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对面是你》是一本由傅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对面是你》精选点评:
●格局再大一点,世界再大一点。
●为什么中国的对外传播投入精力这么多、花费资源这么多,但大多数时候要么还是在自说自话,要么被对方移花接木?傅莹告诉我们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们的对外传播有时候略显过于自信,不专业的人在亦步亦趋的学走路,对于西方相对较为领先的公共传播一概否定,一概妖魔化,往往就会陷入自己对自己说,自己给国内讲的内宣视角。要做,还是要放开步子做,为什么西方专业公关机构不能利用,为什么不能引进国内先进的公关公司合作做传播,按部就班是“稳”,但“稳”就意味着难以出奇制胜,我们一直在迈小步,大国的自信的最终表现应该是大胆的迈出传播创新、市场化的那一步吧
●第三部分讲述新闻发布会之外的故事会更吸引我。涉及到国际的事务总是那么的高大上,越发确认自己是柴米油盐的小百姓了,当然这也没啥不好,各有各的活法和玩法。最后,不得不说,从第一次看到傅莹作为发言人的那一刻,就已经确认了她是我心中老奶奶级的女神。
●从书中学习了不少新闻传播技巧,作者出身外交部翻译室,也让我更有共鸣。书中描写了作者的艰辛努力,感觉很真实!刚觉作者能力上还是略有欠缺,当然是比照各位更加资深的前辈啦,好在沾了所谓少数民族女干部身份的光。
●我也不记得是多久开始关注傅莹的 或许是看见虽已满头白发却依然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她 或许是得知首位驻英女大使和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她 高中借室长那本外交部第九任部长李肇星撰写的《说不尽的外交》由此对外交部心向往之 还暗戳戳把理想院校确定为外交学院 事实证明是我太天真了 但也不妨碍我一直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表现 看完这本书对于驻外工作人员所要面临的种种挑战和使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于新闻发言人背后的功夫和团队力量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于如何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更多的反思 英国公关人士的那句“从没见过一个国家干得这么好,说得这么差”像一根针刺痛了我的心 希望新闻自由出版自由可以再大力一点 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在国民素养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 最后表白三大外交女神 *** 傅莹 华春莹
●我曾听过傅莹在回答记者问题上的幽默和深度。可想而知,她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让他的语言有这么有艺术。她背后的老师,沙氏兄妹对他的严苛也给他自己带来了警醒,知道作为一个外交发言人,对自己的严苛要求以及自身要不断学习进步。 在生活中我们说话太随意了,甚至跟孩子说话也太随意了,因为随意的习惯,所以在伤人的时候都不知道。 让自己的说话不随意,也是一种觉察,也是一种进步。
●非常开眼界的一本书
●用了十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深深叹服于大使的智慧,但更折服于大使的努力与进取,每个人在光鲜亮丽背后都洒下了无数艰辛的汗水。而这本书为我们展示出大使的滴滴汗水。
●略琐碎,有点回忆录式的感觉,而不是新闻发言人教材,毕竟是当事人而不是学者。从书中看到了他们在新闻发布会背后作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发出中国声音,讲出中国故事”做出的进步、努力和姿态!确实如此!
●还是要努力呀!
《我的对面是你》读后感(一):冲着作者读这书
《我的对面是你》读后感(二):硬功夫背后是笨功夫
愿意给五星,写的很真诚。这本书不是名人自传或者人生回忆录,用傅莹自己的话说,她希望通过个人经历,让这本书成为具有实用性的“操作手册”。
看得出来,作为新闻发言人和外交官,傅莹真的有“硬功夫”,而在幕后她也确实下了很多“笨功夫”和“苦功夫”。
以往对两会和外交部发言人传统印象是他们擅长给“标准答案”,说出来的官话(套话)居多,滴水不漏。
但外界(媒体和观众)其实并不了解,在这些标准答案给出来之前,发言人需要做哪些准备。傅莹用自己的经历来“揭秘”,分享出她在一些特定场合,话出口之前的思考和准备。
傅莹总结了很多新闻发言人技巧和方法,不止对做政府机构发言人的有价值,对企业发言人也有启发。书里面所有提到的发言人技巧和套路,都是有具体场景的,一点不抽象,很容易理解。并且,所有场景都有据可查。
个人比较喜欢第三部分,是她在讲述自己多次参加慕安会的表现以及担任驻英大使期间的一些经历,很多视频和文章都能从官网和媒体上调出来。一边看傅莹当时的表现,一边阅读她背后的思考,台前幕后对比看,很有意思。
p.s. 一直觉得老太太顶着一头灰白头发
《我的对面是你》读后感(三):如何做一个好官宣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作者作为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面对的媒体关心的重点问题所作出了回答,以及简单介绍了这个回答提炼产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幕后准备工作,包括和人大内部、媒体、外媒等座谈或吹风;新闻发布团队分工;从制定问题清单到确定自身立场;自己发言人训练及沟通注意点。这些均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说很具实操价值。 第三部分则是作者除了作为新闻发言人,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第一部分相对官宣,其本质也是官宣。