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看完的第一本书是陈大康老师写的《荣国府的经济账》,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年6月出版。
《红楼梦》是几乎所有文青的必读书目,我个人反复连读已经是中学时代的事了,大一时为了写课程论文粗翻过一边,年近30的时候又读过两遍。近来许多年没有再阅读过文本,只是各种评论时不时还看一些。而《荣国府的经济账》这篇,与我从前所有看过的文学评论都不相同,很多地方都让我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感觉。与大家分享。
以下(一)至(三)节,若无特别标出,均是书内结论和论证过程,我只是搬运整理。
一
书的第一章,叫《黛玉的家产之谜》。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母大寿,贾琏用光了荣国府几千两的流动资金,偏巧赶上宫里的太监又出来“打秋风”,张嘴一千两,只是应得慢了一些,太监就不自在。贾琏发急,只对王熙凤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两的财就好了。”
林家的家产,因为林如海去世,都由跟黛玉一起回去料理后事的贾琏,接手带入了贾府。这不是作者第一个提出的观点,清代人涂瀛在《红楼梦论赞》里已有论述。贾琏既说“再”发个三二百万两的财,那也就是之前发过这么一笔横财,而通观前七十二回,贾府这笔横财,只有从黛玉家产上得来。
书的第一章,从这个说法引开去,先论证了按照林家家世,五代积累,确是有可能积累下如此大一笔财富。而林如海膝下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其它都是很远的亲戚,林家的财富,最有可能的,就是经由贾琏,落在了代为抚养黛玉的外祖母贾母手中。
《红楼梦》开头,冷子兴议论起荣国府来,已经说府上“不比先时的光景”“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整部《红楼梦》,虽然花团锦簇,侯门富贵,但讲述的就是从“外面的架子没很倒”到架子都倒了,这个过程。因此,林家的这三二百万两的财,对荣国府而言,是极重要的续命钱。
用在哪里了呢?作者考据下来,说,用在了造大观园。
元春省亲,贾家造了奢靡的大观园,连呆过皇宫的元春都说太过奢华了。这笔钱从哪里来?已经内囊上来的贾府,拿不出来,若是贾府自己拿出来的,也不可能处处花得如此铺张。而省亲结束,荣国府的日子照常,也没见日子比往日宽裕好过,王熙凤依旧在想方设法节俭,可见三二百万两的收入,没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到最后荣国府经济溃败,树倒猢狲散,也不见这笔巨额财富,那这笔钱到哪里去了?因此作者以为,这笔钱,在造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中,被花费掉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与这笔经济账相比,更让我惊心的,是对贾母这个人物形象的再审视。贾母从来在我印象中,都是以一个慈爱老太太的形象出现。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母从小疼黛玉,不下宝玉,而贾母也是《红楼梦》中宝黛联姻最重要的支持者。
但如果家产之说成立,表面的骨肉亲情之下,可玩味的地方就多了。林如海去世时,林黛玉方才10岁,是个懵懂的儿童,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再走,她在世上只剩孤苦无依,所以完全沉浸于悲痛,并对家财毫无概念。而接到林如海的书信时,是贾母当机立断,派了荣国府里管事的贾琏陪去,想必,既料到了林如海的去世,也料到了要接收家财。
黛玉7岁进贾府,父亲没去世前,她是客居,但经常会有些任性小气的表现。父亲去世后,她一夜长大,虽然有贾母的疼爱,但自觉无依无靠,寄人篱下。从此,即使宝玉的丫头不肯给她开门,她也忍;病里要多吃一点燕窝,她也不好意思开口,怕落人话柄。在林黛玉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直以为自己是投靠贾府客居的孤女,外祖母对她好,她认为是“怜惜”,可从来没人告诉过她,这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用你家的钱造的。
但黛玉会长大。小时候不懂的,不想的,长大会慢慢明白。到了后来,黛玉必然会想,我祖上五世荣华,我父亲当着巡盐御史的肥差,真的什么都没给我剩下么?心比比干多一窍的黛玉,迟早总会明白,自己的钱去到了哪里。疼爱自己的外祖母,绝口不提林家的财产,任由黛玉自怜自伤那么多年。一屋子的骨肉,都仿佛林家的这笔泼天巨财从未存在过,也并不对林黛玉多几分歉意。当林黛玉慢慢明白这些,她会怎么想?
