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15 14:4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精选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是一本由杨瑞春 / 张捷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精选点评:

  ●一群已在业内有一定建树的人,认真地做出了几篇文章,随后集结成册,又在文后坦诚地絮叨对业务的经验见解乃至困惑。他们对新闻如此热爱与珍惜,难怪能做出这些有影响力的、好看的、直至今天仍有价值的作品。读的时候想——要是有哪天,我也有一篇文章能这样出现在某本书里,后边跟着我对这个行当的看法,就好了。

  ●零几年的特稿收录,放在现在看竟然内核还不过时,李海鹏简直是文学和真实平衡把控的天才,南香红明显文学色彩过强(可能与收录的几篇有关),更适合做个作家。“公众利益、思想自由、和民智提升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豁然开朗,看到大半记者都是社恐那里会心一笑了

  ●有几篇实在不堪

  ●稿件后的手记更为珍贵

  ●这是一本要反复研读的书

  ●对第一篇印象颇深

  ●报道的质量良莠不齐。很明显,李海鹏文字的文学性高于南香红和其他人。里面过多记者的文字太过刻意了。想到昔日高傲的新闻人如今为了生计在迎合种种,让人唏嘘。

  ●特稿本是舶来品,是西方新闻写作的产物,与之相似的是我国的报告文学,自本世纪初,由部分媒体开始尝试,其中《南方周末》即为杰出的代表。书中选取了李海鹏、南香红等特稿记者的作品,细细体味,方能理解“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句话的力量。

  ●回看新闻的后背,让自己多了些理解。

  ●读新闻的魅力 往往是任何小说都无法带来的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一):真的的非虚构写作应该是这样的

  每篇特稿都很出彩,因为很真实,赤裸裸的坦诚,再加上出神入化的文字技巧,想不出彩都难。停不住夸赞。简直让人窒息般的叫好。 那是一个年轻的、崭新的团队,每一位记者都有自己的才华域,愿意也能够追求真相。那是21世纪初,没有微信爆款,自媒体发声也没那么肆虐,信息依赖于公众媒体,(虽然我觉得现在也是这样,公共传播绝不可能消亡)可是作为那么大的平台,那么权威的媒体,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却都恣意、旺盛、蓬勃,甚至抱着一种让人舒适的无所事事的梦想。 这是真正值得称赞的非虚构写作,既严谨又温情,是布满老茧粗糙的手中细腻的掌纹,是指甲里隐匿的属于坚实大地的泥土,是冰封大地里融化出的枝芽。 我觉得他们真的完成了当初那个"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的目标。

  ↑这是真正的非虚构写作应该具备的特质。

  记得李海鹏在某篇特稿手记里写到别人夸赞他的稿子"诚实",然后他越想越不对——"诚实"什么时候在中国新闻业中成为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了呢?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二):大部分的文章至今看来仍然有分量

  三四百页的书是按照作者李海鹏,南香红等作者顺序来编排此书。有些文章略显拖沓,特稿重要的是细节的运用,细节运用的过多和繁复,会显得累赘,尽管会让事情呈现的更加丰满。

  我所喜欢的几篇文章有《艾滋病孤》《男人的20年婚姻》《举重冠军之死》

  在我的眼里,特稿和柴静的深度观察节目《看见》,一个平面,一个立体。好的新闻都是对社会呈现。从每个具体的个人,每个微小的细节一点点的看清整个社会的全貌,理解这个社会。理解多难啊。

  《系统》国产游戏果然是烧钱又庸俗,游戏就是现实人性的反映嚒,控制还是被控制,看你有多少金咯!

