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是一本由[英] 约翰·伯宁罕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一):这一路就像是人生
孩子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小英雄。”在宝妈圈呆了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小问题,当她们问我怎么处理的时候,我总是说:小孩子之间的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可能我们认为很严重的问题,他们一会就忘记刚才的不愉快,重新开始玩耍,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没烦恼。
事件A:小女孩萱萱有点内向,有天放学后,妈妈发现孩子被咬伤了,虽然不是很严重,孩子抗拒再去幼稚园,问询了之后,才发现咬人的小男孩经常欺负同学,这究竟怎么办呢?
事件B:小男孩默默性格不详,回家后,发现拿错了校服和文具盒不见了,衣服去学校换过了,可是文具盒依然没有找到。
所有的问题解决,没有规定的情景答案,遇到不服管教的小孩子,可以采取转班,东西丢了可以再买,家长可以借助这些事例,让孩子自己成长,可以慢慢长大,毕竟以后的路要自己走,宝宝要自己面对校园甚至社会。家长扮演成长路上的导师,像指明灯一样的指引方向,必要的时候从旁协助,当然,真实的教育,不像纸上谈兵,充满了各种的意外,家长也要随机应变,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他成长的路上,逐渐你会发现,他很聪明、勇敢,每一步都领你感到自豪。
回到本书,《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绘本,温暖的图画描述了一名叫斯蒂文的小男孩,帮妈妈买东西,在这一路上和“障碍”智斗的过程,最终凭借自己聪明勇敢,回到家中。商店中买六个鸡蛋、五根香蕉、四个苹果、两个甜甜圈、一包薯片,还有一张放在25号的字条,众多的品类和数量,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就像是小勇士一样,踏上征程。
前往商店,路过的25号,路过破栏杆、垃圾筐、修路的路段、恶犬的家,抵达商店后,他准确的按照妈妈的要求买了对应数量的商品,出门的时候,遇到威胁他的熊,只是为了鸡蛋,斯蒂文反激熊的动作慢,接不到扔向空中的鸡蛋;狗窝前遇到了猴子,想要香蕉,斯蒂文说他吵闹,接到扔到狗窝上的香蕉,会吵醒狗;袋鼠以锤他威胁,想要一个苹果,斯蒂文说他跳不过帐篷接到苹果;垃圾筐处遇到顶人的山羊,想要一个橙子,斯蒂文扔到垃圾筐里,不敢拿出来;缺口栅栏处遇到了猪......,猪究竟想要什么呢?斯蒂文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还遇到了大象,经历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回到了家。
这一路,就像是人成长的一生,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他们可能看起来很强大,用各种看起来很唬人的方式,企图恐吓住我们,放弃了,你就真正的输了。我们可以学习斯蒂文,结合自然环境、困难的特性,综合各种因素解决问题,虽然可能会损失一点点东西,但我们成功保留下来的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就算在困难面前跌倒,也要千万次努力站起来。 宣永光说: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愈威吓你。你愈不将它放在眼里,它愈对你表示恭顺。
小故事,也富含人生大道理。 约翰·伯宁罕,1936年生于英国萨里郡,致力于绘本内容偏向于孩子的表达,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智慧。《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通过小小少年斯蒂文帮妈妈买东西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孩子也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困难问题,不能怂,勇敢的面对,小小男子汉也可以承担起家里的责任。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二):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决定了儿童文学蕴含着两代人之间进行精神对话与文化传递的价值期待。
那么,在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成年人如何理解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观念,即儿童观。
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有一位叫丰子恺的漫画家、儿童教育家、散文家,他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孩子并以孩子的视角观测世界的人,且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漫画和儿童题材的散文、童话等作品。他几乎到了“崇拜孩子”的地步,因此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读来仍深刻隽永,令人为之倾倒。
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因为在他眼里,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
我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昌盛应该是从关爱儿童心灵和成长开始的。
我本人就超级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绘本。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能有这样的待遇,如今来做自我补偿。也可能是骨子里还是一个没能长大的孩子。
我在读《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这个超级短的故事绘本时,第一遍像个饕餮一样囫囵吞枣,一分钟尝鲜确实令人愉悦,不过除了发现创作者的漫画特别有意思之外,其他啥也没发现。我心想,不行,我一个成年人还看不懂一个小小的儿童绘本吗?赶紧接着读第二遍。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下午茶的时间快到了,斯蒂文被他的妈妈派去街角的商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头熊、一只猴子、一只袋鼠……他们想拿走斯蒂文购物篮里的东西。
那么斯蒂文顺利的买回妈妈需要的东西了吗?斯蒂文与一路上遇到的熊、猴子、袋鼠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太简单了,有人会问:一个一分钟就能读完的故事能有什么价值?其实,我们都遭遇了同一种困惑——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是我没有童心和童真了吗?还是自己傻?
