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孙和达莉拉》是一部由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海蒂·拉玛 / 维克多·迈彻 / 安吉拉·兰斯伯瑞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时看过,借来的碟片,因为太好看了,所以第二天清早5点起床,又看了一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难过美人关,而是因为骄傲,有些虐的感情,两人也非常性感。刚知道现在的wifi都是拜此美女所赐,真正的美貌与智慧并存啊,更爱她了。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味道,海蒂拉玛在其它电影未必出色,但作为Delilah还是很经典
●不要惹怒一个徒手打老虎的男人。 不要爱上一个有双蓝眼睛的女人。
●多年多年以前,西方文化课上讲圣经放过。老师的意思是,反正你们无可救药,就看看电影吧。
●看Mr.Big和費雯麗談戀愛...
●我们都曾因自己的虚荣 贪婪 软弱 看瞎过眼 爱错过人 交错过朋友 但如同参孙一样 瞎过之后心才开始透亮 人生犹如那扇磨盘 日复一日去推动显得如此沉重 但却从此站到了神的一方
●猛士没有抑制住荷尔蒙的冲动,背弃了神的誓言,造成终生遗憾,革命后继无人
●a classical
●为了海蒂拉玛来看的!画质比较渣,不过还是看完了,情节很曲折生动。Samson明知道Delilah是个坏女人,可还是受骗了,唉,不过他真是很有魅力的人。菲利斯的那么多人民也挺可怜的被神庙压死,国王也是固执,明知道Delilah不爱她,还是纵容她。
●开始还以为很坑爹,但之后发现很美呢。我真的好喜欢Delilah这个女人啊……她对Samson的爱被Saran of Gaza一句“I'm jealous of your hatred to him.”道破玄机。
《参孙和达莉拉》观后感(一):想
由regina的歌发现到的这部电影,1949年的电影真了不起。
全场最了不起的一场戏是达利拉在监狱看到盲了的samson,这一场戏扭转了不少坏局面。
两个角色非常出色,一个是达利拉,一个是国王。
国王这角色,我理解为“值得尊敬的反派”,国王一直表现得很绅士,言行基本合一,死亡之前那一下举杯很好。
达利拉这角色如何使观众代入其角色的各种谱写值得研究。
《参孙和达莉拉》观后感(二):看点是——海蒂.拉玛
《参孙和达莉拉》(Samson and Delilah )(1949),又称《参孙传》,是海蒂.拉玛(Hedy Lamarr)最重要的电影作品。
海蒂·拉玛的电影难得一见,这是她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另一部是1933年的捷克电影《神魂颠倒》(Ecstasy),她在片中出演裸泳镜头,成为世界电影史上首位全裸出镜的女演员。
Hedy Lamarr只是她用了半个世纪的艺名,她的真名是Hedy Kiesler Markey。这个天蝎座的女子曾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后来还成为了CorelDraw的封面女郎,很多人也是因为CorelDraw而记住了她的面孔。讽刺的是,很多人误以为那只是费雯丽的照片。
海蒂·拉玛1914年11月9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银行家家庭。少女时代的她迷上了表演,放弃了选修的通信专业,而到柏林学习表演。
奥地利军火大亨曼德尔(Fritz Mandl)在看过海蒂的《神魂颠倒》之后,对她着迷不已。一年之后,在一次舞会上,他与海蒂一见钟情。3个月后,他们闪电结婚。
为了防止妻子的曼妙胴体再被别人观赏,曼德尔一掷千金,拼命收集《神魂颠倒》的拷贝,而且禁止妻子再度涉足电影业,甚至不许妻子随便外出,这让海蒂非常痛苦。
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海蒂·拉玛不甘心当一个花瓶,因为经常旁听曼德尔与武器专家谈论无线通信技术,在数月后,她竟然基本掌握了这项技术,被誉为“CDMA之母”。
《参孙和达莉拉》观后感(三):女人的爱--观后感
假如一个男人毕生没有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真正的女人的爱情,在我看来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而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毕生没有得到过一个男人真正的爱情倒是很不幸的。
因为对男人来说,除了女人世界毕竟还有其他可以征服和奋斗的事业,金钱,权力,地位,总之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而对于女人来讲,至少对大多数女人来讲,征服男人是此生唯一的使命,征服男人就是征服世界。
