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体里的恶作剧》是一本由[美] 尼克 • 塞鲁克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读后感(一):一封写给社畜的慰问信
这是一本成人向绘本。主人公是大脑和心脏,昵称『大脑脑』和『小心心』。他们的主人尴尬雪人也偶尔出现。大脑脑和小心心就像是我们在想一件事情,做一个选择时内心响起的两个对立的声音:一个只想考虑自己的感受,想要更多的快乐和随心所欲,另一个要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求,要求更多的克制和理性。两个声音并不总是主次分明,而是此消彼长,相互纠缠,常常让本就复杂的情况更加剪不断理还乱。
绘本的介绍里称心脏和大脑分别隐喻本我与超我。本我、超我再加上自我是心理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本我是指『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而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上述定义来自于『百度百科』。)这样看来,尴尬雪人的形象可以对应于自我,而经常与小心心嬉戏的蝴蝶则可以看作是本我所依托的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不过,我觉得绘本中的情境和段子并没有那么沉重。它们不试图讨论深刻的心理学,只是把我们每天所面临的小确幸和小确丧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大脑脑和小心心更像是我们性格中的不同侧面,这些侧面之间的矛盾乃至冲突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无法回避的,更是我们这种社畜纠结和挣扎的日常。
看过之后,我们会会心而笑,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点理解和安慰,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所以,这本绘本是一封写给我们社畜的慰问信。笑过之后,我们也该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去迎接下一次的崩溃。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读后感(二):你知道吗?你的身体里还有三个你!
有这样一条广告“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间;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在云端;你在会议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看到这样的描写,是否有种冲动放下手头的工作,恨不得立马到所说的地方去,不问世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动呢?今天我们要说到这本《我身体里的恶作剧》也许能给你答案。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来自尼克 • 塞鲁克。他毕业于美国中央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拥有心理学学位,并有9年平面设计师经验。算得上是一位资深网红漫画家,他的官网月浏览量超过200万次,在脸书和Instagram拥有百万粉丝。本书一经出版就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并热销法、德、俄等8个国家。
本书以漫画人物小心心、拉斯(尴尬雪人)、大脑脑分别隐喻本我、自我、超我。用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漫画小故事,讲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博弈。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向人们展示出了每个人在做决定时内心会产生的冲突,以及人们的天性使然让人屈服的过程。通过爆笑漫画的形式,剖析人类行为的心理特征。
你知道吗?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三个自己。他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个概念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
“本我”是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着人类最为原始的本能,比如饥饿,生气,情绪等等。他在本书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小心心,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位于人格结构的最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并且“本我”只遵守一个原则,既享乐原则。所以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小心心经常随心所欲的做事,不会考虑后果。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也是被道德化的自我,是由社会规范劳动力道德价值观内化而成。所以“超我”一般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制,追求完美的境界。在本书中的代表人物是大脑脑,所以经常会看到大脑脑对小心心时刻监督着。
“自我”是指一个人有意识的部分。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习惯遵从于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在本书中“自我”的代表人物是尴尬雪人拉斯。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本来想快速浏览下朋友圈就开始干活,但内心一直有个声音“电子邮件和微博看下吧,说不定有人找你”。于是拿起手机刷微博、发帖子、回复评论根本就停不下来。
其实,这个时候就是你身体的两个小人,“本我”在说服“超我”的过程。你身体里的小心心告诉正在刷手机的大脑脑,别忘了还有微博,点开看一下吧。大脑脑就会判断,小心心这个建议到底会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符不符合道德规范?如果都满足,那就试一下吧,于是就会有经常出现刷手机无法自拔的情况。
每年双十一是不是都告诫自己:不能再剁手了,东西已经够多了。但双十一当天画风却是:哎呀,鞋子买一送一,买买买;衣服满300减50,买买买;化妆品跨店立减100,买买买;于是一堆本不需要的东西一件件被送到了家里,留下被刷爆的应用卡独自哀伤。
这其实也是一次“本我”和“超我”的较量,不过又一次以“本我”小心心胜利而告终!类似这种日常恰好也被收录到《我身体里的恶作剧》中。
像这样的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通过本书作者就是在告诉读者,“本我”小心心和“超我”大脑脑就是这样一对难兄难弟,谁也无法离开谁。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们想要放飞自我时,大脑就会想起一个声音“工作做完了吗?明天可就是截止日期了!”,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能让“本我”和“超我”和睦相处的平衡点。