为了映证自己的猜测,我专门找了一个10岁的小姑娘,将这个故事告诉她并问她遇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她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她说:如果熊要来抢我的鸡蛋,并且不给他他就要用拥抱让我窒息,那我就告诉他,商店里有很多鸡蛋,你可以去抢商店里的鸡蛋呀!
你看,10岁的孩子已经会耍诈且转移危险了,即便她的方法看起来毫无说服力。
那么斯蒂文是怎么做的呢?
我不会告诉你的,我只知道他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为自己解决了麻烦,并且是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基础上,花最少的代价让自己脱身。
虽然最后回家交给妈妈时,篮子里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他依然完成了妈妈交与他的任务,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独立、勇敢、临危不惧,遭遇他人的非难时并不躲闪、不知所措或害怕的大哭,亦或是愤怒地攻击对方,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麻烦。
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孩子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因为很多成年人在遭遇麻烦时尚且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和你的孩子一起读绘本,读儿童读物吧!凯斯特纳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不妨试着学习如何与你的孩子平等的对话,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共同成长,或许你们的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三):《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真正懂孩子的人才能写出孩子爱看的书
之前总觉得学习数学没什么用,毕竟去市场买菜只需要会加减乘除就够用了嘛,后来才慢慢了解,学好数学能够提升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于是我就想啊,我数学不太好,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喜欢数学,我一定要好好培养他。假如他数学好了,再学好英语和作文,那基本高考进入重点大学是没有太大问题了。
还好娃也确实争气,对数字也很敏感。刚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念数字,不知道其他孩子怎样。两岁就能数到10,两岁半可以数到正数倒数100我是满意的。
于是在平时也会刻意给他进行一些数学启蒙,最近买了《逻辑狗》给他,差几天3岁的年纪能答对大多数的题目,但是还是停留在只会数的阶段,加减和数的分解有点迷糊。觉得在平时看的绘本上下点功夫。
之前看过《好饿的毛毛虫》孩子很喜欢,这本算是初步增加敏感度的绘本了。里面的毛毛虫很贪吃,一天吃掉几个李子,第二天又吃掉几个草莓。数字从1到6逐渐增加。这次读到的这本《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也把基础数学藏在了故事里。不仅如此还加上了意外的情节,让每个小朋友爱不释手。
小时候看凯蒂猫的探险动画片,就会幻想自己也去冒险的样子,《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能把孩子引入离奇的故事情节里,又给了他们完全不一样的解决方式。
难怪亚马逊的读者会评价这本书,是他三十年来听过他读这本书书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的。这可以算得上是很高的评价了。
而这本绘本的作者正是英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大奖获得者,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他被誉为最懂孩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绘本,你就明白了,故事从斯蒂文在帮妈妈去买东西时候开始,这一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斯蒂文在买东西回来的路上依次遇到了熊、猴子、袋鼠、山羊、猪和大象,而他们都想拿走斯蒂文购物篮里的东西。
所以斯蒂文损失了一个鸡蛋、一根香蕉、一个苹果、一个橘子......