“一年三百六十天日,风霜雨雪严相逼。”明白了这层,对黛玉的处境读者都会多一点了解。
贾母一心促成宝黛联姻,不光是为了爱这两个孩子,当然也有对这笔财产的考量。黛玉如果不嫁宝玉,也要嫁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到时候,夫家必然会来问,林家的家产在哪里?因此,只有让黛玉嫁了宝玉,才是“四角俱全”的方法。
但《红楼梦》的结局,黛玉早逝,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既尚没有夫家,自然也不会再有人质疑这笔钱的去向,对于不喜欢宝黛结合的人们而言,这真是阿弥陀佛“五角俱全”的大好事。林妹妹死时,只顾伤心的,恐怕只有天真烂漫的贾宝玉和潇湘馆里的紫鹃。哪怕连贾母,虽有悲痛,却也从此舒了一大口气。所以涂瀛说,“然则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
换个角度想,黛玉可以忍那么多年,无非是为了宝玉。而宝玉枉自说黛玉是他心心念念的唯一,却连她为什么思虑过度,死时有多心酸无奈都不知道。这个富贵公子,当真是无用之极了。
二
李纨之谜和爵位之争
书的第二章,叫《李纨与王夫人为何没有对话》,第三章是《荣国府应该谁管家》。通过这两章,作者提出了一个让我茅塞顿开,又暗觉心惊的情节线。
贾宝玉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他本来有个哥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子,叫贾珠。贾珠非常能干,而且会读书,本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指望,但却英年早逝,只留下了寡妇李纨和儿子贾兰。贾宝玉是嫡子,但贾兰是长房长孙,这两人,谁是正统呢?
《红楼梦》的宇宙里,成年后兄弟分家是常态。比如贾赫和贾政,就已经分家了。贾赫作为嫡长子,继承了爵位,而不同寻常的是,贾母却跟着小儿子贾政一起过日子。《红楼梦》开始的时候,其实这个暗涌的矛盾就存在——贾宝玉和贾兰,谁日后才是荣国府的正统?而没有继承正统的那一个,日后就要分家出去,变成旁支。
王夫人显然是属意自己的亲生儿子,贾宝玉。作者提出,纵观前80回,王夫人和李纨的婆媳矛盾是非常尖锐的。李纨处处刻意低调,并不是真的形同枯槁,而是为了避王夫人的锋芒。在李纨口中,提到王夫人,往往都是“不要被拿到错处”的考量。如果是普通婆媳矛盾倒也罢了,而王夫人竟然连亲孙子贾兰都不待见,十分克扣,就不免让人想到所谓的爵位争夺上去了。
另一个佐证,就是王熙凤管家。之前说过,贾赦和贾政早已分家。王熙凤虽然是王夫人的侄女,但是她确是贾赦庶出的儿子,贾琏的老婆。按道理,他们夫妻俩应该在贾赦府上操持,而不是来贾政家。贾政家内府名正言顺的管理人,是王夫人,如果她力有不逮,理应找自己的大儿媳妇李纨帮忙。但王夫人偏偏没那么做。王夫人的打算是什么呢?是用王熙凤剥夺李纨的治家权,等贾宝玉结婚,让小儿媳接这个掌家权,这样理所当然地把李纨母子排除在荣国府的权力体系之外。
王熙凤的正经婆婆,邢夫人,是非常不满意这种安排的,编排王熙凤“雀儿捡着旺处飞“,贾赦显然也是不满意的,所以家宴时用“爵位以后是贾环的”来挑拨离间。而王熙凤自己呢?她跟平儿私下计较起来,也是知道在这个府上不是个长久之计,终究是要回那府上去的。
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前两句好解释,第三句的“空相妒”,却是例来费解。惯常的解释时,最后贾兰出息了,让别人嫉妒。但在这个框架下,“妒”就不是别人妒李纨,而是李纨妒别人了。
丈夫早逝,婆婆联合全家孤立自己,李纨只能忍耐。本该她的治家权,本该自己儿子的爵位继承权都岌岌可危,而这两者的霸占者,就是王熙凤和贾宝玉。从这条线索来看,荣国府里想让马道婆作法的,可不止赵姨娘一个。
