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姐妹》是一本由(挪) 奥斯娜·塞厄斯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538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姐妹》精选点评:
●故事本身還挺值得一讀,但被作者寫得囉嗦臃腫。
●坐着没有对主人公两姐妹做直接采访,而是通过其父母和周边人的叙述来加以归纳总结未免有所偏颇。 感觉发生在他们的事,跟现在香港的问题很像,第一代人因为经历过苦难,所以心怀感恩;第二代人因为贫富差距、晋升通道越来越窄而满腹牢骚,采用极端的方式来找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身份归属。
●说到底 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中文版的翻译着实一般。。。
●两姐妹自认为是救赎者,却一直在做毁灭者的角色。自我认同之路太过艰难。
●我们能看到的、能被告知那些犯下反人类罪行的暴徒们,他们自身就是暴徒,至于他们需要披着哪一件,为他们行为提供冠冕堂皇动机的宗教外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要去谴责宗教?就因为它的神圣和宽容给予了这部分人遮丑的外衣?难道说这群人选择了A宗教我们就全球范围抵制A教。而当A教被全球范围消灭以后,他们将意识到之前的外衣已经不能遮体,他们又会重新选择一个宗教,或者创造一个新的宗教,而目的本身只是给他们残暴发指的行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华丽辩解、给予他们脆弱心灵以安慰。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停下来从讨论宗教的弊端,而把目光更如手术刀一般精准的对着这一部分人群,才是社会整体进步的标志。
●还是儒释道大融合比较可爱。老吾老,幼吾幼,众生平等,心中有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太震撼了…是一个我不太能理解更无法接受的世界…
●出走姐妹的父亲应该是把这个故事卖给了作者,所以回忆才这么详细。叙述视角基本是两个,一个是父母,一个是旁白。另外还收入了大量姐妹跟家人的聊天记录。说实话,没太看出来姐妹是为啥出走的,对于“年轻人为啥会走向极端”这个问题分析得也很不够。作者偏向记叙,而没侧重分析。所以也就是当个故事看。
●非常详实的记载,一直在思考伊斯兰极端教义为何有如此大粘性,这本书没有给我们答案。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作者在书里记述了索马里裔挪威籍姐妹阿扬和莱拉决定去叙利亚参加圣战的经过。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年轻人走上极端主义道路的原因:这些少数族裔年轻人作为第二代移民,认为他们在所在国家并没有得到无差别的对待。他们从宗教极端主义中找到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与此同时,参与圣战也是他们摆脱原生家庭不幸的一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对浪漫、权力等的追求。第二,书中描写了父亲萨迪克亲赴叙利亚寻找女儿的经历。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管理松散,人口走私网络发达。而在叙利亚内部,武装割据,治理系统完全崩塌。第三,为什么两姐妹拒绝回挪威?外国圣战者是“伊斯兰国”的中坚力量,在统治结构里处于上层,他们及其妻子享有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的孩子会进入精心安排的教育体系,被培养成为下一代圣战战士和他们的母亲。
《两姐妹》读后感(一):最远的距离
《两姐妹》读后感(二):《两姐妹》:真实而又残酷的别离,是谁之过。
刚刚看到《两姐妹》这本书的时候,讲实话,我是被内容简介给震惊到的。 这是由挪威的畅销书作家奥斯娜·塞厄斯塔所写的一本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除却是作家之外,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战地记者,而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就来源于一场真实的事件。 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13年叙利亚战争时期,挪威籍索马里姐妹19岁的阿扬和16岁莱拉,像往常一样出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随后,他们的父母收到了她们发来的邮件。邮件中称,二人要去往正在战火纷飞的叙利亚,尽她们所有的能力去帮助那里的人,并且,对于这件事情,姐妹俩已经筹划了一年。 讲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难想象一个19岁和另外一个16的岁的小姑娘是如何来筹划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 可接下来的发展,却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年轻的两姐妹对于这件蓄谋已久的事件,竟然筹划的十分的周密详细,几乎是在行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做出了安排。以至于在二人的父母知晓了这件事之后,哪怕父亲已经做出了最快的反应,还是没有追赶上两姐妹的脚步,一路追赶,一路失望,甚至一度遇到危险,几近丧命。 战争这件事,那种血肉纷飞,对于我们来讲,离得太远,很难去想象,究竟是有着什么样的东西,能够支撑这两姐妹去做一件这样疯狂的事情。 我不断地在文中寻找着各种的蛛丝马迹。 可渐渐我发现,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逐步崩塌的家庭。 因为阿扬和莱拉两姐妹的举动,父亲一次又一次的涉险,只为了能够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带回家;母亲也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当初曾经因为战乱而逃离的索马里。 一行一行,每一张纸都记录着阿扬和莱拉的父母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所表现出的无奈。甚至是直到父亲寻找到这姐妹俩,姐妹俩也不曾跟着父亲回家,反而是在叙利亚已经结婚生子,坚决的态度令人觉得冰冷,跟家人的关系也一度如同断裂一般。 纪实性的文字,直至最后的那一页,我也没有等来一份完美的结局。冰冷,反而令人深思。 对于阿扬和莱拉两姐妹出走去叙利亚的决定,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我想,是很难去剖析清楚的。这跟她们姐妹二人从小身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民俗文化信仰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在真实的状况中,阿扬和莱拉两姐妹的情况,也并不是个例。或者直白的讲,两姐妹的事件,只是这一场灾难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一个家庭中所承载着的,是无数个父母的期盼。而这种期盼,涵盖了太多的心酸,也太过于残酷,或许,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也只能体会到当事人的几分,而并不是全部。只愿这世界上,再无战争。
《两姐妹》读后感(三):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
战争中最可怜的,就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没有依靠,在疾病和炮弹中艰难求生。他们什么都没有做,却被伤害得最为彻底,甚至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叙利亚的战争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特别是叙利亚小男孩面朝下倒在沙滩上的照片瞬间引爆了网络。
奥斯娜•塞厄斯塔是一名战地记者,她用镜头和文字持续揭露战争与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的苦痛。这次她的新作品《两姐妹》聚焦了叙利亚,讲述挪威籍索马里姐妹阿扬和莱拉突然不辞而别,结伴前往叙利亚打算尽她们的能力帮助当地的居民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我突然意识到《两姐妹》是一本纪实作品,这不是作者杜撰的小说,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关于和平,关于孩子教育,关于宗教信仰等等。我不懂这两姐妹的未来会如何,我只是希望她们能得到善待,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
《两姐妹》读后感(四):勇气
《两姐妹》读后感(五):错而不改,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