斯蒂文买东西的路线是从家里出发,然后经过了25号、有缺口的栏杆、装得满满的垃圾筐、修人行道的地方、狗屋以及商店。
有孩子的家长们还记得孩子小时候么?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要求我们给他们读同一本书,或者讲同一个故事,即使这本故事书翻的都快散架了。
他们每天重复也不厌烦,直到不认字的他们都能把整本书的内容背下来。这就是2-5岁孩子的阅读方式,他们好像在吃书一样,把内容一点一点的吃进自己的脑子里。《父母的语言》作者研究发现,这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特有的读书方式。
在这个阶段他们得到的语言越多,对他们的智力提升更大。而孩子小时候的阅读,是靠爸爸妈妈们读给他们听。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喜欢重复,《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里,斯蒂文每遇到一个想抢他东西的动物,画面看上去都很相似,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照搬,因为动物的神情和动作是完全不同的。
在相同中又带着不同,孩子们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玩起找不同的游戏。
斯蒂文用一根香蕉骗走猴子的时候,右侧画面里的香蕉会相应的减少,这个时候学霸家长们可以登场了,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数一数,原来有多少个香蕉,丢给猴子一支后还有多少支香蕉呢?
接着还可以让孩子数数篮子里总共有多少食物,最后斯蒂文回家时给妈妈带了多少食物呢?
最后还可以发展个终极玩法,就是开始玩家庭小卖部的游戏,孩子当小卖部老板,父母做买家,去小卖部购买东西。
这些游戏都能给孩子做数学启蒙,最后一个游戏还能提升孩子的金钱意识。
回过头来想一想,短短一段买东西之路,对斯蒂文来说怎么这么崎岖,为什么就会有这个的冒险经历呢?
这其实是这本书里最吸引孩子的地方,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读完之后一定也在自己心里酝酿着一场小小的冒险之旅。
又或者其实这一切都是斯蒂文幻想出来的,根本就没有这些动物出来抢他的东西,不过真相是什么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妈妈也不会因为斯蒂文买回来的东西少了,而过度责备他。
因为家从来就不是个该讲理的地方,爱才是最重要的。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里的小心机可不止有我提到的这些,在碰见一个个为难他的小动物时,斯蒂文可没有扔掉东西抱头逃窜,而是用自己的小脑筋大智慧突破一个个困难。这些小秘密就留给大家到书里细细品读吧,总之这是一本很可爱,很适合孩子读的绘本。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人。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四):让我,再靠近你一点点
文/文小妖
永远不要用一种固化的目光去审视孩子,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无限的可能和美妙的奇遇,那是童年里妙不可言的奥秘。如果,你懂得孩子,那么,他会对你敞开心扉;反之,他会对你紧紧关闭心门。愿每个想多懂孩子一点儿的大人们,都去读一读约翰·伯宁罕的绘本作品。
——题记
2019年1月4日,英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大奖获得者,作品曾获得“交织着现实与幻想之趣”的最高评价的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的心被重重地击了一下,“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位最懂得孩子的人啊!”
