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消失的知识分子
日期:2020-02-02 14:00:28 作者:郑朝晖 来源: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阅读:

消失的知识分子

  最近一段日子实在心烦意乱,内平静。我不知道再过10年20年,我们会怎样看待这段日子。——然,从我们民族特点来说,一定是已经遗了,“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当然在可预见的将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们一定已经取得了“胜利”,忙着证明英明伟大,忙着进行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忙着“感动中国”。

  现在每天窝在里,身体不便跑,思想难免乱窜。网络各式各样信息言论乱象纷纷,官方民间此消彼长,一会儿抢治病毒口罩、一会儿抢双黄莲蓉月饼,民间的“谣言”一会儿成为官方的报告,官方的申明一会儿变成民间的“谣言”……一言以蔽之没什么不可以相,也没什么可以相信网上的言论,大抵分为三类,一类姑且称为“谄媚主义者歌功颂德、趋炎附势;一类姑且称之为“批评主义者,一切都是恶意,一切皆为阴谋,如鲁迅所谓“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解读世界。还有一类则是“流量”主义者,不问对错是非,惟求耸人听闻。我要说的是,“谄媚”主义的人,往往确是有绝对信任的,或者恰恰是内心充满阴谋的,他们要么坚信一些别人让他们相信的事情,要么希望通过这样的表态站队以博取他们所希望的东西。而批评主义者则很可怜,他们中很多人以前多半也是坚信一些东西的,但是终于“理想额头”碰到了现实的厚壁障,碰得次数多了,自然就样样怀疑起来,碰壁越多,怀疑越多,愤懑也自然越多,所以“批评”主义者不如称为“愤怒”主义者。至于“流量”主义者,是最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希望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存在,如此而已。而人心终于大跌宕、大失落、大迷茫,甚至已经出现心理专家告诫大家这段时间不要整天刷手机,以免患上“抑郁”症。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重要原因是这个社会缺少了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群体,那就是西方所谓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有自己的基本文化素养,不至于某报一说“双黄连”,就会惶惶乎去抢“双黄莲蓉”;他们有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知道策略与“阴谋”的界限;他们有自己的操守价值判断,既不会作“军”,也不会成“义和团”。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坚守,不会被任何利益群体挟持(这种挟持可能金钱地位的利诱,也可能是卑劣的胁迫和威吓);足以成为社会的“良知”,成为人们“坚信”的力量。然而,这样的群体在中国至少从媒体上看是消失了的,其中原因,我至今不得而知。一种解释是,现在是“众声喧哗”的时代,大家各自发言,谁听谁的?但我的疑问是,既然是众声喧哗,那就是说什么声音都有啊,缘何独独缺了这一种呢?按照逻辑来推论,无外乎是不愿发声(包括不屑于和有忌惮)、不能发声(包括无能力和不允许),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一类人这三种可能。究竟是其中的哪一种,我不得而知,也不愿意去探究,因为我跟鲁迅不同,我是常常愿意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世事人情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消失的知识分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