神的体现,虽然他可能自己尚未意识清楚。原著中,莉西是被赤身裸体绑在牛角上,现在影片的画面处理,拍摄已很不容易。原著中似乎没有结婚这一段;而影片中俩人想在被处死前举行婚礼,这似乎有点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些具有伟大的献身精神的最初的基督徒了。感觉上,影片在发掘原著的思想内涵的深度上有欠缺。固然,拍电影自有其难度,且要顾到可观赏性。

  《暴君焚城录》影评(三):闲谈

  多年后才知道,尼禄的扮演者就是波洛的扮演者,很是吃惊。他还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当然不是靠此部拿的。

  本片既然是在罗马焚城背景之下的故事(中文名直接翻译成《暴君焚城录》),肯定不能绕开尼禄,没有尼禄焚城,就没有整个故事。

  尼禄是个昏君,但是手段残忍血腥,更是个暴君,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都把他塑造成一个沉迷玩乐的幼稚鬼形象,但他手段阴狠,肯定不是个蠢货,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肯定不是蠢货了。当然,历史上他的决策一定是有问题的。

  本片最大的失败,就在尼禄这个点上,假如尼禄这点处理好了,说不定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这片会是一部传世名著。但这并不怪演员。

  剧本其实和显克微支的原著有所冲突,原著里的尼禄虽然爱玩,但也是个手段阴狠的主,但电影里的尼禄,从剧本设定来讲,就完全脸谱化了,所以不能奢望演员演的更好。

  尼禄完全是一个谐星,自作多情,让人感到搞笑。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活着的时候引人发笑,死的时候十分滑稽,完全不能和本片其他部分契合。

  比如尼禄陶醉于自己表演,比如尼禄在罗马着火的时候唱歌,比如尼禄在知道彼特罗纽斯死讯时的哭泣,看到彼特罗纽斯遗言时的翻脸,都是引人发笑的戏份,但不能和本片切合的。

  另一个改动就是,原著基本是以彼特罗纽斯为中心的,但是当时为了切合市场,就改编成了以维尼修斯和丽姬娅的爱情为中心了,再加上对于尼禄不适合的改编,使本片只成为了流星,没有成为影史巨作。

  当然,有几处拍的很好的,比方说彼得之死,这些戏份并不属于男女主角的感情线,让人感叹假如不把本片的描写着重与男女主角的感情时,本片会成为什么样子。但和如今的同类型比,本片还是值得我加五星的。

  《暴君焚城录》影评(四):智者和暴君的双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史诗巨片成风,大老板投入大资金,大导演召集大演员,大场面期待大票房,观众蜂拥进影院,三个小时屁股不挪一下窝。

  《暴君焚城录》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下了投资的纪录,主创阵容非常强大:导演Mervyn LeRoy(《魂断蓝桥》、《出水芙蓉》),当红小生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和当红女星德波拉·科尔(Deborah Kerr)主演。电影集结了历史、传说、宗教、爱情等元素,从表到里都野心勃勃。米高美拍史诗片是有其传统的,最成功的莫过于1961年版威廉·怀勒执导的《宾虚》,当年独得11项奥斯卡奖。这部《暴君焚城录》也获得了8项奥斯卡提名,结果一无所获。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在激动些什么,170分钟我过得非常激动,但我不是基督徒,主给圣彼得启示,让他回到他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身边,被关在竞技场里头面对几十只饥饿的狮子的手无寸铁的基督徒们一起引吭高歌,如果我是基督徒我一定激动地不能自控,可是我不是,而我也不是古罗马或者暴君的爱好者,这部里的罗伯特·泰勒也不是那么英俊(事实上他一点也不适合演这样的史诗片),所以我不知道我在激动些什么,当我听到Petronius割了自己的动脉后朗读那封写给皇帝Nero的遗书的内容,还有他每次跟皇帝的对话都充满智慧,所谓伴君如伴虎,但陪伴这么一位君主倒是相当刺激好玩的一场游戏,兴致来了你完全可以小小损他一下,因为他判断不出话里的深层意思,或者他判断出来了也佯装不知道反而很高兴。