我所认识的许多孩子都爱读约翰·伯宁罕的绘本,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直到找来了伯宁罕在国内已出版的几本绘本来阅读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所有孩子都爱读他的绘本。因为他太懂得孩子了,“永远站在孩子这一边”,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代言人,所以,孩子们在阅读他的绘本时,心情是最放松,也是最自我的一刻。从此,我也被约翰·伯宁罕实力圈粉,成为他的书粉。
前几天,无意中发现约翰·伯宁罕的又一部绘本作品《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已面市,心情小小激动了一下,迅速下单入手,一睹为快。
绘本《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的风格依然很伯宁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次忍俊不禁,甚至翻完最后一页,我忍不住惊呼:“这哪里是斯蒂文去买东西嘛,明明就是把我小时候买东西的经历如实而又完美地展现出来了。”
与日本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筒井赖子/著,林明子/绘)里的所呈现出来的儿童买东西时的真实写照与细腻情感变化不同的是,《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所呈现给小读者的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的离奇与快乐。只不过买个东西而已,可却被伯宁罕“导演”成了一段升级打小怪兽的经历,又刺激又搞笑。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的故事里具有隐喻性,图文互补将儿童脑海里的幻想具象化,引发孩子共鸣,也让所有家长恍然大悟。
斯蒂文买东西的路线从家里出发,然后经过了25号、有缺口的栏杆、装得满满的垃圾筐、修人行道的地方、狗屋以及商店……这些在所有成年人(家长)看起来很平常的地方,却成了孩子的冒险之境,所以对应以上经过的几个地方,他分别遭遇到了六种不同的动物,而这些动物为他的回家之路制造了不少“麻烦”,而这些“麻烦”却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甘之如饴的快乐源泉。
我们当然知道,现实里,短短的一段路上,不可能依序跑出来熊、猴子、袋鼠、山羊、猪和大象这些动物的。然而,这些具化的动物却是伯宁罕别出心裁的表达,他深谙孩子的脾性,更明白孩子在独自外出买东西时,这一小段时光的自由和珍贵。孩子在完成父母交待的任务的同时,还能利用返家路上的这段时间走个神发个呆,或做一点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和偶遇的小伙伴玩一会儿,亦或是故意走得很慢,然后悄悄地偷吃一点儿零食……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在这段的时光里,没有妈妈的唠叨,没有各种讨厌的规则,没有学习的压力,更没有弟弟妹妹的打扰,孩子自己可以主宰一切。
是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斯蒂文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是怎么回事。在我看来,这些动物就是斯蒂文自己,只不过这些经历在喜欢脑洞大开的约翰·伯宁罕的脑海里打了一个滚儿,变得生动,丰富有趣起来。诚如,从商店出来时,一只熊问斯蒂文要鸡蛋,斯蒂文对熊说,“如果我把一个鸡蛋扔向空中,你那么慢,我敢说你接不住鸡蛋。”熊果然试了试,鸡蛋砸到了它脸上,碎了。哈哈,这个幼稚的熊不就是斯蒂文吗?调皮的他看着篮子里的六个鸡蛋,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他想尝试一下徒手抛鸡蛋,接鸡蛋的乐趣,结果白白牺牲了一个鸡蛋。再如,在狗屋遇到了猴子,妈妈让斯蒂文买的五个香蕉,只剩下四个了。那么,那个香蕉去哪儿了?嗯,可能喂狗狗了,更有可能早就进了斯蒂文的肚子啦!同样,在修人行道的地点,斯蒂文更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把一个苹果丢进了修理工叔叔身边的帐篷里,结果两位正在喝咖啡的叔叔吓掉了手中的咖啡杯。当然,这得怪“袋鼠”惹的祸,与斯蒂文无关哟!
“准备,发射——”吃完橙子的斯蒂文手中拿着橙皮,瞄准垃圾筐,将手里的橙皮丢了出去,一道漂亮的抛物线过后,“哐当——”垃圾筐倒了,满地狼藉。斯蒂文吓得吐吐舌头,看看四下无人,赶紧溜。“山羊,山羊,谁让你那么傻呢?下次瞄准一点啊!”山羊冒出来成了最无辜的“背锅侠”啦!
