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萨玛》是一部由Waad Al-Khateab / Edward Watts执导,Hamza Al-Khateab / Waad Al-Khateab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了萨玛》观后感(一):War. War never changes.
战争不过是不同权力集团的利益争夺罢了。普通民众如无实际缘由,觉得自己 “理应” 为某一方替身而出简直是最愚蠢的送头方式。电影从医院和救治伤病的角度的记录非常 intimate ,部分刻意加入的流血与流泪的画面,视觉刺激与煽情稍有些违和… 但真实性毋庸置疑。有些阐述过于个人视角化,不知道是在看个人 Vlog 还是严肃纪录片。当然,能够看到关于叙利亚内战的不同视角,本身是非常可贵的。
《为了萨玛》观后感(二):《为了萨玛》
在这个时刻看这样一部全球层面瞩目的纪录片,更多是一种启发,亲历者/幸存者角度记录影像的价值。
相信在当下的武汉有人也在做,“我受不了!”那个护士的小视频显然比很多情绪消费性软文有力得多。情绪下传达的整个城市的境况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成为整个灾难深埋人心的标志影像。
希望在合适的时候能看到这些素材的组织,如能成为有序的纪录片佳作更好,成不了并没那么绝对重要,对记录者的意识和勇气已无苛责。
可以设想现在身处某个感染灾情险重的城市,你能做出什么记录?包括网上疯传的各种封锁控制、自我隔离或沉重或轻松的视频,最后又能留下哪些?
无意之间回看,居然有10年没有发文了。突然感觉这十年像是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一样。
但我知道它没有,它在镜头里。有些是用自己的机器记录的自己的故事,它们大多还躺在硬盘里。更多是身边的别人记录下来的距离我更远的别人的故事,它们在不同大小的屏幕里闪耀,被各种肤色的但都不过是一小撮人注视过,评论过。
做一个纪录片作者真是幸福,那些目之所及的可转为字节的瞬间,就像留在纸上的文字一样,在多年后填补了我已经厌倦了细胞的新陈代谢而逐渐选择自杀的记忆的空位。
妹妹说,自从父母去世后她的记性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好。我觉得这一定是一种让人无法察觉的机体自我疗愈。
父亲是个老摄影师,但他的摄影机从来没有机会对着自己,那个年代胶片太贵,也只有领导眼里的大新闻才值得记录,不像现在有部手机就能24小时视频直播任何生活琐事。我不知道如果是现在,父亲会不会想到用镜头跟自己儿子隔着时空对话,就像瓦德对她女儿萨玛做的这件事一样。但我知道父亲那个时候没有。
有一段时间,我很想通过了解父亲而寻找自己,但常年在千里之外的我很自然地把这件事拖延了下去,只对他有过一次简单的别扭的采访。所以后来我有时候会恨自己,为什么记忆里只剩下父亲最后病重那些年的老迈的寡欢的模样,而不是之前,可能是因为,是最后的大病才让我带着手里的DV走近了父亲。
难以想象,最后一次拍父亲已经是七年多前了。时光经不起回头,不管是精彩还是沉闷都如泡沫般的慢慢消散了。不过也有一些,因为拍了下来,而化为一块品尝不完的奶酪,虽然有那么多的空洞,但我知道,它真的存在过。
《为了萨玛》观后感(四):我怕死,但我更怕失去你
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以任何方式去接触的一个词,但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每天都有人因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离去,因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而离去,因无情的战争炮火而离去。萨玛出生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那里炮火连天,政府军与反对派的武装冲突不断升级,俄罗斯的飞机在那里投下了数不胜数的炸弹。抛开政治立场不谈,因为那些权力集团的利益冲突绝不应是进行战争的理由。多少无辜的孩子与老人,多少怀有身孕的母亲,多少医生、记者,和那些为了拯救人们于战争地狱中的英雄们,被那些带着所谓的正义立场的子弹、炮弹残酷地夺取了生命。孩子们是最不该遭受这一切磨难的,平平安安地长大是他们本应有的权利,可战争也把它剥夺走了。萨玛只是所有孩子幸运的那一部分中的一个,但她的生存机会不仅仅是由于幸运女神的眷顾,更是因为她的母亲强烈的生存欲望与对萨玛深情而伟大的爱。