不过,每次回答均列出回答时间和字数,还精确至分秒,可以很强的感受到作者对新闻发言的细节把握和重视程度。其中不乏对每一个回答的反思与推敲,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每个回答的用心。 第二部分极具实操价值,不仅叙述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幕后准备的过称,还有详细阐述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每一个政府发言人都因应该通读此书,并且着重研究此部分。 第三部分可以看到作者从外交起家一路走来,从跌跌撞撞到自信优雅,更可以看出外交生涯的历练与沉淀在新闻发言人身份上的展现。第一第二部分是“术”,那第三部分就是“道”。其中,作者关于为什么要面对媒体,如何面对媒体,如何传递观点的思考,值得每一个政府相关负责人阅读。 而作者面对媒体从稚嫩到成熟的经历,是不是也是中国政府新闻舆论工作的成长之路呢? 希望中国政府新闻舆论工作能够适应时代,适应世界,越做越好。
《我的对面是你》读后感(四):阅读杂感一些
内容——傅莹《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这是一本普通人不太会感兴趣的书籍,因为这是关于记者和发言人的故事。碰巧,我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而且碰巧,我自己的职业角色,差不多就是发言人助理,所以对我来说,阅读此书算是接受专业再教育。对于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这个工作,书中提到最多的观点,是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及娴熟运用讲故事的技巧。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看来讲故事确实是全世界通行的沟通办法。
对比——读《我的对面是你》这本书的时候,脑中一直回想着之前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写的《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两本书虽然内容迥异,但都是关于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段介绍。一个人,如果人生中的某段经历,是让人值得记忆的,就可以写成一本书。从写法上看,《刷新》是否更胜一筹,一字一句应该都是纳德拉自己写出来的,个性化、故事化更强烈一些;《我的对面是你》弱一点,时间顺序被打乱了,采取的基本是倒叙的方式,直到读到第七章,才知道傅莹是如何从一个大使,最后转身为人大新闻发言人的原因。在英国应对媒体的经历和培训,直接导致傅莹成为了最佳的新闻发言人人选。
建议——这是一本可以快速翻翻的书籍,精华在第七章。
《我的对面是你》读后感(五):傅莹的说话之道
从一名外事翻译到外交官再到首位女性人大发言人,一步步被人熟知,招牌微笑和温和话语中透着坚定,在敌意问题前不露声色,加之一冠银发,让人过目不忘,好似成了人大的icon。
作为路人,对发言人的感受是:大家对这个角色高预期和挑剔,说的滴水不漏是应该的,说不恰当了都是槽点,被诟病甚至是被娱乐。这也难怪,重大事项发生,信息渠道窄、涉及利益群体范围大,那发言人承载的负荷就大一些,也容易出错,被抓住小辫子。
但是这条荆棘路,傅莹怎么就能举重若轻?回回“全身而退”?读此书时这个问号一直在。
说说内容吧。摘取了傅莹近五年的问答实录,方方面面。普通读者(吃瓜群众),对问答往来之中的那些个文字轻重、角度拿捏,个中滋味难以体味,多是崇拜和猎奇,八卦背后的故事,书里也是给足了料,挺有趣的。
而上面提到的问题,在第五章找到了答案:简单说呢,就是组建专业团队,收集应对材料、反复实战演练,保持开放心态,持续的自省。傅莹通过这套做法,实现了在人大发言人这个陌生赛道的弯道超车。
具体说来是:
2013年第1次的人大发布会,傅莹独自备战,她的体会就两个词,“仓促”“吃力”。
2014年起,改换了备战模式:
首先,内容准备。凝缩70个左右的topic(话题领域),穷尽式的覆盖各行业的关注领域,粗分三类:媒体必问、紧迫性时效性均居次席的二类话题、旧话题的新进展,再组建一支专业、兼职身份为主的小团队,辅以外部智库,深挖话题领域的前世今生,找沿革、觅近况,提供背景材料用于熟悉话题。至此,才能与人大各委员会工作人员或是业内专家站在一个平台沟通。
再次,表达方式,“术”的层面。傅莹有三个要求,“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听得懂,要做到:句子短,天大的问题3分钟300字答毕,逐字句打磨文本;语言实,以白话为主。喜欢听,要做到真诚,立法涉及诸多利益群体,要将心比心;要幽默,缓和气氛,严肃中增添一抹活力。记得住,要做到简洁,要点清晰、突出。
最后,实战演练。将准备好的内容、立场、表达方式形成一个个答问要点,在熟读记忆的基础上,解决要点与问题的衔接和过度,能准确、恰当的将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点的提问转移到已经掌握的要点上,这“乾坤大挪移”的技能,值得学习借鉴。进阶技巧就是反复演练,操作方法:围绕重点问题交叉提问,练习不同角度的应对技巧,逐步将演练模拟升级至真实环境,直至正式上场。
个人体会:
跳开媒体领域,换作管理视角来看:
一是傅莹作为一把手,在工作中遇到了专业性障碍,自学难以突围后,第一时间组建专业化团队,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学习成本;
二是采用矩阵式模式团队,召集、响应速度快,可替换强,临时性的身份灵活便利舒适。同时,临时组织作为平台,成员相互学习、分享信息、互助前行,一个良好积极的情绪;
三是产品快速迭代。如果将发布会视作一个产品,一次次的演练是在内容就绪之下的优化迭代,将万千的用户需求,凝结在产品功能之中,实现准确快速响应。
最后,有些朋友觉得她是体制内的人,说官话罢了。其实无所谓体制内外,职务高低,发言人的核心价值就是,与客户实现了一次信息同步,顺便宣传了老板。说是“口吐莲花”都不为过,对不对,正所谓行不行全靠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