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玛丽女王》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1-08 22: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玛丽女王》经典观后感集

  《玛丽女王》是一部由乔西·洛克执导,西尔莎·罗南 / 玛格特·罗比 / 杰克·劳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女王》观后感(一):不成功改编

  整体混乱,苏格兰、英格兰王廷的暗潮汹涌都没有表现出来,战争或政变几乎没有前期铺垫,如龙卷风一般来去。打仗场面简陋得像山野土匪干架,还没有开始结束了。想要表达女权思想内核过于生硬,反而喧宾夺主,玛丽或伊丽莎白政治手腕都没有体现,有表现力段落只有两人见面的对话,还是虚构的。玛丽死前所说的遗志,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晰,是她的天主仰抑或统一英格兰苏格兰的野心?若是如此,她与伊丽莎之间隐约的惺惺相惜又显得十分荒谬

  苏格兰高地确实风景秀丽,拍出的画面相当怡人,可惜美景与双女主出色演技并不能拯救前后逻辑断裂的剧情,可惜了。

  《玛丽女王》观后感(二):I am more man than woman now.

  杰克·劳登和乔·阿尔文太帅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气场强大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之风,欧美的年轻演员,演技确实扎实。为了不受政治婚姻束缚,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伊丽莎白将自己奉献给了王位,她有遗憾,也会去羡慕嫉妒玛丽。玛丽从法国回到苏格兰,为了收回王位,两人互相博弈斗智斗勇,也很精彩男人远比女人残忍,女王一旦结婚,不仅要面临丈夫争权的风险,还要面临生子之后,有了继承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的隐患,从权力巅峰阶下囚,也不过顷刻之间,两人的结局也是鲜明对比。 I am more man than woman now. The throne has made me so. 或许伊丽莎白之所以会剃头,也是在提醒自己要像男人一样活着

  《玛丽女王》观后感(三):看似权倾天下的人,其实最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看似拥有整个天下的人,其实最一无所有,看似权倾天下的人,其实最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连最基本的人生抉择都无法左右。“拥有整个国家是怎样的感觉?”“我只不过是仆人。”是的,坐在王位上的人,通常不是拥有了王位,而是被王位所支配。像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皇所说的,“我舍弃了所有的自我,任由这个王位取代真我,替我做所有的决定。” 而勇敢美丽的玛丽,她努力争取过一切,最终也失去了一切,但她总算是灿烂地活过,那些她完成不了的和平统一的道路,在她的推动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她无法挣脱王族孤独悲惨宿命,但她也算不枉此生。在那个冥顽不灵时代,她证明了不是每个男人都智慧高贵,不是每个女人都庸俗平凡,恰恰相反,很多女性胆识魄力品格眼界都要远远超越那些容易欲望低俗所支配的男性差异存在性别宗教国籍之间,更多是存在于个体之间。

  《玛丽女王》观后感(四):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看完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主演的这部姑侄撕逼大战的英国宫廷剧:《玛丽女王》,剧情太玛丽苏狗血了,这部电影证明了英国被称为“大腐国”简直是由来已久自上而下基腐起来的,女王的男闺蜜和女王的老公搞到了一起,哈哈哈哈,简直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的颜值还是很能打的,杰克劳登也是标准的英伦帅哥,唯独男二乔阿尔文简直丑哭了,长了一张很丧很的脸,辣眼睛风流成性放荡不羁的亨利八世一生妻妾众多,风花雪月的同时却也直接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也因为他产生了后来改变英国历史的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女王,也才有了后来日不落帝国辉煌荣耀讽刺的是现如今英国人却要臣服于自己曾经的“儿子”美国人的脚下,唯美国马首是瞻,多么讽刺而又残忍的事实,更加可悲的是现如今还有好多英国人依然活在日不落帝国的美梦里,不愿醒来!所以说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讲求什么长幼尊卑,先来后到,谁的实力更胜一筹谁就是爷,大国博弈实力交锋,输者和弱势一方只能当孙子,成王败寇,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宣言

