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5 23: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10篇

  《那爷爷国宝故事》是一本由那志良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0元,页数:7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一):来,听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

  在2017年年底,央视爸爸继《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后,又推出一档名为《国家宝藏》,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浓缩了宋朝锦绣山河的《千里江山图》、见证了中国历史沧桑变迁的中国第一古物“石鼓”。

  《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如此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是因为它采用了小剧场形式利用一段历史故事来讲述深藏在国宝背后的那些艺术、历史以及文化价值,让观众在轻松环境下,走近国宝、走近历史、去了解那段我们并不熟知的时期

  说到国宝,我们一定会联想到历史,历史在大多数人的认知思维里,是一门枯燥乏味学科,里面还有许多拗口的生僻字,所以许多人遇到这些的时候,多数选择摒弃,这样就很难让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了。

  截止2017年中国一共有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博物馆都珍藏着许多历史文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国宝。但是,有许多去参观博物馆的人,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的家长们,对里面那些文物、宝物、国宝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知之甚少,那么如何才能孩子们对博物馆里的文物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呢?如何才能让陪同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家长在孩子观赏文物的过程中有一个指导作用呢?近日有一套丛书就非常适合那些对文物有兴趣,但对其价值却知之甚少的家长和孩子们。这套丛书就是那志良先生创作的《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

  那志良,他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一名研究员,但他却是北京宛平人,他从17岁开始就已经和故宫里的文物接触,在他25岁时还参与了60多万件故宫古物押运南迁的任务,在他人生的70年中,他的生活都与故宫里的国宝息息相关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系列丛书共有十册,《青铜器》《玉器》《瓷器》《竹雕》《画里的故事》《画里的鸟》《印章》《笔墨纸砚》《汉字》《古时候的儿戏》,在我手边的是其中五册。在这套丛书里,那爷爷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阅读丛书的孩子们可以像阅读日常生活中小故事一样来轻松的获取国宝的历史价值、以及它们演变发展过程。丛书中并没有出现历史教科书般的枯燥与沉闷,那爷爷采用了最日常生活化的场景语言,带着大小读者们一同去揭开深藏在国宝背后的谜底。一册册看似简单绘本,实则包含的知识点却很广,想要让自已的孩子多懂一些文物方面知识的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阅读。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二):历史记录过去,文物承载记忆

  一个民族延续,靠的渊源流长的文化传承。回望过去,中华民族能够屹立至今,实在是一件了不起事情,而这与我国古老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当我们越了解那些灿烂的文化传承,越容易为民族的强大而感到骄傲自豪

  历史记录过去,文物承载记忆。当历史与文物联系在一起,那么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国宝”。它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享受着人们尊重保护,也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工具

  我国著名的古器物专家——那志良,那爷爷,是一位守护国宝七十年的可爱老人。他不仅自己爱文物,更把这份热爱通过书籍的形式传递给更多孩子,这就是《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的由来

  古老的记忆从文物中苏醒,风趣的语言从那爷爷的文字中浮现,那些关于“国宝”的故事在书中娓娓道来。通过阅读,小读者们可以近距离了解文物,并在其中感受自传统文化的魅力悠久的中国历史印记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青铜器、玉器、瓷器、竹雕、印章这些源自古人杰作,也可以知道笔墨纸砚的由来、汉字的演变过程、传世画作美妙,更可以了解那些自古就已经存在的儿时游戏

  你知道吗?在古代,很多看上去一本正经大人也都曾是贪玩的孩子,就如同现在的小朋友。只不过,以前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玩具电子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童年时光过得并不快乐。那些古时候的儿戏,同样别有一番乐趣呢。比如,放爆竹,玩花灯,放风筝,跳绳,斗蟋蟀,看耍猴儿,跑旱船等。