小心心和大脑脑发生冲突时,“自我”拉斯就会出现。前面我们说到了自我的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自我”不会让“超我”过于压抑“本我”,也不会让“本我”过分放飞自己,它会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能让“超我”感到舒适。比如:小心心和大脑脑为了组乐队的事发生争执,小心心决定把大脑脑踢出乐队时,拉斯及时出现,并寻找了专业人士,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他决定给小心心买个节拍器。
总的来说,只有“本我”“自我”“超我”相处协调、抱团成长,一个人才能感觉到幸福。就像《我身体里的恶作剧》中所说“如果让大脑脑决定一切,那么我们会过的很舒服,但也永远无不回去追求那些注定失去的东西!比如——激情”;但倘若一切都让本我小心心决定呢?那结果可能更糟吧,别说激情了,也许连正常的生活保障都会没有;如果都让“自我”拉斯决定呢?那一切将变得极其现实,每做一件事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梦想、情怀,不存在的!
所以你看,只有身体中的三个小人,相互挤兑、相互协作才构成了我们这样一个完完整整的人,“自我”拉斯、“本我”小心心、“超我”大脑脑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家伙凑在一起还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呢?你不妨去《我身体里的恶作剧》一探究竟。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读后感(三):看心和大脑斗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本爆笑漫画完美演绎了你的日常纠结,欢迎对号入座
你有多久没有发自内心地大笑了?我刚笑过,在看完这本漫画之后,你也试试吧。
你为什么常常控制不了自己?
总是做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
比如:
明明想要减肥,却抑制不住吃甜食的冲动;
明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却还是想要和TA在一起;
早在两千年前,罗马诗人奥维德就曾在《变形记》里描述过这种矛盾心理,女主角美狄亚处在对杰森的爱和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感叹:
“一股奇妙的力量牵引着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方向拉扯着我。我很清楚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心理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错误的路。”
人是徘徊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体。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提到,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如同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部分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曾说过:“激情为辔,理性为轭。”
大象和骑象人,辔和轭,形象地诠释了人类非理性的本能和理性的头脑,在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二者分别代表着“本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的本能,即我们与生俱来的各种欲望。
超我代表着道德,即对社会文化规范的遵从。
自我则用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并试图在其间寻求平衡。
三者形成了人格的“三我”结构。
可以说,我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都是“本我”和“超我”之间在不断“斗争”。
它们是如何“斗争”的?
在《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这本漫画中,本我和超我化身为具象的“小心心”和“大脑脑”,通过心和脑之间的日常斗嘴,演绎了我们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这本爆笑心理学漫画的作者是脸书、Instagram百万粉丝漫画家尼克·赛鲁克,他毕业于美国中央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后改行从事了9年平面设计。
2014年,他辞职转做全职漫画家,在网上人气暴涨,作品发布后,作者官网月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畅销法、德、俄等8个国家,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在漫画《我身体里的恶作剧》中,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漫画家尼克,以心脏和大脑的可爱形象,通过爆笑的对话,将我们内心深处的纠结和矛盾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当本我和超我化身为具体的漫画角色,当我们被作者幽默的画风惹得开怀大笑之后,也开始了解我们内心的冲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本我和超我虽然相互掐架,互不相让,但也在相互配合,相互平衡。
它们之间的矛盾虽然令人烦恼,却是推动我们一切意识和行动的根源。
漫画的主角“小心心”和“大脑脑”分别代表主人拉斯的本我和超我。
“大脑脑”善于思考,它十分聪明,能够提出很多观点和想法,只是从来不肯马上行动,它总是在权衡利弊,想要计划好每一件事,让一切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比如,当谈到环境问题时,“大脑脑”说得头头是道,把原因归结于大家都没有努力改变,所以,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而当“小心心”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变环境时,“大脑脑”却幽幽地说“不用了,反正会有其他人想出解决办法。”
当“大脑脑”思考外星人来拜访地球会发生什么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开启了自问自答的自嗨模式。而“小心心”早就把它的小火箭推了出来,准备亲自拜访外星人。
“小心心”说:“为什么要有计划?不管怎样,是什么就是什么,生活应该活出精彩。”
想得再多,计划得再完美,如果不能行动,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究竟能够成为怎样的人。
只想不做,就算你的思想再深刻,想法再新奇,也无法拥有亲自体验,亲自参与的乐趣。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决定“你是谁”的,不是思想,而是体验。
“小心心”对”大脑脑说:
如果我让你决定一切,那么我们会过得很舒服,但也永远不会去追求那些失去的东西!”
