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的大儿子,太子朱标因病而逝,朱元璋痛心不已,自己精心调教、培养的大明接班人居然走在了自己的前面,短短几年时间内,朱元璋先后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马皇后,又失去了自己的接班人——太子朱标。这让他一直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
话分两头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其他二十几个皇子可谓蠢蠢欲动,其中有一个人更是自信满满,那就是皇四子,燕王朱棣。朱棣自信是有理由的,所有的皇子中,朱棣的战绩是最辉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单十个字写出了茫茫漠北的豪迈与苍凉。北元,朱元璋的这个老对手一直让他很头疼,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动不动就骚扰大明,主要骚扰方式是抢劫,元朝入主中原时,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汉人是下等人,他们占用着汉人的资源,奢靡地享受生活,得了汉人的好处还不把汉人当人看,被朱元璋打回蒙古一带后,他们早已不适应了那种清苦的生活,于是,时不时地抢劫,这让人很头疼,所以,肃清北元势力一直是朱元璋的梦想,朱元璋想到了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让他出征,彻底铲平北元残余势力。朱棣当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兵不血刃劝降了北元太尉乃尔不花。朱元璋很开心,说了一句“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这是一次双向考验,一是考验朱棣的能力,二是考验朱元璋的眼光。结果是,朱棣成功通过了考验,朱元璋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肃清北元残余势力,是朱棣最大的政治资本。
“有实力、有战绩,懂军事、懂战术,如果父皇想大明江山得以延续的话,我一定是不二人选,我有能力领导大明江山”。朱棣心里是这么想的。在所有皇子的各项指标中,朱棣的确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因为,朱元璋不是这么想的。最爱的人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先后离世,悲痛欲绝的朱元璋做了一个在他看来“合情合理”的决策,爱屋及乌,让太子朱标的儿子,少年朱允炆接班,任命朱允炆为“皇太孙”。实践证明,人在悲伤、兴奋、醉酒等极端情绪下时,最好不要做决策,一个错误的决策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尽管事后可以弥补。
得知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将接班后,朱元璋的皇子们炸锅了,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距离天子只有一步之遥的希望是让人兴奋的,朱元璋毁灭了所有皇子的希望,众皇子们在郁郁寡欢中享受着自己“藩王”的待遇,皇帝当不成了,也只有做藩王了。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历史永远是实力派之间的较量,该是你的终究会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便得到了也会失去。登基之后的朱允炆做的第一个决策是“削藩”,要取消自己所有皇叔的兵权。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动手了,周王朱(木肃)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代王朱桂、湘王朱柏、以及齐王、岷王统统被贬为平民,待遇当然是一天一地,不要说待遇了,就连能不能活着还要看自己的运气,曾经荣光的朱元璋的皇子们,如今纷纷被贬成了普通老百姓。每次了解到这一段历史时,我总是忍不住要感叹一下,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皇室,政治真的很残忍,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然而,当朱允炆快手收拾皇叔一切进行很顺利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一个能帮你的人,我们称之为贵人,也有一个注定要改变你人生轨迹,让你浑身不爽,一辈子不爽的人,我们称之为克星。朱棣就是朱允炆的克星。
在南京已经顺利接班的朱允炆皇帝一心想“削藩”,而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燕王朱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同意朱允炆“削藩”,交出了兵权后,下场可想而知,自己将毫无意外地从人人都羡慕的皇子、藩王,变成人人都避而远之的平民老百姓。如果不同意朱允炆“削藩”,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违抗皇命,就是谋反。经过深思熟虑后,朱棣选择了赌一把,不同意交出兵权。
一言不合就开打。朱允炆从南京起兵攻打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此时的大明王朝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朱元璋开国后,为了给后代创造一个安逸的环境,基本上诛杀了所有的功臣,这些功臣都是战争一线的实力派,都是进攻型选手,但是为防万一,朱元璋也留下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是武将,他的特点是进攻不行,防守见长。这个人叫耿柄文。于是,不善于进攻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带领着士兵出发了,去攻打善于进攻、久经沙场的燕王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