娃艾和哈姆扎分别是萨玛的母亲和父亲。死亡对他们来说不是最可怕的事,失去萨玛才是。对于全天下的父母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失去他们的孩子更让人心痛了。我的姨妈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但上帝并没有因为她拥有的一切优秀品质而青睐她。很不幸,我的姨妈没有自己的孩子,于是她把她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她的哥哥的孩子和她的妹妹的孩子,也就是我。她的爱是独一无二的、伟大的,是那种“当你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爱。娃艾在影片中直言羡慕那个比自己的儿子更早死于炮轰的母亲,因为“她在需要亲手埋葬自己的孩子前久死去了”。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幸福地生活的我们是很难想象在一个被战争包围的环境是依靠怎样的信念活下去的,也正是在身处这种极端的困境中,让娃艾身上的母爱之光如太阳般耀眼。
“日常轰炸肥皂剧,由你们最爱的炸弹们出演!”用肥皂剧来形容后期阿勒颇战役再恰当不过了,炸弹,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中一个平常的存在。而在频繁地轰炸中,有那么一批人是值得我们去歌颂的。包括以哈姆扎为重要组成,在前线救治受伤的平民百姓的医生、敢于真实地,直面地去记录战争的罪行的记者们,以及那些为无辜市民发声,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争取他们应有的人权的人们等等。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正是有他们的存在,像萨玛一样出生或成长于战争的孩子才能获得仅存的一线生机。
愿萨玛平安健康地成长,愿战争不再侵蚀孩子们的童年。
《为了萨玛》观后感(五):《For Sama》- NZIFF 新西兰国际电影节二
与知伴行
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YZBX_ZX
这是一部记录叙利亚内战的纪录片。电影记录的不是战场,而是后方居民所在地,主要是医院。虽然没有激烈的枪战,但是电影里时不时的听到枪炮声,以及炮弹的轰炸, 被毁的家园,以及被送至医院救治的民众,足以让人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心理上创伤。
除去政治,宗教等导致内战不去讨论,就谈电影本身。导演(女记者)也是主要拍摄编辑者,其丈夫(留守医院的负责人)。导演以第一人称讲述其所经历的持续几年的内战,并用影像记录下来,留给的她的在内战中出生的女儿---Sama. 你可以认为这是拍摄给观众,也可以理解成这是导演留给女儿Sama父母的珍贵影像,如果遭遇不测。
电影是真实记录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的影响。多少家破人亡,有些镜头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极度不适。大部分的镜头都让观众看了同情,感伤,惊讶,很多人悄悄地抹眼泪。当然也有苦中作乐,也让人看到希望,比如一个孕妇被炮弹炸伤,不得不刨腹产,可是刚出生的孩子,没有呼吸,导演记录着医生们不断的拍打,抢救刚出生的生命,我想其他观众和我一样都屏住呼吸,可能都以为孩子没救了(因为之前有更多的伤亡场面),没想到小生命传来哇哇的啼哭声,母子平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真的场景,这种感受真的无以言表。
再比如有段时间他们没有很多粮食,甚至没有水果。有一天导演的好朋友给她的妻子一个柿子,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如果不是真实的记录,可能真的不是靠“演”能表达的。
电影贵在真实,也佩服导演和丈夫以及他的朋友和同事的坚守。他们本来可以远离内战的隔离区,甚至至少让孩子离开,但是他们没有,而且带着Sama重返隔离区。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失望,再希望,无助,和重建家园的渴望。枪炮声对于孩子们已经习惯,心里的创伤是难以治愈,我想以至于多年后,在和平安逸的生活里,突然的一声响动,会依然让他们惊颤,还会时不时的想起她们曾经亲人,朋友,邻居。。。他们儿时的记忆,他们曾经的家园,他们还会归去。
看完电影之后,真的觉得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长治久安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石,真的想用本山大叔的那句台词,纵观世界风云,这边风景独好。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被人侵略,我们知道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o")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
与知伴行:
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与知伴行:
YZBX_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