在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看来,以“小心心”为形象的本我才是生命力本身,而以“大脑脑”为形象的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所以,当“大脑脑”纠结要不要高空跳伞时,“小心心”才会对“大脑脑”说:高空跳伞虽然危险,但平淡至极的生活更加危险。
没有激情的人生,如同失去生命力的生命,与死亡无异。
漫画的最后,“小心心”和“大脑脑”一起看星星。
仰望星空,“小心心”感叹,宇宙真是无尽之美;“大脑脑”则感叹,宇宙真是无尽之难以理解。
或许,我们耗尽一生观察宇宙,却始终无法得到所寻找的答案。
可是,人生还有美。
有些事情,正因为没有答案才会如此令人着迷。
如果你思考的事情一直没有结果,不如学会接纳,学会欣赏,欣赏它的美,欣赏这个世界的美。
在“大脑脑”和“小心心”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脑脑”问“小心心”:假如你能进入任何一个人的思维,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每一件事,你会选择进入谁的思维?
你可以选择达·芬奇、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但你同样可以像“小心心”一样,选择树上那只快乐玩耍着的松鼠。
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真正快乐的人却不多。
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这本漫画,通过幽默爆笑的方式,隐隐传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快乐逻辑:
就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活出自己。
你有多久没有发自内心地大笑了?
我刚刚笑过,在看完《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这本漫画之后,你也试试吧。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读后感(四):我的身体里住着另外两个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办了一张健身卡,每次想要去的时候,却能找出100个不去的理由,比如说,太忙了,天气太热了,下次再去吧,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去健身;
加班到深夜,总是忍不住吃一顿烧烤,或者说其他高热量的食品,一边吃还一边安慰自己,工作太辛苦了,只是犒劳自己;
每个月靠着花呗,却依旧忍不住买买买,想维持自己精致的生活。
我们的身体里好像住着两个矛盾的自己:
一个追求及时行乐:告诉你,出去玩吧,别工作了;告诉你,喝咖啡没事儿,会让你越来越快乐的;告诉你想吃披萨,想吃甜点,立刻去吃。
另一个却对我们说不行,工作是伟大的事业,必须要完成这些事情才可以休假;对我们说咖啡不健康,一定要少喝;告诉我们刚刚已经吃过垃圾食品了,必须要下一次才可以吃。
其实啊,我们的身体确实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这样的博弈与恶作剧。
漫画家尼克•塞鲁克在《我身体里的恶作剧》的漫画中, 分别用漫画人物小心心、拉斯(尴尬雪人)、大脑脑分别隐喻本我、自我、超我,用爆笑漫画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天人交战的情形。虽然是漫画,却让每个人从漫画中看到了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尼克·塞鲁克是在脸书、Instagram拥有百万粉丝的漫画家,书热销法、德、俄等8个国家,漫画人物在脸书、推特、Instagram等多个社交平台上广受传播。《我身体里的恶作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在官网的阅读量以及累计超过200万。
什么是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由弗洛伊德于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提出。
本我是人的身体中最早最原始的部分,追求唯乐主义,不顾一切的寻求快乐。无所谓善恶,完全按照自己本心,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也就是漫画书中那个,随时准备出去玩儿,想要吃好吃的,想要随心所欲花钱,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心心。
自我是指现实中的自己,最需要遵循事实,有需要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处于最矛盾的阶层。也就是漫画书中的雪人。
自我处于最矛盾的阶层,本我,超我,以及现实的冲突,如果压力过大的,自我很容易生病,产生抑郁情绪等,比如说在漫画书中用幻想症,来体现出自我处于矛盾中的身体及心理的感受。
超我,也就是漫画中的大脑脑。受完美主义规则的支配是道德社会规则的化身。比如说大脑脑在漫画中会记账,规划财务状况,会劝小心心,好好工作,吃健康的食物,做有意义的事情等等。
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如何相处的呢?
