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联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1-24 23: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联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联结》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伯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联结》读后感(一):学习如何用科学技术丰富自己未来

  “在这看似纷繁芜杂事件集合中,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一些反复出现因素一次次影响变革进程。第一个因素想必在意料之中有明确的创新目标时,这项创新就会诞生。第二个因素是,新发现经常在探索另一领域意间诞生。另一个因素是,对某一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看似毫无关联东西战争宗教因素也可能成为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意外和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主导着变革的历程气候人们健康状况也是不容忽视重要因素。”

  所以,多关注日常生活中能够改变吃喝拉撒的方法技术说不定过多久就能为实现人类统治宇宙做出伟大贡献……

  《联结》读后感(二):有趣的书

  

其实最近听书更多,这本也是用听的。纸质书在言几又看到简介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因为非常好奇从水车到电脑链接究竟是什么样的演进过程。不过说实话,科盲听联结简直像在听天书。我的智商可能只能follow住远古部分,从亚历山大港启航之后我就迷路了。 不过呢,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每听到作者肯定阐述正是因为xxx才导致了xxx,就忍不住想,作者是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呢?我们看历史,难道不也是一种向前的预测吗,正如作者所说,文明的演进不是呈直线发展,而是由各种偶然事件联结而成,那么在难以计数的历史事件中,真的就存在这样一种肯定的联系吗?他们之间,真的有如此明确的因果关系吗?纳西姆塔勒布真的很洗脑

  《联结》读后感(三):科学史也很精彩

  书中针对几项科技发明的历史进行趣味性描述,找出发明创造到大规模应用的内在联系。看完后非常增长知识,当然对熟悉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比较有趣,另外就是对新的知识也会有一定的扩充,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

  书中介绍了“云室”发明为研究核裂变提供途径,并由此进一步研究核聚变成为可能。

  书中说远程通信取代真枪实炮成为当今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

  13世纪小冰期改变了欧洲人生活壁炉产生,让冬季可以在室内工作玻璃应用越来越多,玻璃制造消耗大量木材,木材消耗加剧,随即争夺资源加剧,经过系列复杂的联系,促进了科技、商业工业革命

  书中的说明了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需求和偶然不断熔合造就了这些发明,有些幸运,有些付出惨重代价

  《联结》读后感(四):联结,变革,创新

  可以把这本书当作科学史来读,但是这本书梳理科学史的方法或者观察科学发展的角度和平常的那些书不一样,没有把科学史上的变革,包括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少数人身上,而是叙述们从微渐进,由碎片整体的,其中有许多偶然以及无插柳,还有许多小人物所起的作用,让科学发明不那么神秘,让那些大人物也不那么神秘,比如爱迪生,大普遍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作者指出迪生的发明有许多也是依靠团队的协作努力得到的,而且他的外在形象高大也有自己宣传刻意打造的成份

  读这本书在感叹人类的勤劳智慧同时,也有两点深深遗憾,一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尽管伟大,但是真正让四大发明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推进人类的文明和科技发展进步的不是中国人,是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去以后的事情;二是西方纪元的中世纪以后的科技发明创造中鲜有中国人的身影也许这中间有作者的倾向,也许是作者收集资料完整,但是我们自己现在掰着手指头数一数,现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新科技新事物,有多少是中国人发明的呢?

  《联结》读后感(五):联结读后

  这也是一本以史为鉴的书,书的基本结构就是列举一个现代的成就,然后到历史里面找一个类似案例展开。不过这本有点跳跃,稍微不留神,就不知道在读什么了。虽然本书正序的方式显得稍有牵强,倒序推导又是那么必然。本书想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到--我们必须理解变革如何发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为所有人争取更有益结果

  第一章 从美国大停电开始讲述了文明的起源--犁。同时也介绍了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侦探小说那样在历史的长河寻找蛛丝马迹

  第二章 讲述的是原子弹的诞生,从这里开始,书里叙述的各种历史事件就开始跳跃了,有很多显得非常牵强,我一直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确实很难。一直到我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你从结论往回推理,一切就都可以解释了。我一度把各个转折都记录了下来,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就像侦探小说,你要是知道结局,整个过程就没那么神秘了。

  以下的几章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就不一回顾了,简单记录几个思考过的知识点吧。

  马镫,以前只知道人类驯化了马,然后就有了骑兵,然后就变成了冷兵器时代巅峰。然而这里面缺少的最重要的一环居然是马镫。

  修道院原来修道院并不是清贫保守代名词,修道院曾经异常奢侈的一个地方。所以现在那些修道院啤酒意思就是奢侈而精致的啤酒。

  塑料,这个其实我早就知道,只是想在这里复习一下。不要看现在反对使用塑料的声音那么多,塑料基本上是改变现代社会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可以说寸步难行,所以说,我们不是要盲目的反对使用塑料,而是要更合理的使用它。