  《玛丽女王》观后感(五):玛丽可不可以是个天真悲剧英雄

  平平淡淡中规中矩作品

  苏格兰的玛丽一世,英格兰的血腥玛丽,本来都是自带话题自带流量的,可这个拍得有点像流水账,还不如索性拍成厚重纪录片更精彩,而作为文艺作品,又很难看制作者最想表达,最有创意东西是什么。 美貌,多才,生而贵族,带着法国,英格兰和苏格兰三国王室的高贵血统,做过法国王后,也做过苏格兰国王,当然,也曾被骂为荡妇,最后,还上了断头台。拿着这么传奇的人生,竟讲不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并非没有政治野,跟表姑伊丽莎白比起来,却太没有政治头脑。法国的贵族教育养成了玛丽能说六国语言,读过一图书馆古典文学的文艺气质,可大概也养成了浪漫而自我的性格。可是Born to fight 的人,是没资格天真幼稚的。伊丽莎白却有着安妮柏林这样精于权术母亲,几番大起大落残酷政治斗争的洗礼,懂得审慎克制才能实现权利渴求

  玛丽后来有没有参与颠覆伊丽莎白的阴谋?没有人知道,因为一切话语,总是伊丽莎白这战胜了的一方说的。 服饰化妆等都很赞,再配上大多数画面的冷清色调,让人仿佛回到了十六世纪的欧洲。另一个有趣的点是,罗南跟玛丽,是真的很像啊~

  《玛丽女王》观后感(六):2小時的大銀幕群嘲

  抱歉,“歷史”這個標籤恕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環球但凡有一點尊重事實的態度都不會拍出這種非裔貴族亞裔近侍齊飛的兒戲

  據說導演用自己的舞台背景來辯解,看來您還是清楚舞台劇和電影不是同一種藝術形式啊?進一步地尊重diversity,要請跨性別演員或者男演員來演“女王”,憑什麼只有女演員能演女王?!

  除開這最大槽點,整個劇情也有數不清的史實錯誤。比如蘇格蘭貴族出身侍女“四瑪麗”變成了法國人;比如歷史上瑪麗繼位後以令羅馬教廷失望的態度聯盟新教勢力打擊天主教影片中變成了一回國就和約翰諾克斯決裂;比如完全沒有依據地虛構亨利斯圖亞特有同性戀傾向;說實話,如果宣傳口徑是清晰的“戲說”或“基於歷史背景的虛構故事”,像《寵兒》所做的一樣,這完全沒有問題;或者能看得出來影片盡量嘗試還原歷史但是不能做到完美,這也可以接受。只是本片遮遮掩掩地打著歷史正劇的旗號宣傳卻幾乎看不到尊重史實的態度,像不像那什麼也想立牌坊呢?

  純粹作為一部電影本身來評價,本片也只是及格水準。首先,劇情的發展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來串聯顯得過於跳躍。其次是僅有的戰斗場面實在太小氣,兩邊的士兵加起來竟然只有幾十人… 但是無論如何,佈景和服飾,不管是不是還原了歷史場景,還是做得很不錯的,演員的平均演技也算過關。事實上這一切都說明了導演確實有一些來自舞台劇的經驗和習慣,但這些經驗習慣在電影製作裡就顯得弊大於利了。

  總而言之,導演,請您還是繼續從事舞台劇吧謝謝:)

  《玛丽女王》观后感(七):人物原型对比

剧中傻白皇后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玛丽女王》观后感(八):站在苏格兰玛丽女王看这一切

  之前的作品都把苏格兰玛丽女王形容为一个荡妇,但是这一部不同,这一部是站在苏格兰玛丽女王的角度描写的,所以有人说美化了她,我不认同,历史没有人会知道是怎样的,都是后人猜测和杜撰,为什么苏格兰玛丽女王就不能是正面的?她身上难道就没有人闪光点?凭什么给她贴上标签。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这一切就变得容易很多。