作者用第四十五回,李纨正面对杠王熙凤的一段话来佐证——“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说了两车无赖的话!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你这个东西,亏了还托生在诗书仕宦人家做小姐,又是这么出了嫁,还是这么着。要生在贫寒小门小户人家,做了小子丫头,还不知怎么下作!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替平儿打抱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不平,你今儿倒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还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骂王熙凤“东西”、“下作”,“泥腿光棍”,不配给平儿提鞋,应该跟丫头换一个身份,这是很重的骂人话了,完全不符合李纨向来木讷善人形象。而李纨为什么要当着宝玉和一干姐妹的面骂王熙凤骂得那么难听呢?因为这时候李纨自荐当诗社社长,带头找王熙凤要团建经费。王熙凤说:亏你是大嫂子,每个月拿20两银子月利,现在就是稍微拿一点出来陪他们玩玩又怎么样,还巴巴来找我要钱(大意)。于是,李纨立刻作出了如上还击。
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王熙凤拿了50两银子给李纨。但李纨收下银子后,却一直拖着没开诗社。再开诗社时,还问宝玉黛玉宝钗几个一人收了一两银子的团建经费,也不再提那王熙凤给的五十两了。
通过判词我们知道,最后贾兰是唯一一个恢复贾府荣光的人,而李纨也变成了诰命夫人。但李纨的曲子中,却明晃晃的是“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就是在批评李纨,为了财富,不积阴骘。作者又结合巧姐的判词——“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得出结论,这个兄指的是贾兰。因此曹雪芹原来的故事里,日后巧姐遇到危难时,唯一有能力帮助她的贾兰,是“奸”的,而李纨因为长期“妒”王熙凤,所以做出了“不积阴骘”的决定。
我挺喜欢这个推测的。自己读《红楼梦》的时候,只觉得李纨这个人物无趣,搞不懂为什么能位列金陵十二钗。如果有这样的反转,人物形象却是站立起来,逻辑也通顺很多。李纨例来小气,又嫉恨王熙凤,自然不会看顾王熙凤的女儿。
但李纨和贾兰妒忌的,其实并不是王熙凤一个。宝玉闹学堂,贾兰拉住想要相帮的同桌,说的是,“好兄弟,此事不与我们相干”。虽然是害怕惹事,但贾兰对贾宝玉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日后贾兰做了大官,是如何对待落魄的贾宝玉和排挤他们的王夫人的呢?
贾宝玉这个世家公子,每日陪着女孩子吃胭脂,依仗着贾母和王夫人的宠爱,觉得上学经世是俗物,不屑一顾。到了贾府倾覆之后,他是否会明白过来,原来有那么多人恨他,而王夫人为了替他争,又埋下了多少祸根?他又能拿什么报答偏心帮助他的慈母呢?
他也只是继续无用罢了。
三
荣国府经济上的崩溃
《红楼梦》的开头,是烈火烹油的荣华富贵。从刘姥姥的眼睛里看出来,随便一个丫头就是天仙的打扮,吃一顿饭,就是庄稼人一家一年的开销。到了造大观园,更是巧夺天工,目不暇接。读者们似乎觉得,荣国府的财政问题是突然爆发的,怎么突然就到了要鸳鸯偷贾母东西出来周转的地步了呢?
其实如(一)所说,荣国府的经济问题向来存在,只是一,主子们愿意花费撑着场面不想改革;二,林家的巨款造起了大观园,所以掩盖了问题。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时候,早预示了日后贾府的衰败。
贾府是奴隶制,府上的丫鬟婆子吃穿富贵,其实都是给主人撑场面,其实人身自由都在主人手上。而贾府的主要经济收入,其实是来自于庄子、田地和多处房产。五十三回乌进孝去宁国府交租,贾珍就骂“这够个什么”,乌进孝说荣国府地上收成更糟。从五十三回到七十回,连着三年入不敷出,所以才有了之后流动资金告罄的时候,堂堂荣国府,已经开始要典当东西度日了。(但老实说,为什么田庄歉收会归结到落后的农奴制度,作者没明写,我也没太看懂。大约是说农奴制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不能解放生产力?)