  看吧,这些游戏是不是令人既熟悉陌生呢?是的,它们如今大部分依然存在,这何尝不是一种共同的记忆传承呢?仔细想想,我们曾和古人玩过一样的游戏,且在未来孩子们也会玩这样的游戏,这样的感觉真是奇妙啊!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成语叫做“学富五车”,用来夸赞一个人学识渊博。那么,到底何为“学富五车”呢?这就要追溯到中国出现造纸术之前的历史了。原来啊,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人们读的书是用竹简做成的,不仅厚实笨重,还不易携带,若是出门远游,只能用车来拉,非常不方便。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成语典故

  通俗易懂的文字,绘声绘色解读精美写实的插图,那爷爷正是通过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和语言,将那些与国宝相关的文化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明白历史即是切切实实存在过的真实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字体很大,看起来一点也不费眼睛,且每册书籍后面都有“请你想一想”小版块,通过几个充满趣味的小问题让孩子开动脑筋,可以加深印象,巩固书中所提到的内容,做到真正的“读有所得”。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讲的是历史的故事,讲的是古代人的故事,讲的整个民族的故事,讲的也是你我共同的故事,推荐阅读!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三):帮助孩子认识文物、认识历史

  收到《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全10册)中两本——《瓷器》和《竹雕》,极具亲切力的书名让人忍不住一拿到手就翻看了起来。

  那爷爷(1908—1998)本名那志良,满族,字心如,北京人,是我国著名的古器物专家。1925年,17岁的那爷爷进故宫当职员,1933年随故宫古物南迁而去台北故宫,到1998年在台北去世,那爷爷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0多年,他用七十年的光阴典守故宫国宝,是故宫建院史上的重要见证人。在文物研究方面,那爷爷投入了毕生的心血热情,是国内外公认的顶级玉器专家。那爷爷不仅自己热爱文物,更把这份热爱通过书籍的形式传递给更多孩子,这也是《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的由来。

  书中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一字一句,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最生活化的场景和语言,拨开文物的斑斑锈迹,将它们最亲切、最本真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为孩子推开认识历史、认识文物世界的全新大门

  《瓷器》一书从最简单日常、人人都知道的餐具讲起,循循善诱的引出瓷器原来是经过“取土”“陶泥”“做坯”、“利坯”“乳料”“画坯”“蘸釉”“满窑”等十二道工序烧制而成的,书中每道工序都配之以精美童趣的插图,让孩子在理解文字的同时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了瓷器烧制的现场气息,进而让孩子了解到我们灿烂的宋元明清瓷器文明

  竹雕也称竹刻,是一种艺术,那爷爷在《竹雕》中告诉孩子在明清两代的时候,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已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迅速攀升,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精湛,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的每册书后都有“请你想一想”,通过几个充满生活趣味的小问题的引导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巩固书中所学内容,做到真正的“读有所获”。

  说到此,您是不是已迫不及待想要看一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套好书了呢。让我们大手牵小手,跟随那爷爷描绘出的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走进文物与历史的大天地中一起探寻那些珍贵而又特别的“国宝”吧——它们一定会让我们每一个读者,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情不自禁感觉到大开眼界的!

  �}<�=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四):历史的痕迹

  历史的痕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时代的中国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国宝,而对于现下经过岁月的河慢慢的不断冲刷,对于留存于世的那些国宝我们又有多少了解呢?每一个历史的拐角,都给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很多的宝物,可岁月无情能够留存于今的都是真正的国宝。

  对于存在于岁月里的那些国宝的故事你是否清楚?每一件国宝都在默默的诉说着它自己的经历。一支竹简、一块美玉、一片瓷器、一个印章、一方汉字......每一种留存下来的在如今都熠熠生辉。那爷爷——那志良我国著名的古器物专家,他对国宝方面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他用自己人生在守护着这些器物,这些宝贝。对于如何了解这些国宝,如何将国宝的知识传承给孩子们呢?那爷爷就把自己要说的故事要说的话汇集成了《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这套书。