这部影片与其说是一部宗教故事影片,不如说是讲述了世间男女关系的经典作品。
即使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也到处充斥了男人来自火星之类试图解析男女之间复杂关系的作品,对男女双方来讲各自都是不可理喻的谜。
弗洛伊德曾经在他的著作里对西方文艺作品中的主题做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精辟解读,尤其是对民族神话中的象征意义。
《圣经》是西方艺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与希腊罗马文化一起构成了西方思想的基石。而这部包罗万象的宗教书籍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意义。
参孙和达丽拉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故事取自士师记中的几个章节,讲述了大力士参孙如何轻信了敌方女子达丽拉,告之其力量的源泉来自头发,被出卖后失去了力量弄瞎眼,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马克思就很喜欢这个故事中塑造的单纯的英雄形象,并且给予高度评价。而本片虽大致移植了圣经的情节,但是软化了被马克思高度赞扬的抗暴主题,而是将其世俗化,把故事限定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的匡架中,着力表现了作为普通男人的参孙和女人达丽拉之间的爱恨情仇。
两个人的关系就是世间男女关系一个绝妙的注释。
在故事的开头,就将达丽拉设定在一个追求者的位置,而参孙是她征服的目标。一切都因为女人的虚荣心而起。
达丽拉想征服参孙是由于其他女人也想将其占有,从而产生了嫉妒之情。而嫉妒正是女人感情的主要组成部分,女人的感情是由虚荣,嫉妒憎恨和占有所组成的,至于那种爱实际上很少,对女人来说,爱就是占有,无论是占有一个男人还是一双皮鞋本质上并无区别。虽然男人的爱情中也有这几种成分,但是自然所赋予的生理差异还是注定了男人毕竟还是大部分趋于理性的,因此表现得没有女人那样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性。
因此,当一个女人不能得到异性的对其赞美--也就是她不能刺激对方的欲望的时候,对她就是一种侮辱。
女人就骨子里来说都有妓女性,希望自己俘获越多男人越好。
达丽拉因为参孙开始并没有注意到他而恼羞成怒,不惜使用诡计使参孙与自己的家人毁灭,之后又自告奋勇的去诱惑参孙,探听出他力量的来源。
这个过程大概是所有世间女人在诱惑自己的目标时都使用过的,美色美酒。
作为男人的参孙虽然是一介豪杰,毕竟是难过美人关,在几番温柔较量之中败下阵来,终于为这个女人所俘获。
在这个过程中,头发可以作为一种象征物,象征与母体的剥离,失去了头发就失去了母亲--大地的庇护。
影片中的参孙虽然被作为男主角,但是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缺乏毅力有永无谋的印象,似乎他总是为女人迷惑。演员尽管体形健壮优美,但是总感觉缺乏一种天真和淳朴,太过软弱和飘忽,不象书中那个单纯善良的勇士。直到结尾处与敌人同归于尽才显示出了力量和悲壮。
影片重点表现的是女人。
女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关键性的。
她是毁灭者也是拯救者。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令人厌倦的控制欲,想要毫无保留的得到这个男人一切的秘密,假如一个女人不爱你就对你的一切抱着完全冷漠的态度。她要做这个男人的女王。
但是,女人有一种相当诡异的心理,当她一旦征服了既定的目标得到了一切,她就立刻产生一种蔑视的胜利者的心理。
于是她开始折磨这个已经到手的男人。
参孙被俘获之后去做奴隶,受到残酷的虐待。
而这个时候,当她看到那个因自己而毁灭的男人身陷困境的时候,她又产生了罪恶感,想要拯救他,这个时候她又爱他了。
很难说,这个时候她爱的究竟是这个男人还是自己的渴望受虐的心理。
因此她开始欺骗其他的男人--比如国王,因为国王说自己永远不会相信她这样的女人,她在报复另一个忽视自己的男人。
她帮助参孙复仇毁灭了敌人,自己也同归于尽,因为她宁肯独自占有这个男人也不要他回到其他女人那里。而死亡才可以做到。
女人,在男人眼里,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既是母亲也是妓女,既是新生者也是毁灭者,所以要离女人远一点,但是还不能太远,缺了她不行,多了注定是麻烦。
因此,在影片中的这个达丽拉身上集中了所有女人的特点,任性,虚荣,妖媚,既圣洁也有罪。她生命唯一的渴望就是得到男人的爱慕。
即便在这个到处都是所谓新女性的今天,我仍然相信自然的法则。
我根本不理会那些宣扬男女平等的叫嚣,我只知道,达丽拉和参孙的故事就是女人和男人的写照,对多数女人来讲,不能成为男人的欲望就是失败。
你要是相信她,你就是傻瓜,
跟她在一起,不必说真话,
但是这些女人又是那么迷人!
