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个推迟婚礼的彭医生,牺牲了,他的妻子决定生下遗腹子……
日期:2020-02-23 14:15:13 作者:甘北 来源:甘北 阅读:

那个推迟婚礼的彭医生,牺牲了,他的妻子决定生下遗腹子……

  本文作者甘北&祝东风

  首发公众号:甘北

  又一位医生因为感染新冠肺炎离世,他叫彭银华,年仅二十九岁。

  彭医生原本打算大年初八结婚,迎娶姑娘

  疫情突然袭来,他立刻搁置了自己婚礼不仅如此,还跟妻子达成共识疫情不散,婚期延迟。也就是说,直到战胜病魔的那一天,他才会考虑自己的幸福

  可是,那一天,他永远也等不到了。

  1月25日,他被确诊了新冠肺炎,情况急转直下,2月20日,晚上21时50分,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剩下自己正怀孕的妻子,和抽屉里还没有发出去的请柬

  生命的最后,他最愧疚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可是,可是。

  母亲悲痛欲绝,妻子决定将孩子生下来,多少是对彭银华父母的告慰。但我又不禁要想,这位妻子的一生,或许已注定常人更难一些吧?

  太多悲壮牺牲令人痛心不已。

  2月18日晚,湖北省卫健委发布信息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先生天离世,并称他是“第一个牺牲的院长”。

  院长妻子追随着灵车,哭得撕心裂肺:“不要,不要,不要……”

  中年夫妻生死别离,相许多看过视频的人,都忍不住跟着掉眼泪

  她给刘院长的备注是“小肚鸡肠老公”。

  多么寻常而又亲昵的备注啊。在外面,他是院长、是英雄,可是,在里,他就是自己小肚鸡肠的老公。可现在,他永远地走了。

  更让人难受的是,刘智明院长,在生命的最后,还拒绝妻子过来照顾,因为妻子也是一线医护人员,她需要照顾病人

  刘智明院长是孤单地走的,最后的插管抢救还被他拒绝了。

  市武昌医院纪委书记洪毅在接受采访时,沉默许久才开口道:“他(刘智明)说过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他说,死也不要插管。”

  因为切开气管的瞬间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会大大增加同事们的感染风险

  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在去世后,遗体可能具有传染性。为此,妻子连他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没有遗体告别仪式,甚至都来不及说一句话,就这么被抬上殡仪车呼啸而去。

  此后,刘智明院长的妻子在朋友圈里说:“这两天工作时有恍惚,看到电梯门开了,总觉得会走出来。(刘智明妻子的同事口述

  坦白说,这段时间,我真的不敢看微博热搜

  怀孕九个月仍在前线的护士,父母双双支援武汉独留在家的儿童,捐献全部身家白发老人,身患渐冻症依旧抢救病患的金银潭医院院长……是的,很伟大人性光芒绽放时,敢与日月同争辉。

  但我又总忍不住去想,他们把一切奉献了,孩子怎么办,妻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余生怎么办?

  就像文章开头的彭医生一样他的父母家人该怎么办,还有那个遗腹子呢,谁来将TA抚养成人,谁来为TA支付生活费和学费?

  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截至2月11日24时,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确诊1716例,死亡6例。

  短短11天,就有8名警察倒在防控一线。

  孩子丧父、妻子丧夫、父母发人送黑发人,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几句“对不起”,几句“谢谢你”,真就是这个世界,给英雄最后的报答了吗?

  或许我是个庸俗的人,相比于这些字眼,我更愿意看到,所属的单位、劳动局,拿出告慰家属的实际举措,能够保障他们后续的生活。

  之前同样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的李医生,被认定为工伤,保险待遇如下:一次性工亡补助金78.502万元,丧葬补助金3.6834万元。

  李医生妻子所在的爱尔眼科医院也表态,会负担两个孩子直到大学毕业的生活津贴和学费。

  在我看来,相对于纸上苍白无力的呐喊和感动,这才是真正“有用”的表达哀悼的方式。是的,这才是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牺牲不该是只为了煽情,牺牲还应得到奖励和补偿。

  英雄的生命无法再来,生者的悲痛难减半分。

  我们哀悼他,我们歌颂他,一个月后呢?一年后?下次疫情爆发时呢?永远会有英雄挺身而出,与此同时,伴随着的却是自己家庭的破碎。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当这些光荣的名字被再度提起,我们会继续赞叹和感动。可这些情绪是有节点的,平时是埋在大脑皮层深处的,只有亡者家属的痛永存!

  那么,我们能否为英雄及英雄的家属,争取一点实在的利益?