  演Petronius的Leo Genn完全可以用英俊来形容,他一直不动声色沉着冷静,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拍马屁,什么时候需要戳一下皇帝的胳肢窝,当皇帝烧了他热爱的罗马城这位智者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愤怒,拐弯抹角鼓励皇帝承担起自己的作为带来的后果,虽然他知道义正言辞是没有用的,但他人生中第一次没有能够说服皇帝,基督教民众最终成了替罪羊。全片最精华的台词几乎都给了Petronius,而且死后还能很爽地戏弄皇帝一把:“请你别再用你那二流嗓音唱歌了,你简直把我恶心死了!”,Petronius聪明在攻击了从来没有人触及过的皇帝心中的最神圣之地,要知道皇帝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艺术天赋,为此他才杀妻弑母,一把火烧光罗马城的。

  银幕史上最可爱暴君也许就在这部电影里了,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听过Peter Ustinov这号演员,他那胖胖的身体,圆圆的眼睛,闪着聪明可爱的光芒,可是他的肢体和脸上其它部位表现出来却是愚蠢和骄横,这样一张脸一个身躯演出来的暴君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是什么让这个应该永远躲在妈妈身边的可怜孩子坐到了罗马皇帝这个该死的位子上。他其实不是完全的痴呆,他有时候甚至可以和智者Petronius共同演出精彩的双簧,唱歌唱的难听不是他的错,当他站在高处看着熊熊燃烧的罗马城唱出他心中的激动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可爱的不得了。可惜他不是那个邻居家的小男孩,他是罗马皇帝,当时世界的中心,踏错一步,步步皆错,他判了罗马城和基督徒死刑也等于判了自己的死刑,还有他最爱的大臣Petronius居然没有他的批准就自杀了,原本期待看到一封充满爱意的遗书,结果却连艺术天分也被驳得体无完肤,这个Petronius他就是没有办法,他就是征服不了他,现在他死了,他就永远的败了。你知道总有一种演员他们天生就是演员,这部电影里Peter Ustinov不仅抢走了银幕偶像的光芒,连电影本身也被他带上了一点点高度。这种角色一辈子碰到一次也就够了,就像《宾虚》的主演查尔斯·赫斯顿。

  顺便说一句,日后大红大紫的伊丽莎白泰勒和索菲娅罗兰都在这部电影中跑过龙套,有心的话可以在某个场景某个角落里找到她们。

  《暴君焚城录》影评(五):从尼禄焚城想到的

  1951年茂文·勒鲁瓦和安东尼·曼共同执导了一部《暴君焚城录》,男女主角分别由罗伯特·泰勒和黛博拉·寇儿主演。这部电影生动地呈现出一个暴君的原始本能与冲动。暴君做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凶残的困兽。一直觉得,暴君治民的最大能力,就是让民众在受到无尽的折磨、欺诈和痛苦之后,还要人给他三呼万岁,还要让人不吝所有美好的词汇,来赞颂暴君的种种好处和美德。苛政猛于虎。暴君的这种能力的来源,无非就是让天下民众事事都心生恐惧。所谓心身一体,人一恐惧,就什么真话不敢说,什么好事都不敢做。

  罗马帝国时期,尼禄就是这样一个暴君。他饮酒呤诗,常常高歌一曲。美其名曰“创作”。他身边的溜须拍马之辈,即尽阿谀逢迎之能事,把他与但丁相比,于是他整天想着要超过但丁。怎么办?创作需要灵感。灵感从哪来?尼禄说只有从痛苦中来。什么样的痛苦,才能激发他的灵感呢。他想到了已存在上千年的罗马城。他要一把火烧掉罗马城,重建一个新罗马,要让人民歇斯底里的发狂和叫苦连天,他才能从人民的痛苦中,感受到创作的滋养。他还真敢这么做。当然,他是家天下,他是神,他会这样做。一把火,烧掉了罗马城。结果,暴君尼禄,虽然想嫁祸于传播基督教福音的人,也终免不了一死的覆灭命运。

  暴君的第二大能力,就是暴君灰飞烟灭后,还有人为其叫好不绝。这可能是患上了“暴君灾难后的压力失调症”。为其叫好者,无非就是些抱有暴君想法的徒子徒孙。这类冥顽之人,自欺欺人的本事特大。只要谁说一声暴君的“不是”,黑眼球立马成白眼球,非跟你拼命不可。