  《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其中一个受访者说,对于异性恋来说,外界的力量都是合,而对我们来说外界的力量都是分。

  《经租房,半个世纪的纠葛》几个家庭祖房变迁的悲哀,是对这个从来不尊重私财产国家的控诉。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这个标题就说了整个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才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荒诞的故事存在。而这个故事居然是真实的。

  《释永信:少林操盘手》非常讽刺的是这篇文章的结尾,这个结尾大抵也代表了作者态度。新闻固然客观,但是我觉得写作者的情怀可以再特稿这种文体适当的带入。事实上,写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就代表了自己的取舍和判断。

  《没有木卡姆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最美的景色都是自然,最美的声音都来自面对着自然的声音。木卡姆组诗太美好,“高山再雄伟,也有小路伴随,孤独者离开人世,也有孤独者为他孤独”

  《艾滋病孤》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勇敢。

  我看不惯的事情太多,总觉得可以理解群体的悲哀,却缺乏对个体的一些荒诞琐事的理解。要理解,要宽容。要柔软。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三):在南周看见中国

  看新闻稿是比较快的,每晚一两个小时,一周就看完了。

  书的两位编辑在前言里回忆了南周特稿是如何诞生的,《举重冠军之死》 被他们看做是开端,然而一开端就是高峰。虽然这篇特稿的作者李海鹏认为文章还有许多值得修改的地方,这篇特稿依然十足十的打动了我。

  我一下子就能想起新闻“主角”才力的名字。他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男子举重110公斤以上级的亚洲冠军。死之前在体院儿看大门,体重160公斤,全部身家300块。这篇文章记录了才力死前一整天的历程。和他得到过的荣誉和奖项比起来,死前的生活状况不知如何形容。

  其实是不忍形容。边读边感到的种种震惊,无奈,揪心,挫折感——纵有一腔热血,但作者李海鹏是克制的。描写最多,没有评论。但仅仅是罗列事实,读者自己也能感知导致这出人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好了,再说就敏感词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这二年的风都跟着越吹越大了。想当年南周还接待过美国总统呢。想当年,南周还有记者能写出振聋发聩的好文章。这本书大部分的特稿都成稿于零几年,那几年我朝刚刚加入WTO,一切看起来都蒸蒸日上,像个膨胀的棉花糖。无论是一个人的故事(《举重冠军之死》),还是一群人的故事(《人工盲童》、《艾滋遗孤,跟我回家》、《灾后北川残酷一面》),都还可以写点什么。我猜那几年的新闻人是不是有一种错觉——随着国力的提升,新闻的空(zi)间(you)也变大了。

  但我们今天知道了,当年那批做特稿的记者已经全部都不在南周了。好些也转了行。而我也已经有五六年没有买过南周了。可眼下再看《举重冠军之死》,我知道我心里始终有那么一丁点的空间是留给作者李海鹏以及他这批记者所坚持的信仰的。我写这点文字的初衷也是希望所有看到的人,也留一点儿空间给他们。

  愿我们都有一颗年轻的心,愿我们远离麻木。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四):我和新闻的缘分,希望不止于此

  读《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我是带着功利性而读的。希望从中学到一些什么,为我的新闻知识做一个补充。然后我用了比较快的速度阅读完毕,就新闻专业知识而言,我获得的东西不多,因为我才刚刚入门而已,连登堂入室都算不上,种种技巧或者说种种手段,我还看不透,不明白。我想我若是想明白的话最起码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才好。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一些说的清楚的结构,经过提醒,反复琢磨之后若有所思,尤其是最后张捷老师的论文,很是让我受益。读下那一篇篇的报道,也让我对于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个职业,最起码在南方周末,是需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坚持下去的。这是我之前预料到的,但其过程之艰苦,我想我之前还是小看了。