本我和超我,虽然各有特点,个性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却平衡,稳定的存在着,综合作用于本我身上。
比如说,大脑脑觉得雪人应该去健身房了,好不容易把雪人劝动了,这时候小心心说我们叫个披萨吧,而这时候大脑脑很无奈的说,呃,你已经错过机会了。最后,雪人遵从了自己的本心,去吃了披萨。
本我和超我就这样稳定和谐的存在着,虽然有矛盾,虽然立场不一样,但是最后总能很神奇的达成一致。
就像我们脑海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最后却只会采取一种行动。
应该如何处理好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1、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外部帮助
小心心突然爱上了音乐,它想要听音乐放到他讨厌为止,并且突发奇想说想要组建一支乐队。
于是在脑海里面各种放着音乐,各种尝试各种乐曲,导致雪人的身体出问题了,医生给出的结论是心律不齐,建议的话买一个节拍器,原因是小心心一直在它的身体里面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漫画用幽默的语句来描述,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做?
我们身体中最原始,最冲动最享乐的那一部分,但本我就要遵从现实,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找帮助。
比如说现在心理咨询师很火,原因是现在工作中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很好的处理,跟上司,跟客户,跟同事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比如说,明明想要休假,却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够一直加班;明明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因为工作可以提供很高的薪水,依旧坚持着;明明想要在家躺尸,却逼自己去上各种课程班。
这个时候,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就出现了,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抑郁症,如果没有办法自我调节的话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及时给予自己肯定及反馈
在漫画中雪人要去参加面试,面试完之后小心心及时给予雪人肯定,你做的棒极了,你是一个很棒的员工,而且你搞定了面试,而大脑脑却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面试的表现,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同事小丽给人的感觉一直特别的积极阳光向上,无论给她什么复杂的事情,她总是笑呵呵的接过去,从来没有怨言。
问她如何做到这么热爱工作的时,她说,因为每一次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都给自己一个小的奖励,比如说买一个咖啡送自己一个小礼物,并且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结果,写工作日志,每天都感觉学习了新的东西,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本我自我超我关系的例子,给自己小的奖励,可以让作为本我的小心心得到满足,而每一次的反馈总结,让大脑脑得到了正向的反馈。
3,保持自己的初心
记得在悟空回答上看到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工作时间越长,越变的没有什么特点。
其实是因为随着工作时间增长我们身体里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多,而属于自我最本真的那一部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超我在做决定的时候多于自我。
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就像漫画里,小心心说,如果让大脑来决定所有的一切,那么他们就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激情。
而人活着,如果没有了激情,就好像死水一潭,活着和死去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漫画的看法,以前总觉得漫画就是休闲娱乐打发时间,但从这本书里头,我学习到了自我,本我,超我的心理学的知识,从不同的图画里看到了矛盾的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读后感(五):寻“我”之路——读《我身体里的恶作剧》
原创: 三个石头 三个石头 昨天
我们都想追求幸福,但重点不在“幸福”这两个字,而在“追求”这两个字。 ——尼克·塞鲁克最近在读两本书,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一本尼克·塞鲁克的《我身体里的恶作剧》。前者是意识流经典打卡小说,读着读着却读出了跑马拉松的感觉(谁跑过谁知道。。。),伤神费脑,跟不上大神作者思绪的跳跃;而后者不过是一本漫画,读起来完全不费脑,轻松惬意。
但巧合的是,两本书都是那种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从这一页继续读下去,而毫无违和感的书籍。
就像一列穿越万千气象的旅行火车,你在任何一个站台上车,都能从即将开始的下一段旅途体验中,获得感悟。
《我身体里的恶作剧》这是一本成人漫画绘本。
主人公是大脑和心脏,所谓“大脑脑”和“小心心”,他们的主人也偶尔出现,每一页漫画都是一个生动的场景,体现两者相互依赖又相互纠缠的矛盾统一。
就像我们平时遇到一件事情时内心的博弈,两个声音在你体内相互缠斗,产生小小的纠结。
有时候小心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大脑脑就理性分析、回归现实。
有时候大脑脑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小心心就激情四射、勇往直前。
Adult responsibilities vs. Utter nonsense.没有谁对谁错,作者只是呈现这样一个冲突的场景,可能在某一个场景里面,你就产生了共鸣。
读本书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重新温习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人格理论模型。
个人尝试做个简单归纳,不一定准确,仅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自我是人性。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么多“我”,是不是有点晕?