  对于《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这套书真的挺丰富多彩的。那爷爷作为一个专业的古器物专家,他本身也是国宝般的存在,而他对于国宝的传承,孩子们的成长他都是十分的关注在意。所以他把自身专业独到的学识和对文物的热爱融化到了这套书中。在这个系列的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器物分类:玉器、青铜器、印章、竹雕、瓷器、笔墨纸砚等不一样国宝。通过这套书的讲解我在惊叹古代匠人高超技艺的同时,更对这些器物形成历史感兴趣,这书的专业性是非常好的,当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阅读学习,那爷爷的文字写的通俗易懂。

  在这套书里,那爷爷生活化的语言风格让人很容易接受理解国宝的历史,以及相关技艺的传承。在一般人的眼里,文物是旧物,是死物。但是国家需要历史文化的积淀,孩子们需要了解我们曾经荣耀,所以对于这些国宝对于这些器物,我们要深入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历史真实的样子。在这套书里,无论是故事还是配图这整体都显得非常的生动有趣。另外整本书生诙谐有趣,插入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以及一些历史场景的呈现都显得非常的传神。这是套非常棒的书,因为这些不仅有历史、有故事、更承载着千年甚至万年的记忆。

  文物,是历史记忆的呈现。而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对于千年流传下来的器物,那些国宝我们要尊重,我们要爱护。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一个民族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就是在帮助传承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对于过去我们无法参与,对于现在我们唯有紧紧把握,对于将来由孩子们改变创造。而我们所有人要关注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这些国宝器物就是承载国人记忆的最好实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五):了解我们的国宝,倾听中华文明

  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那是需要去做,或者是一份工作;但是有些时候,一项工作做得久了,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独到乐趣——即使那份工作很枯燥,但只要内心中萌生了一种喜爱,自己也会主动自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所以可以设想,那志良在1925年初次与故宫文物相伴的时候,他一定会不想到,自己会与这些文物相伴七十年的光景,见证了他所守护的那些国宝颠沛流离直至于在台北故宫最终安定下来的经历,见证了他这么多年研究文物、推广文物知识的整个工作。他在其中投入的心血到底有多少,或许不熟悉他工作的人很难体会得到——但如何看了这套《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从字里行间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他一定是把这些文物列入了他的最心爱之列,所以在讲给别人特别是孩子们关于这些文物的故事的时候,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考虑到所介绍的文物的特点,就像在讲一个个故事,把它们讲给孩子们听;当然更是在告诉孩子们:瞧,这是我们的国宝,这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一套十册,分别为《青铜器》《玉器》《瓷器》《竹雕》《画里的故事》《画里的鸟》《印章》《笔墨纸砚》《汉字》和《古时候的儿戏》。这次收到的是其中的两册,也即《画里的故事》和《汉字》。

  《画里的故事》讲的是名画作者在其中介绍的十四幅名画,其中听说过名字的只有《卞庄子刺虎图》,其余的画作却并不熟悉;这么多有名的无名的作者里,也就只有赵孟頫还算是听说过,其他的画家确实没有听说过。不过这也是好事。一回生、两回熟,没有听说过的画家和画作,看了《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之后,不就都算是“认识”了吗?

  《汉字》就更不用多说了。四大文明古国里,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能够一脉相承、不曾间断,就是因为中华文明依靠汉字这些载体得以传承下来,虽然历经变化,却基本上能够理清其中的头绪,不致于茫然失措。当然,除去已成定论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在它之前是否还有更古老的文字,目前确实还缺少考古资料——但一定会有的。毕竟,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它之前文字的发展必定还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这才更加合情合理。

  一套《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即使十册都放在一起,也并不很厚,每一册也的确比较薄;但其中的知识量却不少。这套书显然是那志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意在由此唤起小朋友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了解和向往——其实,这套书也非常适合家长们学习一下。这么多的国宝得在呈现在眼前,难道不是很难得的机会吗?!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六):先从故事里了解国宝,有机会的时候再亲自去看看

  有机会到全国各地旅游的时候,除了自然风景、博览会之类,还有什么是一定要看的呢?应该说,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博物馆里陈列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满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是那些已经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再现。

