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是一部由约翰·卡萨维茨执导,约翰·马利 / 琳恩·卡林 / 吉娜·罗兰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 早期似乎仍有一些概念穿插的痕迹,但各个段落间相对独立又相互黏附的关系掌控已经是臻于完美。
●#SIFF2019# 片名叫《面孔》,还真是怼脸拍。是我喜欢的美国60年代独立电影的味道,粗颗粒,单点硬光,手持,16mm,失焦,跳轴(切),不安的运镜。依旧讲的是家庭关系,喜怒无常,美国人,标志性的尖叫大笑让我分分钟想从椅子上弹起来。
●生机勃勃,迷人!伍迪艾伦的表达太理性,安东尼奥尼也缺乏情感,更爱卡萨维茨。tears are happiness 摄影还有Haskell Wexler (uncredited) Eclair NPR
●Cassavetes让人相信他导演的某些场面别人制造不出来,因为那些人物似乎真正罔视了摄影机;他的机位,他的推动,他的切和焦距都很有特色,全都处在了一个处心积虑地制造一个表现化了的景观的组织中。
●68年这种双向出轨家庭伦理剧应该还是挺edgy的吧。现在来看,最惊世骇俗的是每次镜头zoom-in下缓缓逼近放大的gena rowlands惊为天人的脸
●2019#SIFF# 16mm镜头在房间中游移摸索,近端的人物群像在失神中展开,所有人都在表演,或者即兴活着,你看见疯癫在沉默中激荡,然后笑意逢迎着肃然暴怒。我们应该如何表达一种关系的对视,语言会在戏谑中失去能指,把闹钟扔出窗外,你看见了吗,时间在飞逝,这是所有情感伦理的根源,这是,我们的面孔。
●我认为卡索维茨和法斯宾德是两个用在电影表达神经质的生活状态的导演,只是法斯宾德的电影更像是设计出来的荒诞派戏剧,而卡索维茨的电影是生活里的失常和疯狂。喜欢他电影里的随性表演和对话,或许这部电影结构略松散了些,但关于婚姻和爱情关系的里的那种无奈和落寞却是表现最好的一部。
●对中老年中产阶级的生活做了深刻的描绘与细腻的刻画,不是通过故事,故事本身太过简单了,而是通过对话与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来表现的。类似于家庭录影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只是发现一个问题,谁在家里会那么话唠啊,很多人在家一天都不会说超过10句话。PS看完整部片也想发几声怪笑,但又怕惊扰了四邻
《面孔》影评(一):无题
他们完全可以不为生活基础而担忧,他们甚至可以无休止地取笑朋友对他的妻子的不忠。然而,他们其实早已离开了实质性的生活,彼此已产生隔阂。最后,导致了各自寻找填补空虚的“工具”。影片以这对夫妻为主线,配合其他角色,反映了当时美国上层社会空虚的精神生活。导演不惜用冗长的记录式的镜头娓娓道来,观影过程中难免产生厌倦之心,但却予人一种真实感。
《面孔》影评(二):犬牙交错的楼梯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在男女主角将其在楼梯的位置倒换了之后就长时间的停留在空楼梯上,而夫妇之间的关系存在,又何不如这一段楼梯呢,上下之间,轻重权衡,来来去去,心情反反复复。
130分钟的时间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煎熬,很简单的几段会面,突然而起的情绪,声嘶力竭,虽然已经很欧洲化,但仍流露美国的影子,情绪表达与恣意上,是一个新鲜的方式,充满力量感。
《面孔》影评(三):面孔
一对结婚的夫妇.
男人在外面有个应酬花似的女友,女的在外面也有一个小帅哥,男的和这个应酬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暧昧,女的由于朋友带这个小帅哥回家而老公没有回家被迫或者说是寻找他想寻找的那样去寻找这个爱笑的帅哥(里面这个小帅哥对着镜头笑的样子)是很经典,女人被帅哥发现晕倒在浴室里,他一巴掌一巴掌的抽她,她还是没有醒来,他把她抱进浴室淋水,这一段拍的非常的饿紧迫,随后老公回家后节奏变得像烟圈一样缓慢.
《面孔》影评(四):Faces
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孤独。约翰·卡萨维茨既是性格演员,又是个成功的导演。这部独立制作的影片花了8个月的时间拍摄,所耗费的5万美元是他当演员时攒下的。为节约成本,他用16mm的摄影机在借用的民房里即兴拍摄,并在自己的车库里将影片翻印成35mm的影片。他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才找到代理发行的公司,但上映后却受到好评,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最佳男女配角金像奖的提名。
本片描写丈夫理查德在外面和妓女调情,妻子玛丽娅却和流浪汉同床共宿,当妻子的奸情被丈夫发觉后,理查德痛骂妻子,而玛丽娅则向他声明他们的关系彻底结束。
《面孔》影评(五):SIFF#22 No.2
《面孔》是卡萨维蒂继《影子》之后的又一艺术性高峰,但是与前者给我带来的爽快观感不同,《面孔》的后半段观影过程堪称折磨,虽然其叙事和结构的确富有艺术性与新意,但是主题的单调性和高度重复化风格化的特写确实在一个小时后将我带入了疲惫的深渊。与众多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给出的高分不同,笔者认为其对立结构缺乏密度和深度,并且在人物个像和群像之间并未求得较好的平衡(这个问题在弗朗西斯瓦·欧容的新作《感谢上帝》中有更加突出的体现,到时继续做更加详细的讨论),因此算不上是完全的佳作。 该电影的结构可以被宏观上剖析成一个联结的崩塌,对于婚姻不满的男方女方分别外出寻欢,并在这一夜与其他人相遇相知相“爱”。整个电影基于一个夜晚所发生的一切,这对于一个长达两小时有余的影片来说是一个过于充分的叙事空间了,然而卡萨维蒂并未像他后来如《爱的激流》或者《女煞葛洛蒂》一样安排交织的故事和空间,只是将摄像机无数次的对准演员,他们的神情动作,所有的姿态被他分解和观察,并通过两位主角与其他角色的沟通来继续投射。这个方式本身在笔者看来出现了令人困惑的非一致性,男主理查德和商人们与他的风流对象采取了过度风格化的(又名:喝了酒的卡萨维蒂)影响调度,快速切换的镜头,过度嘈杂的笑声等等(当然这个观影体验可能是上海影城在放映单声轨电影时的通病)。理查德在这个部分的表现是主动而外显的,俨然为一名参与者。而相对的在女主玛丽带酒吧男孩回家派对后,她始终未有进一步的行动,而是以一名偶尔做出费解表情的观察者去注意她姐妹们的行径。笔者只能从卡萨维蒂的固有男性视角来理解这样的身份不一致。
《面孔》可以是卡萨维蒂对于他所钟情的宏观意义上的爱情主题中婚姻和性所进行的二维探讨,理查德代表的性和玛丽代表的婚姻在一夜的混沌之后走向了沉默的统一。但是其内核的反复性配上低反差的黑白影像让笔者不断地想起伯格曼的《婚姻生活》,虽然两者确实相差甚远,但同样略显枯燥。 当然,《面孔》有着无与伦比的室内调度和特写,虽然广度尚欠,但是其对于一种外放性的视觉表达:表情 做出了深刻的探讨。卡萨维蒂不畏惧夸张的手法来彰显连绵不断的习惯性的谎言,和迅速转变的表情一起所被描写的同样是不断起伏而挣扎的内心。We are all making fool of ourselves. 结尾与楼梯上位置的互换,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切换,还是单纯位置上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