  爱迪生,关于爱迪生,一直到这本书我才找到了一个准确形容他的说法,他发明了发明业。

  第十章是个总结,其实如果我们先看第十章,再回头看,整本书要显得有结构很多。书的名字叫联结,从书的叙述方式看,确实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而书的副标题叫通向未来的文明史,对于未来,我们并不知道结论,也就不能逆向推导过来,所以我们用正序的方式看待历史才显得那么重要。同时我注意到看过这本书的穿越小说作者应该不在少数。里面很多情节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各种穿越小说里面。

  《联结》读后感(六):一颗“螺丝钉”的大作

  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会影响一件完美物件完成,进而会发展到一组或更大事物的建成。《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正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很小的“新鲜”发明,却影响未来文明的发展。

  作者詹姆斯·伯克,英国作家、专研于科学史,曾出版著作《轮回》、《双轨》等。《联结》主要讲述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只是一个小的创新,或是一件小小的事件,就可能关联到时代的变革,世界变迁覆盖着科学、经济军事农业医学信息等,穿越古今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从写作结构上,笔者时间顺序,打破了历史的固定模式(按照时间,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等顺序),他选择用最初最简单的事物层层向上,层层联系,最后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如《财富之轮》中,16世纪中期的弹簧钟如何与天文望远镜相关,而镜片又成为军事望远媒介。笔者的跳跃让我摆脱了常规历史思维尝试着新的一种对诠释文明的体验。从内容上相比其他历史书籍,它更多呈现物理、科学方面,书中采用了一些事物模型试验,应用等,还原着当时的历史以及新的发明。如法尔孔织机模型,笔者描绘着自动织机演进的各个阶段;莫兹利的车床,图中展示它如何工作等。

  《联结》的开端,已在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以小牵大”,而整部书也紧紧相连,诠释文明的另一种角度。淘金热引出了西方世界的硬币文明,催生出贸易交易,又逐渐导向航海文明,淘金只不过是一种小的世人活动,却找到了更大的改革,近代发现核能竟与古时西方战争的装备马镫联结,同时由阿金库战役为中介,开始讲述农业改革的文明。而在《财富之轮》中,将计算机,与古老星宿相提并论更让人匪夷所思,并且将医学带来新的发现。12世纪中期,医学和天文学成为牛津、剑桥大学里最重要的两门学科

  作者不仅仅巧妙地将毫不相关的两者联结改变文明进程,而且本书其实也将世界历史的时代变迁暗插在各个细节中。6世纪与7世纪发生过大瘟疫,过后欧洲则开始复苏,农业革命,人口增加,重新繁荣。从13世纪到14世纪初,欧洲贸易,金融,经济膨胀过度的发展,埋下了毁灭种子,1402年,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只剩百年前的一半。欧洲百年战争,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发展一一呈现。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让人眼前一亮,用新的视角诠释文明,用一颗“螺丝钉”牵动着整个“建筑”。

  《联结》读后感():有因就有果,然而你永远无法预知果是什么

  整本书发明的介绍很跳跃,看的时候往往忘了自己在看什么。只能在看完之后模糊提炼一下各个催生后续发明的驱动力

  看完之后我总结了几个能发生联结的促进因素:

  1. 提高效率减少使用者专业度的要求

  比如航海时水手了解船只位置、航行时间等等原本只能靠测量计算,后来终于有了罗盘

  比如攻城时大炮的角度,之前是由专人平板仪在战场上测量、计算的,后来发明了经纬仪并不断改进

  2. 某个行业有重大瓶颈

  比如矿井排水问题催生了真空汞的发明

  比如马背上人如果不稳,活动就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催生了马镫的发明

  3. 很多小发明最终指向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比如气压的发现,及气压计的发明;

  比如电的发现;

  这些跨界的发明是由多个发明的附属小发现累积而成的,可以说最终也是水到渠成

  4. 某一个发明应用于多个领域,成为多个领域后续成就和发明的联结点

  比如塑料;比如气压的发现、煤气的发现;比如电

  5. 人性驱动

  比如人们的爱美之心促使各种染料的发明

  6. 政治需要

  比如为了满足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的需求而催生的更高效的量地法

  -------------------------------------------------------------

  所以,联结点是各个领域、跨行、跨界、跨产业链的,甚至是人性最深处的需求。

  书中提到的由于发明了犁,人类社会有了剩余劳动力,从而最终发明了原子弹,我认为这个联结太广泛了,可以说,所有的发明都是因为人类社会有更多的人、时间和精力了。

  看完这本书,仍然会觉得所有过去的发明都是如此水到渠成,一环扣一环,然而依此想预测未来,还是很难,上面提炼的六点,仅可以作为隐隐约约的思路指引

  --------------------------------------------------------------

  再延伸一点,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很好的新功能别的app怎么就能先想到,而我们想不到,比如最早的抖音视频配声音、比如twitter的140字信息流产品形态、facebook的广播流等等,然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往前追溯,会发现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早有暗示