  央视有很多与国宝有关的节目都很不错,比如老牌的《探索·发现》《国宝档案》,比如新晋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不在于仅仅在于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的记载,而是在于那些国宝背后更多的故事。到博物馆去,远比逛商场要有趣、有料得多。

  除了到博物馆去看实物文物(也有一些是复制品),还可以看一些介绍国宝历史的书。比如今天这套《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就是这样非常不错的书。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里,“那爷爷”可不是指那一位爷爷,而是讲国宝故事的这位爷爷还真的姓“那”,全名叫那志良。从1925年开始入故宫参加文物的点查工作开始与文物打交道,到1998年辞世。对于文物研究,那志良可谓是投入了毕生的心血与热情,所以才能在介绍文物历史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实,做其他工作也是一样。只要喜欢,只要愿意全力以赴,就终究能够取得一番成就。

  那志良将自己对文物的感情,倾注在了包括《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这套书在内的一系列文件研究普及以及专著里。《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是他写给小朋友们的书,目的是把文物的一些知识,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向小朋友们逐一作个介绍,起一个“引进门”的作用。这里的“分门别类”,肯定不会那么详尽,但已经能够涵盖多数国宝——当然其中有一些并非文物,而是能够体现中华文明、文化的一些传统形式——的类型。

  具体都有哪些呢?由步印童书引进的这套国宝科普书,分为《青铜器》《玉器》《瓷器》《竹雕》《古时候的儿戏》《画里的鸟》《印章》《笔墨纸砚》《汉字》《古时候的儿戏》十册。每一册虽然只有几十页,却做到了图文并茂,“含金量”可是不小!其中很多东西,不仅足以吸引孩子们的全部注意力,就是家长,恐怕也会在与孩子共同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深感自己这方面知识量的缺乏与不足。所以,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补课”机会。

  当然,《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这套书确实不足以代替小朋友们有机会亲自去博物馆去多转一转、看一看,而是要通过其中的文字和600余幅精美手绘,在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文物本貌时,帮助小朋友们在故事中更多地认识国宝、欣赏文物,要是能够顺便走进古人生活、“听”和“看”古人的日常生活百态,那就更是别有一番乐趣了。

  还有,在欣赏国宝、听国宝故事的时候,也要由此开始培养保护国宝、爱惜国宝的意识。国宝是如此珍贵,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千万要放在心上……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七):国宝与历史