值得去死。
《参孙和达莉拉》观后感(四):力欲油画
达芬奇把马太福音中最后的晚餐绘成米兰修道院的壁画,戴米尔把《圣经》士师记中的参孙和达利拉投影在派拉蒙的电影胶片上。尽管此后还有数次翻拍,1949年这版却如同一本硬皮烫金边的圣经,如同一副文艺复兴的油画,岁月流逝,经典愈浓。
经典的叙事史诗,总是以肃穆浑厚的画外音开始。配以羊皮纸样的演职员表,拉开天空和断壁的空镜头画卷。“在耶稣诞生一千年以前,参孙是带领人揭竿而起的英雄,当时他的国人已在暴政下残喘四十年之久了。”随着牧羊人由远及近,故事随着一组跟镜头展开,一位以色列但族的长老,亦是参孙的父亲,用低沉的音调讲述《出埃及记》:“上帝对摩西说,去推翻法老王,把我的子民带离埃及。”这是以色列人回归故土的开始,也是以色列人反抗暴政的轮回。摩西对抗的是古埃及人,参孙的敌人是迦南南部的古老民族非利士人。上帝指引了摩西,上帝的力量已赐予了参孙。
力拔山兮
听长老讲故事的除了以色列的孩童,还有第一个出场的女人——绿纱巾长衣裳,小眼睛薄嘴唇,慈眉善目,令人想起《乱世佳人》中的梅兰妮。果然,她拥有世上所有的温柔与贤惠,她是参孙的族人,是参孙父母心中绝佳的儿媳:“米利安从早忙到晚,从不顶撞一句话”。然而参孙却一脸的玩世不恭,“像这样的好女孩,嫁给我这样顽固无情的人?”“一个男人要娶自己心爱的女人。”他说。他浓眉大眼,一束浓密的黑发垂于脑后,古铜色的皮肤闪闪发亮,健壮的身躯如同古希腊的雕塑。这高大威猛的外型无疑是维克多•迈彻(Victor Mature)获得参孙这个角色的重要因素。据说上映后导演戴米尔问Groucho Marx意见,Groucho回答说:“太棒了!哪儿都不错,只有一个问题,就是男主角的乳头貌似比女主角的还要大。”
参孙是以色利人的士师(Judges),是以色列未有国王之前的判官与领袖,披一袭飘于肩头的长袍如同罗马帝国的将军;他跳进他心爱的非利士姑娘家后院,那一种近乎痴傻的执著却是美国的喜剧和幽默。阳光灿烂的后院是公元前亭拿的后院,参孙浓密的长发孔武有力的臂膀是上帝的所在,他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却承载了当时的美国精神。或者说,是当时的美国继承了《圣经》的那些品质。
导演戴米尔严苛如同暴君,承载着不拍不道德电影的理想,无论是对流动如油画般的画面还是演员都要求完美。他启用古典而又宏大的叙事方式;他挑选古典美的演员;他逼迫怯懦的维克多•迈彻像参孙那样与狮肉搏,不用替身;他为言简意赅的圣经故事做出曲折又合理的注解。古老的《圣经》语言质朴,微言大义。亚伯拉罕欲祭献嫡子以撒,摩西离开养母埃及公主,参孙爱上非利士的女人达利拉……每一段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行的记叙,所有的情绪,千回百转,都隐在这寥寥数行之中。
玉树流光