第二,分房。
人口众多,但祖宗的祖业没有扩充。每次分房,就割让了一部分田地财产出去,而由于旧例,那些排场花销却丝毫不减,渐渐就入不敷出。这一点挺好理解的。
这本书里非常有意思的,是梳理了荣国府的治家结构,经济运行方式。例如四大管家都管什么,阖府上下的月例如何。其中,对荣国府各环节办事人员,如何吃拿卡要挤油水,论述颇多。还不光是奴才这样,主子也差不多。王熙凤拿着利银,用时间差拿出去放贷;贾琏为了安慰多姑娘男人,从账上作假搞了200两出来。到后来,眼见破产在即,连王夫人也偷偷卖库里的东西,充私给贾母送礼。而鸳鸯帮贾琏偷贾母东西出来周转,王熙凤直白要200两好处费,邢夫人也来要几百两。
书中总结:“当经济陷入困境之时,各种争斗全都公开化与白热化了。”“在朦胧地感到破产的阴影逼近时,一些主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充实各自的私囊,管家们则不择手段地自肥,温情脉脉地面纱早就被此起彼伏的纷争撕烂。”
而抄检大观园,不过是这种白热化的斗争的集中体现。
这一点让我想到现在很流行的“存量搏杀”的说法。以前经济好的时候,矛盾掩盖,其乐融融,到了经济下行,存量搏杀,所有的矛盾都被激化。这似乎不是《红楼梦》中封建社会独有的现象。
再说到荣国府越穷,各管家和主子房里却越富,也让我想到很多创业公司宣布破产,但高管团队却财务自由的新闻。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荣国府经济问题,从书开始的冷子兴,到管家的王熙凤秦可卿,到王夫人,乃至到最后,连林黛玉都开始说,每常替这个家细想,出多进少,难以为继。而此时荣国府的正牌公子,贾宝玉却说什么呢?——“反正短不了你我的。”他是从来不担心这些俗务的。
《红楼梦》前八十回,贾宝玉连一两银子是多少也不能分辩,为了喜欢的丫头可以随便撕扇子搏笑,哪怕晴雯被逐出大观园,躺在床上等死,他去探望也只是说,那茶水颜色怎么吃得。面对家族的覆灭,面对他最钟爱的姐姐妹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他只能袖手旁观,什么都做不了。这样的高洁,这样的赤子之心,但又是这样的无能。
四
没用的贾宝玉
小时候看《红楼梦》,虽然不喜欢贾宝玉,但一直觉得他是正面人物。教科书上说,他用自由意志反抗封建礼教,是某种战士。那时候看《红楼梦》,只看到花团锦簇,看到富贵,看到大观园,看到吟诗作对。
年近三十,再读《红楼梦》的时候,却惊悚地发现,原来每一章都在死人。哪怕是最热闹最花团锦簇的章节,都有悲剧在发生。
这次看完《荣国府的经济账》,胸闷了很久。全篇看完,脑中都是“没用的贾宝玉”这个结论,却也是第一次看出了这个人物的好。例来都说贾宝玉是曹公自己的经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哪里无能,哪里不肖,小时候不懂,现在大约懂一点了。而曹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十年增删《红楼梦》,推测之下,也令人动容。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述,说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石头记》中那块石头,也是在大灾难面前,女娲补天特地摘出不用的——因其过于无能。
是否贾宝玉也和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一样,年轻的时候,自己经历的时候,只看到荣国府的花团锦簇;要到很久很久以后,才慢慢发觉所有的悲剧早就有了因头。而那种种悲剧,又有多少,是因自己而起,自己却丝毫无能为力的?那时候享用富贵自由,恃宠而骄,一厢情愿地以为美好的东西长存永久,直到大厦倾覆时,也还是懵懵懂懂。晴雯死,黛玉死,贾宝玉懵懂;湘云走,巧姐遭难,贾宝玉依旧懵懂。“闺阁中历历有人”,这些人都待他好过,他也以赤诚待这些人,但只有经历变故心智成熟后,一点点细细考较过去,才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当时为何这个人那个人如此如此。
所以才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真是读不完的《红楼梦》。
历史文章:
读后感:我们为什么做不了有钱人?
读后感:婚姻和家庭里的道德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