看着篮子里的两个甜甜圈,斯蒂文咽了咽口水,终于忍不住拿了一个咬了一大口,真甜!“你偷吃东西,我要告诉你妈妈去。”住在隔壁的小伙伴大卫刚好看到了这一幕。“别啊,我们一起分享。”斯蒂文赶快拉住大卫,于是两个好朋友一起分享了咬了一口的甜甜圈和唯一的一包薯片。结束零食分享后,斯蒂文和大卫匆匆告别。同时,斯蒂文没有忘记妈妈的嘱咐,把字条放在了25号。这不,造成此次“弄丢甜甜圈和薯片”事件的主要负责人:胖嘟嘟的猪和长鼻子的大象依次出现啦!斯蒂文在雀跃的快乐和小小的不安中完成了这次的购买任务,顺利回到了家中……
犹记得儿时妈妈差我去买散装腐乳时的情景,我捧着装有腐乳的碗,小心翼翼地往家的方向走。终于,经不住腐乳香气的诱惑,我悄悄地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用小拇指往碗底狠狠地一抠,抠出一小坨夹杂着辣子的乳黄色腐乳快速放到嘴里,慢慢地用舌尖感受咸和辣带来的小小刺激。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欢悦的,所以看到了斯蒂文时,我也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深受夏山学校自由教育的伯宁罕用绘本的形式将夏山的自由精神继续延续,他在每部作品里小心地守护着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方式将快乐和理解带给他们。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里的绘画语言生动有趣,且别有意义。伯宁罕将数字和图画做了有趣的融合,斯蒂文从商店出来时,页面上用最直接的形象将他购买的物品如实记录在案,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现物品的变化。甚至可以借由这些变化接触到初步的数学计算,而这些都是围绕在我们生活里的计算常识。如果有心的家长还可以借由物品的变化罗列出一些好玩的计算题,与孩子进行生活大PK。
与此同时,斯蒂文与动物们斗智斗勇中出现的一些字眼儿,激怒了动物做出过激行为的例子,也给所有家长和老师敲响了警钟。诚如,熊的慢,猴子的吵(闹),袋鼠的笨,山羊的傻,猪的胖以及象鼻子的短……这些虽是斯蒂文与动物斗智斗勇的对话字眼儿,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字眼儿都是短处(弱点)的体现。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减少对孩子使用这类词汇。因为这样会增强孩子挫败感,也会激怒他们做出更多出格的行为,反而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慢、吵闹、笨、傻、胖和短这几个字词的反义词,让孩子记住“快、安静、巧、精、瘦和长”等字词,通过对比让孩子来区分不同词汇带来的感受。
绘本的最后,伯宁罕为我们安排了一个巧妙的结局,让所有家长学会反思。通过对比绘本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妈妈的头发和脸部的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知道妈妈生气了,“你怎么去了那么久?”一句话打散了斯蒂文刚刚经历的所有快乐。看着手足无措的斯蒂文,我心里默默地心疼起来。其实,只要在孩子能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家长能掌控的范围内,让他们小小的放肆一下有何不可呢?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自我空间,需要独处的时光。
通过约翰·伯宁罕的绘本,能使每个成年人的思维里多添加一些孩子的角度和思维,也可以让我们对他们的世界又靠近了一点点。所以,家长和孩子能读到伯宁罕的绘本《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多好!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读后感(五):约翰.伯宁罕绘本告诉父母,撒谎不是孩子的缺点。
有一个小朋友叫史蒂文,下午茶时间快到啦。他被妈妈派到街角的商店去买东西。
妈妈递给他一个篮子:“史蒂文,你替我跑一趟商店好吗”?“给宝宝买六个鸡蛋,五根香蕉,四个苹果,三个橙子。再买两个甜甜圈和一包薯片配你的下午茶,另外把这张纸条放在25号”。
这回来的路上,史蒂文说熊要了他一个鸡蛋,他把鸡蛋给扔了。猴子要他一个香蕉,他把香蕉给扔了。
袋鼠要了他一个苹果,他把苹果给扔了。山羊要他一个橙子,他把橙子给扔了。猪要他的甜甜圈,他把甜甜圈给扔了。
路过25号的时候,大象要他的薯片,他把薯片塞到信箱里。
在买东西的过程像极了我童年的时候。我记得妈妈当时给我一块钱让我去打酱油,我拿了一个碗,一路走一路玩。
一不小心就把碗给扔出去碎了,然后怕妈妈骂,跟妈妈撒谎说我摔跤了,所以碗碎了,没有办法打酱油。
能画出如此生活化的绘本作家,就是约翰.伯明罕。
1936年生于英国,12岁进入夏山学校就读,20岁进入伦敦中央艺术学院正式习画。
他的第一本书《宝儿》为他赢得了第一个英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从此之后,约翰•伯宁罕每年出版两本书,成为世界知名的图画书作家,作品更获得“交织着现实与幻想之趣”的最高评价。
之后他再度以《和甘伯伯去游河》拿下第二个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而他的《外公》和《请让我留在火车上吧!》已制作成颇受欢迎的动画影片。
绘画方面,约翰•伯宁罕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能画出每一个角色的个性特质,这样,图画才能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和思想。
生活中约翰•伯宁罕是个沉默、不苟言笑的人。但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充满丰富色彩、热情的世界,深深受到小读者所喜爱。
被誉为是最了解孩子想象力的图画书作家,他于2019年逝世。
这本《史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也说明了一个很深的哲理。孩子说谎并不是缺点。
罗丽娜的《教养力,给父母的12条顺势养育法则》里,完美解释了说谎,为什么不是缺点?