  《联结》读后感(八):纯阳书评三百之《联结》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如果能和《技术的本质结合起来看的话,这两本书都将更有意思,因为它们对技术的演化发展具有基本类似的洞察,持有大抵相同观点理念,而且刚好在内容上互为补充,所以在思想相得益彰

  首先,这两本书都认为在表象上技术的发生、发展具有随机性,但是在本质上具有秩序性。简单来讲,技术发展是有顺序的,就像起高楼一样,没有地基的话,根本不可能盖起上层建筑,同样地,作为基础底层技术如果尚未没有发展起来的话,严重依赖于它们的上层技术就压根没有取得突破的希望。比如没有内燃机的发明,就根本不会有现在满街跑的汽车的诞生。

  其次,这两本书在思想上相得益彰。

  同样是探讨技术如何演化发展,《技术的本质》强调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组合,新技术并不是突兀的产生,而是来自现有技术的组合和合成,且新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只是技术本身,将成为技术构件库中的一个新的零件。很显然《技术的本质》对技术的发展和演化洞察极深,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技术的角度,透过这种视角,我们似乎多了一双慧眼,因为我们被告知再复杂的技术都是由其简单的前辈组合而成的,但是这本书并没有清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组合,真实的、具体的组合又是如何实现的,即“组合”这个结果发生以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而这本书重点论述的恰恰就是《技术的本质》所缺乏的,或者是说其没有重点提到的内容,即旧技术组合这个结果发生前的那一个动作,作者将这个动作称为“联结”。联结为什么会发生?作者的答案是,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些技术的诞生是出于明确的创新目标,二是有些新技术仅仅来自于无意中的误打误撞,比如大炮、马镫、天文学仪器受惠于战争与宗教,而犁板则得益于气候和人们的健康状况。显然本书作者对于技术的发展演化的分析和洞察更多的停留在表象层面,尽管也有一些本质性的观点,但是无论是深度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技术的本质》相提并论。但是这两本书结合在一起,刚好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补充。

  最后,这两本书在内容上互为补充。

  《技术的本质》重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书中有关技术发展演化的素材主要用于论证自己的理论。所以可以认为是立论为主,史料为辅。而本书则没有花足够的力气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内容上来讲,作者把更多的篇幅用来阐述不同主线下的技术发展和演化,而用了较少的篇幅去构建和强化自己的理论,所以效果上就有点说史为主,理论为辅了。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内容刚好在史料上弥补强化《技术的本质》,而后者刚好又可以在思想上深化本书在技术发展上的洞察。

  《联结》读后感(九):《联结》:科技作为文明的发动机

  我们生活的当下,是个怎样的世界?既容易回答,又很难给出一致的看法。一方面,我们被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推动着,几乎是每分每秒都区别于此前,另一方面,看似强大的人类,实际上无比脆弱,一次大范围的停电,一场石油危机,都可以让我们短时间内遭受到重创。从粗糙的打磨石器到精准的航天航空,甚至是核能开发,作为集体的人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并最终无法逆转地塑造了这个世界?

  产生过类似问题的人,想必无法抗拒走进文明史的诱惑。而文明史的核心,恐怕不外乎一个又一个精巧的革新、发明、创造及其带来的连锁式影响;当然,遗憾的是,站在舞台上的,主要是天赋异禀的科学家、工程师,有时还包括某个领域的卓越匠人。换言之,普通人似乎多数时候只是充当旁观者或过客。但是在英国作家、科学史研究者詹姆斯·伯克看来,尽管科技英雄的确彪炳千秋,但“任何发明都不可能仅凭一个人从无到有地创造。”强调英雄、忽视“无数默默无闻的奠基人”,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在《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一书中,伯克集中给出了自己多年来专攻科学史的心得感受,并就人类如何走到今天勾勒出简洁却不失分量的“知识地图”。在他那里,文明史不是有序而按部就班的,或带有“绝对精神”的痕迹,相反,它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有些独到的见解会长时间湮没直至再次发现(奥斯特实验),有些服务于特定领域的技术创造则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更加迅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德国工程师奥拓·冯·居里克在著名的“马德堡实验”中提到的“硫磺球”,启发了后来的磁学研究和气象学)。

  通过伯克的叙述,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广义的文化的一部分,而且特别重要)的确时常充当着文明的发动机: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不仅促使交通运输领域发生变革,甚至还让经济生产方式焕然一新,至于它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在此想必无须赘述;在军事领域,马镫、长弓的发明与完善,对于历史上某些战局的结果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生活上,烟囱与取暖问题的解决,也是一段漫长、复杂却有趣的话题,爱好阅读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的读者,恐怕对它不会陌生。