  一开始,她从法国回到苏格兰,她渴望统一苏格兰和英格兰,但是伊丽莎白肯定不肯让权,这就导致她们两人之间的纠缠,两位女王同时期竞赛,变得很有看点。但是由于两人分别在两个国,所以她们通过信使传递消息。两人比赛谁生下孩子就让谁来继承大统。苏格兰玛丽女王之前曾经在法国生活过有过丈夫,回到苏格兰上了一个小伙,生下了孩子,名字起名詹姆斯,这是她哥哥的名字。但是她哥哥一直觊觎王位,而她因为个人奢华自由作风,而引人非议,被人利用这一点煽风点火,使她渐渐处于下风,而她的猪队友这时又杀了她的丈夫,要和她结婚,更是雪上加霜,让她的名声口碑一落天丈。她哥哥终于把她拉下了王位,还霸占了她的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她没办法只要去英格兰求伊丽莎白一世帮她,但是却被囚禁。这一步是她大错特错了。。。

  上面这一段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苏格兰玛丽女王根本不是伊丽莎白的对手,伊丽莎白从小就在皇宫斗争中长大,她的父亲亨利八世曾在她三岁时就杀了她的母亲,而亨利八世死后她的继母找了个新老公,而这位继父跟她之间还有段故事,最后她被她姐姐关了起来,直到她姐姐死后她才被放出来。这一切使得伊丽莎白不可能相信苏格兰玛丽女王,因为她们两个是对手,当初虽然说好谁生下孩子谁就统一两个国家,但是那得是在苏格兰玛丽女王死后才行。所以她不可能帮助苏格兰玛丽女王组建军队,去让她到苏格兰解决王室矛盾。因为一,这跟伊丽莎白没关系,二,谁知道会不会用军队来打自己。所以伊丽莎白根本不可能相信她,不可能上当,是她太天真了,相信了伊丽莎白的姐妹之情,相信了她们之间的约定,毕竟伊丽莎白早已不是那个当年的伊丽莎白了。她经历了特别特别多的谋杀背叛,所以她不会相信任何人,更何况是她的对手苏格兰玛丽女王。这世上只能有一个女王。

  当然在两人都死后,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当上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的皇帝,统一了这两个相邻的地区。所以说啊,命运总是如此奇妙。顺便说一下,罗南和罗比两人的演技非常非常的好。尤其是最后一场,两人见面的戏份导演安排了一个森林里的小屋,两人偷偷见面,隔着一层层纱布,两人的对话非常的紧张刺激

  总之,推荐

  《玛丽女王》观后感(九):【电影】19021[6.24]《玛丽女王》

  最近竟然连续看了两部Joe Alwyn的电影,还都是英国宫廷剧!先别急着舔屏,这个其实纯属巧合。但反过来,这个巧合又不免得让人把《宠儿》和本片摆在一起,这一对比,就凸显了本片的格局太小太扁平。虽说,前者有石头姐等三位奥斯卡影后领衔,气场自不在一个档次,但后者的两位90后小花也其实并不让人失望,表演精彩,可圈可点,所以问题明显不在演技,而在于叙事。

  首先,我们印象里的帝王都身居万人之上,权力之大,一句话就是圣旨,没人敢忤逆,而英国是一个盛产女王的国家,那英女王的权威自然也是无人可敌的。但事实上,东方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以分裂为常态的欧洲,其实鲜有能实现强大君主集权的封建王朝。另一方面,我们一直身处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男权社会才是主流,女王数量多不代表女性政治地位真的提高了,相反恰恰证明了欧洲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国王并不是国家大事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所以君主的性别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男性君主尤如此,女性君王更甚,她们必须要平衡好各方势力必要时甚至牺牲部分自身利益获得王公贵族们最大范围支持,才能在权力的夹缝中生存。