  中国文明史五千年,有文字记载也有三千年。这三千年的历史,大多都是苛政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极少没有暴政的。对外封闭,对内一统,这是总括。但内容有别。汉人与少数民族统治的时间基本相当。汉人稍长点。无论是汉人,还是所谓的蛮夷入主中原,都鲜有不铁腕治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一直是这样的小农经济社会。犁耙、锄头跟着中国农民几千年,一直到这二十来年,才基本改变了一下。也就是说,中国人一直是靠天吃饭。政治制度或者说统治者最大的功能,就是花样翻新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一直压得大多数中国人喘不过气。自生自灭的小农经济,如若没有统治者屡屡打扰,随他们耕作几亩地,倒也可安身立命。所以,中国存在着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对小农经济、对农民没有一丁点儿益处。问题是,小民命贱,交粮纳税、受尽欺压之外,还要为穷兵黩武的暴君充当炮灰。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政制,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唯一值得后代子孙记住的,就是文学和艺术这一块。这是对世界文明的莫大贡献。从《诗经》、《楚辞》、《史记》到唐诗宋词,再到《红楼梦》等经典。这个怎样称颂都不为过。科学技术呢,也得冷静分析。“四大发明”当然伟大。但后来没有发展,中断了。造纸、印刷术还是与文化相关,就如“文房四宝”一样。这说明中国的文化没有断层过。发生断层,只是在登峰造极的“文革”,也就是常说的“十年浩劫”。大到国家级文物,尤其是挺立于神州大地上无数的各种实体文物,几乎毁灭殆尽,除了明令受保护的文物之外。小到各家各户的家传宝贝,大多也都躲不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肆虐,小部分则由胆大的藏着埋着透实,才得以重新“出土”一次。这真是亘古未有的浩劫。

  为何要说这些呢?

  是因为时下有的学者,渐渐开始自大起来,几乎一落笔,篇篇透出些陈腐心迹。凡事都要比个赢。咱们稍清醒一点的人,稍有点反思能力的人,都应该清楚:中国历史三千年,追求统一,是好的。而对人民“家天下”的残酷统治,是没有一点儿好处可言。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好的,但创造力越来越弱,就枯竭了,没有生命了。于是才有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明明是“文革”对中国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有人却要把罪责归咎于“五四”。民国时期,还有私塾呢,还要读《四书五经》。就是“文革”前的一些农村地区,私塾还在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只是一到了“文革”,所有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都全给毁了,这是从实到虚、从外到内、从身到心的最大能量的毁灭。谁不承认这点,就难有资格评说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史。

  有些当年言必称康德、萨特的人,现在倒过来了,言必称中国传统的种种之好。中国好的,就那些,都摆在那了,不用自大的自卑的一一罗列。那些“逢西必反”之辈,如若让他不要玩电脑、手机,不要使用西方文明所带来的好东西,他也未必愿意。让他去偏远地区,与世隔绝,学五柳先生,种菊南山下,他也未必能去掉浮躁之心。就是让他不刷牙,他也会受不了。刷牙,与西医传入中国,也就百年历史。西方都不好,不好,还用它作甚。单看治病这一块,就没法不靠西医的。

  简言之,冷静想想,我们现在使用的一切,如若除去西方的科学创造,还有多少可供使用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连刮胡子刀都是外来的。不服气,也没用。中国“两弹一星”,如若没有从西方回来的三千多名各类科学家,能搞得那么快吗。有人总是说“自力更生”造出了“两弹一星”,那是表像,实质是从美国、欧洲回来的科学家精心研发的结果。科学技术是多大的口号都空喊不出来的。靠头脑发热,也是搞不出“两弹一星”的。就是一生甘愿隐姓埋名的邓稼先,他就留学于美国,他的老师也都是从西方留学回来的大家。学有传承,中国文化传承是一块,西为中用的文化传承也是一块。两块不可少。少了,就没有创造力了。

  有一种人,心里总是隐含“暴君”心态,总想铲除他恨之入骨或幻想不存在的东西。西方是一个现实,是一个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就该接受这个现实。国与国是利益互惠的结果,不是针尖对麦芒的耍嘴皮子。没有天然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视若无睹,不如正视现实。只要捆绑了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就是朋友。相安无事,总比刀光剑影要好。和气才能生财,正是这三十年国力渐强的缘由所在。或者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样才是正道。

  2009、8、1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暴君焚城录》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