别急,有人还觉得这些“我”,还不足矣认识自己。因此著名的和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心理学家荣格,在“超我、自我、本我”理论之上,结合道家和印度哲学的思想,还提出了“真我”的概念。
荣格最早提出的概念,是超乎个人的我,也称为大我,在古印度称为阿特曼(Atman)在佛教中也称之为自性。我们内在的灵魂,才是我们永远的真我。真我是人内在属于存在本质的一部份,是感受到万物一体。真我存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个体的生存,还为了整体人类的发展。真我,带有一份独特的天份与使命,以真我为动力活出的人生,通常就活出了内在最深的潜能,以及这份独特的天份,并自然地将此份天赋,贡献给世界。 ——本段摘自网络我个人理解,融合了道家和印度哲学的思想,好像又回到了本我,但这个本我又和初始的无意识的“本我”大相径庭,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可以理解为“悟道”后的“本我”,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的最高境界。
相比弗洛伊德的模型,我比较认同荣大爷的理论。把前面总结的再完善一下,也许可以归纳为:
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自我是人性,真我是佛性。
每一页都是独立的小场景,看到几页有共鸣的内容,就零散记录一些想法:
.47——【关于勇气和激情】有时候,拖累你的不是能力,而是缺少激情和勇气。都说冲动是魔鬼,偶尔冲动一次,也许会发现一个不认识的自己。
71——【关于过程和结果】乔布斯说,“过程即是奖励”,当你努力、付出、历尽艰辛,达到最终的目标,多年以后,你最怀念的,未必是最终那个场景,也许会意识到“其中挣扎纠结的过程,才是最刺激的部分”。套用庄子的观点,有点“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哲理在里面。
72——【关于选择】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经历?纠结了好多种选择,最终常常发现下意识的第一个选项,就是最终选择的选项。
84——【关于追求幸福】重点不在“幸福”二字,而在“追求”这两个字。简单的道理,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却可能需要穷尽一生的时间。
94——【关于想成为怎样的人】成为所谓“成功的人” vs. 成为一只“看起来好快乐的松鼠”。都说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值得在夜深人静的夜晚,问问自己。忽然想起《the first day of my life》的这段歌词,真是应景。
其实不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还是荣格的佛系模型,抑或是道家理论,“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纠结这些理论的表面差异,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其呈现的核心内容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那就是:认识本我、塑造超我、实现自我、追寻真我。
又想起了黑塞的《悉达多》,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他和荣格一样,也是一位佛系作家,摘取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阿特曼是人的知识的尽头,是无,是空,是不可说,不可想。是上帝的静谧之海。当你安住当下,不再寻求解脱,解脱才会不期而至。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寻“我”之路,犹如登山,不论登到何处,安住当下,幸福才会不期而至。
三个石头 2019.09.20
*图文版发布在公众号“三个石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