  我家有两娃正在上学,所以家里的电视基本不开,偶尔打开电视也会因为想要看的节目不同而争执不休,但是有几个节目我们全家人都喜欢看,比如《探索与发现》、《鉴宝》、《我有传家宝》等,我们对这类节目非常喜欢,因为看这些不仅能开拓眼界还能学到很多学不到的文物知识和历史知识。 刚收到《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的时候,我以为我家孩子会不喜欢看,结果没想到收到书的当天傍晚他就揍着书看的津津有味,吃饭的时候喊了几次他都没听到,看来他真的看的非常专注。说到那爷爷,我想应该让大家都了解一下他,那爷爷本名那志良,1925年的时候,他还是一位少年,少年时代的那爷爷就进入了故宫,参加文物的点查工作,从些他与故宫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那爷爷把一辈子的心血和精力都用在了故宫国宝上,他是故宫建院史上的重要见证人。《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这套书,那爷爷用简单易懂的图画和文字,让孩子们轻松的了解了每一种文物的历史和故事,我觉得不光是孩子们能看这套,我们家长也应该好好看看这套书,多了解和学习一下祖国的历史文物知识。 饭桌上我家小伙儿吃饭的时候说:原来蔡伦并不是第一个发明纸的人,在他之前就有人用蚕丝的丝头渣渣儿制作成纸,那才是最早的纸。蔡伦可是说是把纸改进的第一人,因为毕竟用蚕丝造纸,造价太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我听着他这样说也才知道纸是发明是这样来的,因为从上学时期我们历史书上就说蔡伦是纸的发明人,直到今天才知道纸的发明的真实来缘。他又接着说起笔的历史,现在孩子们大多用铅笔、自动铅笔、签字字、钢笔、蜡笔、水彩笔等各位各样的笔,但是对毛笔孩子们接触的真的是太少了,对于毛笔的历史更是知道的少知又少。小伙儿说毛笔最早被发现大约是在殷商时代,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笔留下来,所以这个还无从考证。小伙儿问我们什么叫“七紫三羊毫”?什么是羊毫?什么是狼豪?还有什么紫毫?我们惊讶的说毛笔还有这么些道道儿啊!只听他接着说羊毫是用羊毛做的,比较软,写大字好用。紫毫是用野兔毛做的,狼毫是用黄鼠狼的毛做的,比较适合写小字。 吃过晚饭他自己找来一个碗一块蜡烛,我问他这是要做什么,他说他也想制作一下墨,我说蜡烛能做墨吗?他说蜡烛冒的烟是黑的,他想试试。那爷爷的书太有吸引力了,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能吸引孩子们动手做实验。他边做实验边问我:妈妈,咱们这边的石头能不能做砚台。我说应该不可以吧。他说等周末的时候他要出去找看看。哈哈!这孩子迷上了那爷爷的书了。 对于《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汉字》、《画里的鸟》、《画里的故事》等几本,小伙儿看的没有《笔墨纸砚》那么投入,但是他对其他几类也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了解。这套书看起来挺薄的,但是里面介绍的内容却非常详细,那爷爷对于每一类都讲解的非常用心,可见那爷爷对故宫对文物的热爱,那爷爷之所以写这套书,想必他对孩子们还有所期待吧,希望更多的孩子们能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能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向那爷爷学习,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中国未来可期!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八):看文物、游博物馆,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地上和地下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它们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象物证。但长期以来,文物的研究和鉴赏一直是阳春白雪,局限在狭小的学术圈子内,即使有一些普及性的介绍,也往往是零零散散,不成大观,缺乏雅俗共赏的读物。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是现代中国对古代中国曾经的无数历史细节的从头打量。它用贴合孩子的认知经验的方式来讲述,从日常的生活、身边随处可以见的事物入手,由浅入深,一步步带读者了解文物知识,从自家的餐桌联系到古人的饮食,从一块红烧肉联系到精美的玉器。中国最好的、最有特色的国宝无一遗漏。

  或许同样的历史资料、同样的文物器具的图片与记载,在另外一本书中会感到寂寞,只能藏在图书馆的一角等待寻找资料的人。但在《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里,这些国宝随着时光一天天地流逝,渐渐显露出别样的华彩,将枯燥的符号化为真实的视觉盛宴。这种神奇的力量来自博物馆里那些将岁月凝聚为艺术的记忆,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作者那爷爷,就是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人称故宫头号“活字典”的那志良,他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诞生起,经历了与文物共生死的全部历程。抗战期间,他护送上万箱文物走过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丢失或损坏的,堪称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由他来给孩子们讲国宝,无疑是既生动又权威。书里的那一页一页,仿佛渗透着王朝或盛大或苍凉的过往。

  中国历史就像一面饱经风霜、孤独伫立的高墙,脱落的墙皮泄露出一点一滴的秘密:战争的洗礼,使这段古墙满目疮痍;岁月的洗礼,使这段古墙残垣断壁。然而,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智慧永远不会被埋没,人的奇迹在于能够发明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同时刷新、展示、反省自身创造的智慧。文物即是审美地把握世界与人之关系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承载人类的记忆——对往昔的回忆,对当下感受的刻录,对未来的遐想。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首先以它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广博、深邃的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全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国宝中精选了青铜器、玉器、瓷器、竹雕、印章、笔墨纸砚、汉字、古时候的儿戏、画里的故事、画里的鸟等作品,包括了历史文物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几乎囊括了海内外所发现和珍藏的最主要的中华文物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小读者们一套在手,可以神游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古往今来,以及中国的奇珍异宝,徜徉在那广阔多彩、富有波澜和立体感的文化氛围中,充分领略数千年中华文物精品的无限光彩,真切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创造和力量,受到心灵的震撼和鼓舞。