1.孩子为什么要撒谎?
谎言是虚假的东西,是孩子预知自己做错事的时候,捏造出唐塞父母的理由。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是孩子想象出来的一种现实。
所以当一个孩子出现撒谎行为的时候,父母要意识到,他们有了更高阶的思考能力。
想想看,一个婴幼儿是不懂得何为撒谎,因为他们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孩子会在2~3岁时出现人生中第一次“说谎”。
很多时候,当孩子很想要一个东西但还不能拥有的时候,说谎可以帮助他们在想象和现实世界中搭建一座桥梁。
于是孩子在有了急迫愿望或需要独自面对现实的时候,就会选择说谎。
撒谎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父母了解这些很重要。
在孩子有勇气承担责任之前,撒谎其实是孩子本能反应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我们无须把孩子撒谎的行为想得太糟糕。
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方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逐渐明白如何面对现实和愿望
一般父母认为孩子撒谎是不正确的行为,会焦急的纠正,这样往往会误伤到孩子。很多成人,原生家庭的伤痛就是由此而来。
2.父母对待孩子撒谎的正确方式。
对待孩子撒谎,父母的处理步骤如下:
一.观察形势
观察形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孩子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只有调查清楚事实的准确性,这样才不会不小心误伤了孩子。
二.接纳情绪
如果确定了孩子在说谎,比起第一时间去否定和批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接纳。
肢体的动作在这个时候很重要,比如拥抱、靠近、抚摸孩子,以及善意的拍拍孩子,这些肢体语言都可以让孩子放松原本紧张的心情,接收到我们的善意。
三.认清事实
直接阐述事实的方式可以让孩子认清事情本身,而不需回避掩饰问题思考。当孩子说谎时,父母要手把手如何解决问题。
语气也要平静、缓和。因为我们阐述事实并不是为了指责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不需要撒谎,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解决问题。
四.示范理解
很多时候孩子的谎言被拆穿后,往往也会想尽办法圆谎,比如拒绝承认、否定、啜泣、逃避等。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用善意的语言会,让孩子知道,这种事情是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也能理解他不是故意的。
五.提出方案
父母在明确表达善意后,我们还需要和孩子沟通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发生的事情。跟孩子一起区分幻想和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最终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我们需要直面现实和错误,并且一起找到解决方案。
3.培养孩子不说谎的勇气。
事实上,孩子的说谎行为是会不自觉的重复发生的。特别当孩子到了6~7岁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不仅会说谎,而且还擅于如何圆谎。
有人说:“纵容撒谎是在帮助孩子推卸责任。如果说谎都可以被包容,那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将来就可以肆意妄为,做错任何事都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从而逃避责任”。
可我不是这么看的。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是一项长期的终生任务,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够时刻保持诚实,何况孩子呢?
如果只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说谎这件事情,我们也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
真正的包容并不是纵容撒谎,而是要懂得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
是孩子在人生中会遇到的挑战,我们一起携手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约翰.伯宁罕的绘本告诉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最起码家是可以安全沟通、合力面对的地方。
因为害怕孩子变坏而严厉纠正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来说,只是又一次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
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的,一定是父母持续回应的安全感。让孩子学习如何承担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爱和接纳,才能让孩子看清父母的苦心和用意。
也只有我们的理解和示范,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