达利拉便从这寥寥数行中走出,坐在自家后院的墙上看参孙与姐姐调情。她黑发飘逸如夜空幽谧,眼眸闪动似星光流转,红唇烈艳是美酒欲滴,“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海迪•拉玛,那段好莱坞流金岁月中的第一美女,据说连费雯丽都因长得像她而骄傲,带着慵懒却专注的神情,流出的都是欲望。达利拉的希伯来语义就是欲望,达利拉又因海迪•拉玛变成了妖姬的代名词。导演戴米尔后来形容她像一只永不可能变笨拙或迈错步的羚羊。她是灵动的,充盈着欲望的美艳。正如达利拉对参孙所说,她像一只野山猫。她跟着参孙去猎狮,看着他徒手把狮子掐死,她爱参孙的力量,可是参孙选择了她姐姐。她也要猎取她自己的狮王参孙,“弱小如蚂蚁也会打倒最有力量的狮子”,她说,因为“没有人能离开达利拉。”这是一个充满了欲望的女人最为原始的爱与恨。
用驴盖骨便击杀成千上万非利士人的参孙,力拔山兮气盖世。参孙的语义便是太阳之子。岳父和妻子背叛他,又被非利士人杀死后,他领导以色列人反抗非利士人的暴政。他打劫过往的非利士商队与军队,于是溜进了达利拉的爱情与圈套。达利拉带着迷茫却虔诚的神情,带参孙回忆起她对他炽热的爱恋:“我曾说过死前最后一口气,也要用来吻你”。谁能拒绝达利拉呢?更何况是力量神助的参孙。是的,他最初的那一丝玩世不恭,他对族人的领导,他对爱情的自由追求,皆是因为他有伟大的力量,而这力量来自于神耶和华。他从出生便受神的眷顾,眷顾,对他来说亦意味着永不会被俘获的自信。
参孙彻底爱上了达利拉,爱的代价便是没有秘密,包括神力在他头发之中的秘密。得知其秘密的达利拉双眸时而凝神,时而激动,时而失落,好像要下定决心,又仿佛毫无所谓。她揉搓着参孙的头发,惊喜却又带着迷茫:“浓密像海藻,狂躁如暴风,这就是你的力量,我可以把它尽数拔去!”后人评价说,海迪•拉玛的美貌和这段表演功力,足以令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然而海迪的美艳不可方物还是更胜一筹,以至于只要她在那里,任何表演已不重要。导致她除此片外再无名作,演技也难敌当时貌不如她的一线影星。
无欲则刚
参孙终于被非利士人俘获,神也离开了他。他被剜双眼,日日祷告,随着头发的增长,神回到了他身边。当非利士人把他拉到神庙嘲弄和戏耍时,他扳倒了非利士神庙的两根基柱,与成千上万的非利士人同归于尽。《圣经》中的达利拉在参孙被俘目盲后便完全隐在了旧约的寥寥数行之中,只有海迪•拉玛的身影,一身素衣,洗尽铅华,悲戚恰似天使。她爱恨纠缠,忘不了的只是参孙。非利士的达利拉也开始日夜祷告参孙的神,她暗地回到他身边,求他的宽恕,当他的眼睛。最后哪怕被参孙勒令逃走,她依旧陪在他身边,用最后一口气陪他杀敌覆灭。
《圣经旧约士师记》记载,参孙作以色列士师四十年。这也是参孙的结语,并没有其他士师“国中太平四十年”的评价。参孙拥有其他士师所没有的神力,也有其他人所没有的弱点,过于自信和骄傲,遭受了其他人所没有遭受的屈辱。他拥有神力究竟是幸抑或是不幸?他对于达利拉究竟是错爱还是无怨呢?这些都随着岁月流逝隐去了。然而人们仍对参孙与达利拉的故事津津乐道,或许是因为这故事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或许是因为参孙有血有肉,有错有对,令人景仰又感觉亲切,或许也因为他最终战胜了自我,重归了上帝。无论是哪一种,戴米尔无疑为这个故事,这段历史作了生动的注解,在他的表述下,参孙与达利拉自《圣经》中鲜活起来,完成了一幅力量与欲望纠缠较量的流动油画。
【已刊于2012年底的《看电影》杂志,本文为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