  文明史的写作,往往会关注前后的连续性。然而,处理不当的话,这种连续性,有时会戴上历史决定论的面具,给人造成某种“理应如此”“势必这样”的错觉。对此,伯克予以反拨,甚至是纠正。在他看来,“变革往往来得出乎意料,因为事件并不是按一条直线演进,而是由偶然的因素形成许多联结”,只是它们引发了后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历史现场,承认历史的多重可能性,毋宁是一种自觉的抵抗。

  如果诚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皆当代史,那么,对文明史的回顾,以及对科技作为文明史发动机的强调,用意何在呢?其一,我们生活其中的时代,同样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给这样的时代下个定论,很难不显偏颇。其二,科技在普通人的生活、在国民经济领域扮演的角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就像伯克强调的,对当下的文明史,我们并非一直身处局外,相反,有着专注力、问题意识和创造力的人,也能参与形塑未来,他们或许就在你我身边。

  《联结》读后感(十):机器跟人抢饭碗?

  机器的发明原本是为人提供便利、提升效率的。然而在工业革命早期,却发生了纺织工人捣毁机器的一幕:他们认为,机器是令他们失业的罪魁祸首。今天谈论起这一事件,我们或能带着旁观者的释然,却依旧无法摆脱问题的实质:新技术的发展让机器越来越“聪明能干”,他们会和我们抢饭碗吗?我们又有何自信不会被自己创造的智能取而代之?

  读罢《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一书,顿感人类的自信不是无本之源。回顾文明史上重大发明诞生史,作者詹姆斯·伯克发现,联结无处不在。一次次偶然的发现,积累起小小的进步;看似无关却彼此勾连的进步,可能是后续重大发明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现实并不是拥有蓝图之后步步为营,而是偶然和灵感串联起的可能性,难以预期、不容评估,却伴随着意外创造的惊喜。

  拼图完成之前,不能否认偶然和微小的作用。譬如,货币的流通重要契机并非金子的出现,而是其貌不扬的页岩:磨去黑色燧石片的表层,那变成俗称的“试金石”,不同合金划过,会留下不同颜色的痕迹。贵金属有了品质标准,才是流通的保障。又如,人们想用煤焦油提取物制造奎宁,未能成功,却意外收获了苯胺紫。其作为染料的昂贵价值尚在其次,更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的化工行业。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企业:巴斯夫、赫斯特、拜尔公司,都得益于染料业的第一桶金,后使之成为了医药行业的巨头。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伟大的发明记住了它的发明者,但这并不公允。在伯克看来,单打独斗的发明家是不存在的,每一项重大的发明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且不论电话的真正发明者究竟是亚历山大·贝尔还是安东尼奥·梅乌奇,这项发明本身便不是横空出世的。先可追溯到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和磁场的相互影响,进而有斯特金和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亥姆霍兹发现了电磁铁能使音叉震动,再由史考特发明了声波记录仪。电话固然是个了不起的创意,但若非上述发明的基础,创意终究只是空想。更甚者,发明的基础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胶片放映机结合了台球、跑马灯、留声机和灯泡的成果,现代计算机由水压机械系统、提花织机、人口普查制表机层层推进,谁能说迈出第一步的人不重要?

  智力和创意之外,环境的影响也举足轻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西方的差别。伯克指出,中国能工巧匠辈出,他们发明了火药、造纸、纺丝、发条、一些天文仪器、水车等等,可是稳定有序的东方社会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阶层的流动,反倒是西方借这些发明发展了新技术,掀起变革,这是创新在两种文化土壤中迥异的表现。此外,人与产品的关系应是相互推动的,有需求才有发明。这是在抄写员紧缺的时代,眼镜的发明领先望远镜300年的原因。但发明也会刺激消费者“为变而变”的欲望。经济的增长扩大了产量,更高的工人需求提升了薪资,继而产生了更多的需求,这是相互影响的。

  推动变革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人。尽管日益复杂的机器加深了我们的孤独感,想彻底了解关于产品技术的一切相当困难,但是与孤独感抗争的过程,亦即我们努力去了解机器、改造机器,沟通和联结的能力是有别于机器的优势。需要精进的,不是可以物化的积累——我们不是要跟机器PK,而是怀着美好的愿景推动变革。

  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为捣毁机器的英国工人辩护,称其作为一种抗争手段是有价值的。一是可对雇主施压,二是确保工人的连带感。细想想,这莫不是反衬出机器的循规蹈矩没脾气?可是反过来看,人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创造力和参与感,投射出联结的潜在力量,这是人类的未来。

  ——己亥年读詹姆斯·伯克《联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联结》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