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推送了一篇读者回复《偷摸直男的gay,活该你被打》,文章最后写道:“你这样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为gay群体抹黑。由于你的个体行为,很可能会让直男从此以后形成固定认知:gay都是不道德,gay就喜欢偷摸别人,gay好恶心!”
第一,我不认同“喜欢直男就是犯贱”的说法,这种说法贬低感情,也贬低喜欢过直男的基友。喜欢谁是每个人的自由,边界是不能侵犯对方。
第二,对于给我写信的读者,我苦口婆心地劝解或言辞激烈地批评,都源于我对你们的爱。这份爱,不会因为我的劝诫或批判而减少。
来讨论上述的留言。
01
第一段表述中:“知道一个gay性骚扰男性,就觉得所有gay都会骚扰男性,这本来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想法。不论是直男还是gay,有这种想法都该先自省。”
单独看这段话,叙述逻辑没有问题,以偏概全是我们常犯的思维错误。但是这干巴巴的逻辑表述,如果放入更大的情境,就会发现问题很大。
一个gay偷摸直男,无论这直男是不是他的意中人,这种行为必然是欲望作祟、精虫上脑的非理性行为。
当gay以非理性的行为对直男施加伤害,却要求直男对gay的认知和评判用纯理性的思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双方认知评价和行为约束中,缺乏统一标准。
这相当于我从你家拿东西时,信奉集体主义,说你的就是大家的;但你要从我家拿东西时,我又要求你信奉个人主义,我的东西只归我有。我看你不顺眼打你一拳,告诉你这是谁强谁是爸爸的社会,等你吃壮了打我,我又说这是讲文明,讲法制的社会。
自己的行为都没有遵从理性和规范,怎么能强行要求对方理性和规范呢?更何况这对方不是别人,是被你不理性行为伤害的人。
依照上述留言表述,最好让偷摸直男的gay事后给对方说一句话:“喜欢偷摸的gay只有我一个,你不要因为我就认为所有gay都喜欢偷摸。”
依此推演,是不是某个中国人在国外机场乱扔垃圾,还要举个牌子写到:“没有公德的中国人只有我一个,请世界各国旅客理性看待,不要因为我一个人就认为中国人都没素质?”
02
异性恋对gay的改观,许多时候并非是大众媒介的传播,而是源自于身边的一个gay友。
交往多年的朋友,主动出柜或被动发现同性取向,当事人发现gay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没有妨碍之前的交往,从此便开始接受性少数群体。
个体对于群体的认知,通常都是模糊的、刻板的、停滞的,而个体对于个体的认知,是清晰的、生动的、易变化的。
那些异性恋,以身边的鲜活交往的gay为基点,开始接触性少数群体,更容易强化对性少数群体的印象。因为这种接触,有他们的亲身经历,有他们的直接参与。
想想看,我们对于许多群体的认知,是不是通常都源于群体里,那个与自己有交集的个体。
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对于不熟悉的群体,通常是群里出现的第一人,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只不过,这个第一印象,从个体延展到群体。
想想看,我们进入一个新城市,是不是最初接触的几个城市土著,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整体认知。即使有时候这种认知是以偏概全,却不能否认这影响的持续性和强度。
回到我们的问题中,那些对性少数群体不甚了解的直男,一个基友的偷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直男日后对gay群体的整体印象。
03
再来看留言的第二段:“不要给gay群体抹黑”这种要求人为他人的错误言论买单的话,未免过度夸大了个体的责任。
这句话的表述非常理想化。
无人强迫其他基友为某gay的错误言论/言行买单,但实际上情况是,许多基友在为其被动买单。
举个?,一个小镇作为旅游胜地,这里的土著商家热情好客、文明有礼,以为游客提供住宿、贩卖特产为生。所有商家都在维护小镇的好名声,以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自己也能从中赚取更多的收入。
突然有一天,其中一家本地商户,爆粗口,不讲理,讹诈游客,强行不公平交易。这番不友好行为被游客口碑相传,被媒体曝光,小镇名声极度下滑,客流量减少,小镇所有商户的收入都在降低。
你瞧,其他商家是不是为某一个不道德商家的行为买单?为什么?因为他们处于同一个生态里。
gay群体也处于同一个生态里,这生态里有平权、有抗争、有渴望理解;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青岛老师由于同性恋身份被开除,大家鼓励他申诉维权的原因。因为他个体事件的抗争结果,直接影响到整个gay群体的生存环境——以后其他基友面临同样遭遇怎么办?
因为一位基友的出格行为,导致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给予差评,甚至给同志平权之路增加障碍,为社会恶评gay群体提供素材,其他gay是不是要为他的猥亵行为买单?
前面的同志们在为同志去污名化、同性婚姻平权摇旗呐喊,努力奋斗。取得成功时,你分享成果,说“嗯,我是他们的一员”;对于那些污名同志群体的行为,你又抽身事外,说一句,那是他的事,和我没关系?
04
最后,回归到偷摸行为本身。直男咸猪手在地铁偷摸少女,大家群起攻之,谴责其为禽兽。为什么换作gay偷摸直男,在某些人眼里,就能用情难自禁作借口?
用福柯的一句话做结束:“每个人都有性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性行为的自由。”
本文只是针对“个体行为是否给gay群体抹黑的观点”,非针对偷摸直男的来信读者。
澈澈依旧爱读者。
- END -
作者 / 李澈 排版 / sen
:)猜你还喜欢
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勇敢点击在看,好基友会突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