  提到新闻,我对于它的兴趣要从《看见》说起,说起《南方周末》,要从高二的时候听从老师的指导,提升作文水平说起。

  了解《南方周末》,并对其推崇之至,便是高中的那一年,一期不拉的买了《南方周末》。没有学到那细致的描写,理性的分析,尖锐但不刻薄的批判,倒是学得一手好散文,能写一两个好故事,凭此,作文屡拿高分。很开心,是我很好的回忆。那时候备战高考,家长不让读所谓的闲书,家中的藏书基本被我翻烂了,又没有手机,无法读网络小说,每周的《南方周末》便是唯一的阅读物,甚至是精神食粮。而且有着光明正大的理由,从不担心家长会斥责。现在每每看到那些作家回忆文革时期无书可读的情况,与偶得一书欣喜若狂的感情,我是很能理解的。那时候,在学校偷偷问同学要书看,还要躲着老师,读的十分之快。那时候的阅读,虽然囫囵吞枣,但也有着很多深刻的印象。中学时候还是要多加阅读的,是美好的回忆啊,现在,读起书总觉得比那时候差了一些。也算是明白上大学之后不停买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将那些想看却没看的书补上,也是为了之前没能多读书出一口恶气,像是应激性的反应,也可以说是反弹。

  这本书,里面是早些年的一些特稿,相关专业人士拿来学习是很好的,普通的读者,不妨也读一读,看一看那十几年前真实的中国,还有一些现在仍然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希望那些不动脑子只会喷的人读一读,不为别的,多长些脑子,也多些宽容和理解,不要一味的埋怨,应该看见进步,同时理性的提出批评,在中国,新闻工作者尤为艰难,这点我理解了。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五):这些记者为什么都离开《南方周末》?难道没人反问吗!

  “你为什么要离开电视台?”

  每个对我做完背景调查的同事、朋友、面试官几乎不约而同会问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度像一根芒刺:似乎是对我不坚守最初梦想的拷问,亦或是不解为何做出此举恨我脑子进水的置问,让我自觉无辜无奈又不安。

  这个问题像极了19年前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一位满怀怨愤的观众冲进央视大楼(那时候央视还没有门卫保安),大清早向白岩松发出的置问“你们为什么不报道911?”

  这位观众的疑问,相信在19年后,自媒体如此发到的今天,每个人不言自明,都会找到心照不宣的答案。

  只要看看微信公众平台上动不动神秘消失的文章,微博上某些永远都上不了热搜的话题,还有冷不丁出发的敏感词汇……只要你上网,有谁会不知道答案呢。

  只不过19年前媒体人那些不能言说的窘境,19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个你我他都真真切切体会到了。

  有一年冬天,某工厂凌晨2点发生了大火,2个同事第一时间从被窝里爬出来去采访,凌晨5点赶回台里,一头扎进机房做片子,只为赶7点的早新闻。结果刚做好片子还没有送审,领导便被神秘电话告知不得播。

  所有的付出可谓前功尽弃。

  这样的窘境对于电视人来讲太常见,有工作注定白忙一遭的尴尬,有职业尊严被深深打击挫败的苦楚。

  当然还有非常现实的窘境。

  8年前和一帮同事拍真人秀,不分昼夜地全国到处飞,忙到意识混沌,杀青那天,十多号人在北京深夜吃羊蝎子,酒过三巡,有几个人开始大哭,有女的,也有大老爷们儿。

  “SB才在电视台呆着呢,有本事的人最后都离开了。”

  听完这句话,喝酒的人更多了,哭的人也更多了。

  是啊,那些直接出走的电视人,如果去互联网公司,工资直翻数倍;如果去当独立纪录片人,收入直翻百倍千倍都是有可能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海鹏在最后那篇文章不无失落地说,这些写出优秀报道的作者,他们现在都不在了。

  是的,我也顺便搜了一下李海鹏的近况,他现在任《时尚先生》全线产品出品人和杂志总编辑,而那篇写出《系统》一文的曹筠武网上能搜出的职位是聚美优品担任公关总监······

  而且翻看这本《特稿》的甄选出的“优秀稿件”,几乎找不到2009年以后的。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答案依然心照不宣。

  据统计,截止2017年中国在册新闻调查记者仅剩175人,要知道我们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张志安的《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知乎上也曾热议过这样的问题

  总之,“理想”听上去是一个很美好的词,理想主义者似乎也因这个词变得超凡脱俗、身披七彩霞光,具有了几分神性。

  不过,“理想”并不能当饭吃,毕竟当现实不理想的时候,可能真的没有人愿意当理想主义者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