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诸葛亮对孟获七捉七放,终于在第七次让孟获心服口服,不再为敌。
如果细细品味这次大战,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七擒七放的计谋厉害,可是究竟厉害在哪?
今天跟有书君一起领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来人,押上来!”
伴随着士兵的一声喝问,银冶洞洞主杨锋带着被绑的孟获、孟优等人,走入诸葛亮的营帐。
杨锋先是感谢诸葛亮不杀之恩,然后将孟获、孟优两兄弟交给他处置。
“孟获,此番你又被我所擒,还有什么想说的呢?”
尽管已经是第五次被擒,但这个南蛮王依然不服气,他直接说:
“这又不是你的本事,我怎么知道洞里人互相残害,中自己人圈套罢了。
而且我的家乡在银坑山,那里易守难攻,你如果还能胜我,我才会真正服气。”
诸葛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次放走后,孟获又被抓了两次,才真正臣服于诸葛亮。
实际上,早在先帝刘备执政时期,孟获等人已经蠢蠢欲动,但碍于蜀汉的强大,一直不敢造次。
等到夷陵之战蜀军惨败,七十五万大军损失殆尽的时候,孟获就觉得机会来了。
曹操的三儿子曹彰,人称“黄须儿”,武力勇猛无敌,但曹操最早也没让他上前线和各路诸侯过招,而是放在边疆和乌丸作战。
马超投奔刘备后,刘备不仅给予他高官厚禄,还把他放在阳平关一带驻守。
因为马超世代公侯,在西凉地区很有威望,羌人也奉他为“神威天将军”。
有马超在,就能有效威慑西北地区,保证蜀汉北部疆域的局势稳定。
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斩草除根呢?
第一步,是武力压制。
通常来讲,文明越发达的地区,文明礼教的根基也更加深厚,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较为多元化。
而南蛮属于未开化的区域,和深受文明礼教熏陶的中原文明不同,孟获等人才不管你的温良恭俭让,打不过我,就别说话。
诸葛亮派出了赵云、魏延等猛将,用上了各种战术策略;孟获也火力全开,甚至把大象部队和藤甲兵都用上了。
连续过招七次,孟获终于尝到了蜀汉的厉害,知道自己纯武力层面是无法取胜的。
他们觉得,孟获这种自以为是,屡教不改的蛮族领袖,就该一死了之,然后快刀斩乱麻,南中地区就再也不敢造次了。
但是,诸葛亮却不这么想。
因为在他看来,武力压制只是第一步棋,第二步棋才是最终的杀招。
那么,第二步棋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第二步棋,就是心理归顺。
正所谓上兵伐谋,攻人攻心。
诸葛亮的核心目的,是想在心理层面彻底扑灭孟获等人的反抗欲望,故而七擒七纵而不杀。
不管中原人还是南蛮人,大家本质上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情感和思维。
孟获他们再怎么野蛮落后,在一个连续打败自己并宽恕自己的人面前,也只有发自内心低下头。
况且,少数民族的领袖,和原始部落首领的定位很相似,有威望,对本民族有号召力。
只要诸葛亮搞定了孟获这个头目,整个西南少数民族也就跟着归顺了。
这样一来,诸葛亮不仅节省了在南中地区设置官僚和管理体系的成本,还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少数民族自治模式。
在这个前提下,蜀汉集团想要实现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伟业,仅靠两川之地的战略资源肯定不够。
假如能够通过一种怀柔策略,慢慢消化南中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对西南区域进行一次深度开发,那么肯定对北伐事业大有裨益。
曹操赤壁之战输了,依然可以卷土重来,最大的原因就是魏国在北方深厚的根基。
但是诸葛亮和蜀汉玩不起,一步走错,可以说就会满盘皆输。
归根结底,打仗是要有收益的,一个人丁兴旺、和平稳定的南中地区,肯定比一个死伤遍地的南中地区更有价值。
诸葛亮绝对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在这里大开杀戒,他只会从大局角度权衡利弊,做出对蜀汉收益最大的选择。
因此,七擒七纵不仅是诸葛亮军事谋略的体现,更是战略思维的彰显。
你可以打败别人,甚至在肉体上摧毁别人,却始终无法让多数人从内心深处尊敬你。
董卓当年威风八面,随时出门都带着五万雄兵,再加上天下无双的吕布随行,武力层面的压迫已经近乎极致。
但由于其蛮横粗暴的执政方式,最后不仅导致曹操、袁绍等军阀的反抗,也激起了朝廷和民间的极度愤慨。
相比于董卓,诸葛亮从道义和人心入手,张弛有度,软硬兼施,让孟获等人心服口服,为蜀汉政权的稳定,以及大后方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才是高明的政治策略。
南中平定后十年,诸葛亮去世。
给子孙,他留下了“桑八百株,田五十顷”。
在他的葬礼上,孟获泣不成声,发誓有生之年永不造反,以报丞相七擒七纵不杀之恩。
如果阳谋有极致,大概就是诸葛亮这样吧。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赞 哦 !
《三国》之“谋与略”系列正在连载中
明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是
如果喜欢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给有书君点个“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