  而本片从玛丽女王法国归来重登王位开始,一直叙述到被伊丽莎白一世处死,基本囊括了这20+年里两位女王间的重要交锋。编剧并未把电影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的展示,而是抓住了“男权社会中女王的生存法则”这一点去展开,本来是一个相当有可塑性题材,只可惜把故事讲烂了。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玛丽女王,一位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姐姐,因镇压天主教得名“血腥玛丽”的英格兰女王玛丽·都铎,另一位则是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女,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国王玛丽·斯图亚特,就是本片的主角。但导演貌似把这两人搞混了,电影里,玛丽与伊丽莎白多次以姐妹相称,还因为这份姐妹情谊惺惺相惜,宁与王廷对抗,也要屡次给对方放水。相反的是苏格兰王廷的一众大臣,从玛丽回国后就对主子或明或暗处处作梗,全方位倒向了新教与侵略者英格兰,北境人民光辉反抗传统莫名其妙地消失得无踪无影,我全片从始到终都没弄明白缘由。颇有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已经取代了民族矛盾上升为岛上的主要矛盾的味道。

  观影感官上,最让观众不舒服的,是几次剧情转折都来得太突然了,缺乏铺垫,往往就是女王们的一点感情波动,就整个国家跟着她一块起伏。整部片子叙事都太碎片化,导演貌似还没能顺利从她的戏剧本行向电影转换过来,全靠两位90后小花的表演来支撑着。

  综述,本片首先就不仅仅是玛丽王后一个人的故事,所以我更喜欢台湾《双后传》的译名,准确而大气;电影的画面、表演和切入点其实都不错,本来能打造出更立体大气的故事,唯导演显得失色,使本片最终只沦为一部止于陈述历史的故事片。

  未如预期,不推荐,不收藏。

  《玛丽女王》观后感(十):生于帝王家

  2018的新电影。看得困死了。是为了大卫-田纳特来看的,他饰演苏格兰教会的约翰-诺克斯,是女王的反对派,在影片里动不动就慷慨陈词,煽动民众。一听到他的口音就开心。

  因为打开了错误的资源,之前还看了一段另一部关于玛丽女王的电影,法语,大量旁白,节奏更慢。

  之前CW电视台也出过剧集《风中的女王》,剧集时间充裕,想必能更细致地描写女王的一生。

  玛丽女王本身的身世坎坷,1542年12月8日出生——是摩羯座哦。出生六天,即当年的12月14日就继承王位,当上了苏格兰女王。因为当时所有所有的男性继承人都死翘翘了。基本上都是别人在摄政。

  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16岁时(1558年)嫁给法兰西王储弗朗索瓦。据影片暗示,此王储好像性无能,两人无子嗣。1559年王储即位,玛丽成为法兰西王后。

  1560年弗朗索瓦去世。玛丽返回苏格兰,因为血统比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为纯正,成为王位的威胁。(伊丽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与第二任妻子安妮生下的,而天主教不许离婚, 所以这段婚姻不算数——在他们看来)

  1565-1567年,玛丽与亨利-斯图亚特有一段婚姻,生有一子,即未来的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和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第一位英苏双料王。所以你看,没啥可争的嘛,玛丽输给了伊丽莎白一世,可是自己的儿子却继承了伊的王位。女王也好,村妇也好,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而已。

  第三段婚姻的对象是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詹姆斯-赫本(有空再去查此赫本是否彼赫本,你懂的那个赫本)。

  1567年玛丽逊位给自己一岁大的儿子。之后某年开始直到1587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玛丽都被囚禁在英格兰内陆的各种城堡及庄园里,1587年被斩首,罪名是密谋暗杀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出生时她的父亲预言:“魔鬼与之相伴。它随一个小姑娘而来,也会随一个小姑娘而去!”出生没几天父王就去世,死因可能是霍乱,但也有人认为是索维莫斯战役中输给英格兰导致的羞辱和悲愤才是死因。

  玛丽本人的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

  这部2018年的《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根据传记《我的心是我的:玛丽一世的一生》(My Heart is My Own: The life of Mary Queen of Scots)改编。

  《宠儿》里的安妮女王也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不过那又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斯图亚特王朝几度被推翻又几度复辟。英国历史就是这样,死了王又没后代,就各种找亲戚的后代来当王,沾边就算。不过好像一直以来都保持得比较纯正。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上网查查看,了解些历史,就可以了。不要强求太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玛丽女王》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