  不知道为什么,大众对于“金钱”的态度,往往是非常敏感的。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奉献就只能搭配“无私”,伟大就只能搭配“清贫”。

  人们好像很难接受,一个平民英雄的血肉之躯背后,还有需要赡养的老人,需要抚养的孩子,需要打理的一日三餐,需要缴纳的房贷车贷……

  就拿李兰娟院士来说吧。

  明明前一天大家还在赞扬她的辛苦付出,后一天,一篇空穴来风的文章横空出世,恶意引导李兰娟院士说阿比朵尔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是在为自己儿子的公司提供利益输送。

  于是,当天晚上,我看到无数的失望、反讽,甚至是咒骂,仅仅因为那些似是而非的词句。转眼间就推翻她在疫情一线的所有付出,评论都变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睡三小时很正常”“你怎么知道她只睡三小时,说不定只是随便说说”……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的转变可以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快。

  幸而辟谣信息及时公布——企查查信息显示,李兰娟儿子郑杰的公司,杭州华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医疗信息公司,其经营范围并不涉及药品生产。而且,目前药监局审批的阿比朵尔,生产企业中并没有她儿子的公司。

  退一万步讲,就算李兰娟院士名下有企业又如何?生产阿比朵尔又如何?

  早在2015年,国务院便出台鼓励科研人员“双创”的指导意见,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双创”,学以致用地为百姓服务。

  “双创”指的正是创新和创业。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学者赚钱的反感会到如斯地步?

  根据国家规定,院士每月国家津贴为200元。自2009年起,调高至1000元,院士的年薪基本在20万元。这在北上广深的互联网大厂,甚至还达不到一个应届毕业生的起薪。

  有人会说,学者做项目,会有国家拨给的项目基金。可是,项目基金从申请到应用需要繁琐的流程,而且审批非常严格。很多院士甚至教授,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是自己先行垫付甚至贴钱!

  院士创业挣钱很可耻吗?值得黑吗?

  他们拥有中国最高的学术称号,在中国最好的学术机构工作,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最高水平,却无法享受最好的待遇,甚至挣职业以外的钱都不可以。

  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必须符合我们对英雄的想象?

  英雄,就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做学问的人,就应该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否则,跟满身铜臭味的商人有什么分别。

  可是,这合理吗?这公平吗?

  我们总是羞谈“个人利益”,仿佛“利益”二字一旦出口,动机就变得不再单纯。但我就想问问,谁上班不拿工资呢?

  一边拿着合理的工资报酬,一边为公司创造效益实现理想,这二者有什么矛盾吗?难道就因为一个人拿了工资,他的工作就不配得到肯定了吗?

  子贡救了一个鲁国人,拒绝了国家的奖励,孔子却说子贡做错了,看上去高风亮节的示范,却会打击大家救人的积极性。

  后来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对方送赠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相比于一味的道德绑架,合理的经济补偿和实质回报,才能起到更好的社会示范作用,这是几千年前孔夫子就知道的道理,可直至今日很多人依旧领悟不了。

  现实生活中,别说回报了,一个人的品格越高尚,人们为他制定的道德标准反倒越高,他所身处的舆论环境反倒越严苛。

  严歌苓在《芳华》中塑造了一个好人形象,他几乎无所不能奉献所有,人人都将他视为“活雷锋”。后来这个“活雷锋”犯了错误,所有人都振臂高呼义愤填膺,狠狠地往他身上落井下石——谁叫他是活雷锋呢,活雷锋怎么能犯错?

  命薄如纸,世人才说美。一贫如洗,牺牲才壮烈。

  然而,这样残忍的道德体系,真的是我们期盼看见的吗?

  给好人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吧。让“好人有好报”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给做好事的人更实际的报酬,鼓励更多人去做好事,让社会陷入良性循环。

  英雄已经流血又流泪了,就不要再让他们的家人子女心寒了。歌颂和表彰当然需要,但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给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充足的防护物资,为他们评定更高的职称,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

  追封那些已经牺牲的烈士,抚养他们的孩子,为他们的家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还有那些为了援助他人倾其所有的好心人们,除了一声“谢谢你”,还应当给予必要的回赠,在来日他们需要援助时,施与同样的援手。

  好人不计回报,是好人的高风亮节。

  而让好人有好报,体现的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我衷心希望,当好人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自勉时,社会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但行好事,定有前程!

  -甘北原创-

  今日荐读

  总!之!我!相!信!韩!红!

  疫情当前,因为2600块钱,我差点和爸爸断绝关系!

  “臭弟弟!人家学骑马,你说高贵。我学养猪,你骂我土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个推迟婚礼的彭医生,牺牲了,他的妻子决定生下遗腹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