  文物研究与文物鉴赏的结合,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给人的又一个深刻印象。全书收录的每一件文物,除了配有精美的彩色图片外,还撰有与其相关的小故事,向小读者们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介绍,称得上是一套雅俗共赏的知识读物。

  《左传·桓公二年》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文物”辞义与现今不同。宋词名作有张舜民《江城子》,其中写道:“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栏。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这里说到的“文物”,或许已经接近现代汉语中“文物”的语义了。

  而文物是历史的遗存,可据以探知古代文化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也已经与今天我们的意识十分相近。在玻璃展柜后,在聚光灯下,在汉画像的线条里,在六朝人的笑容上,在唐塑的色彩和宋瓷釉面上冰片般的裂纹中,可以捕捉到历史那面高墙上斑驳的光,欲望穿越那些文字,探寻在其背后沉睡了很久的秘密花园。这便是《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的魅力之所在。它犹如一场春雨,让心底叩问历史的笋芽噼噼啪啪地破土而出。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九):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好处,因为生活的县城人员密集,区域集中的原因,父辈一批亲兄弟姐妹大多联系密切,来往频繁。所以即便出生时赶上计划生育抓得最严的时期,我也没经历上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反倒是被身边一群堂、表弟弟妹妹们缠的心慌。

  家里最小的表妹,是我姑家的孩子,跟我相差二十二岁,说实在的,这种几乎于两代人的代沟,让我也没办法像带过去几个弟妹们似得撒丫子疯玩,反而得事事端出成年人的做派唬住她。小孩子爱什么?一言不合大喊大叫;愣神功夫就能跑出你的视野范围;还有就是天南海北的问问题。

  我又不似豆瓣知乎这批高玩一样的起步985,年薪上千万,可怜的low本毕业,面对那大片袭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实在做不到如蓝猫淘气般机智。所以也不怪,现在的家长都偏爱给孩子买书看,自己教不了,可不得请外援才好。

  本丛书的编辑那志良,在国宝文物一行的确算得上是满满堂堂的大师级,1933年2月5日,南京政府着手南迁文物工作,那志良就已是其中的押运员。陪伴台北博物馆建成和国家宝藏几近辗转沉浮,那先生的这些故事,何止是说给孩子们听的,即使图画故事主体带着对孩童的教育,故而显得浅显了一些,但也足够家长陪着孩子一同受益了。

  这次拿来了丛书的其中五册,包含有笔墨纸砚的历史和工艺、汉字的构成演变、旧时代的玩具、墨宝中的历史故事、以及画中的鸟。

  孩子们喜欢什么,无非是些好玩的小玩意,好听的小故事,和能吸引人好奇心的东西。家长们常常焦头烂额的便是,不知道如何束缚住孩子好动的天性,就感觉自己对上这批打不得骂不得说也不听的祖宗分外使不上力气。其实孩子嘛,自由散漫是健康的标志,而管教也绝非束缚,引导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想想自己当初孩子气里最喜欢什么,如今还保留了哪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爱好,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耐心渐渐增长自然就会有个好方法。就拿“汉字”这本为例。

  汉字难学,世界上都有公论,而仓颉造字的传说先摆给孩子们听,当然是吸引的第一步手段,而那爷爷的第二步则就是带着孩子画画,古体字像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变成如今的样子,画面和思考同步进行。第三步开始了正经的引申,草行楷隶各自的美在哪,孩子们或许不易获得代入感,可那些伴随名人字画流传的故事一定颇受欢迎。再接着便是思考和发散了,书末尾那爷爷留下的问题,前几道孩子还能解答,越到后面恐怕家长们都得好一番思量。让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做题目,说难并不难,说简单,这也倒是家庭教育培养中最难得的一幕。

  每每翻开丛书正文第一页,那志良开门见山说一说本册的主题在哪,总会提起个小故事起到勾连作用,而一句那爷爷带你去看看,便也不免让人想到那个老人伏案写作的辛勤,这位故宫元老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才写完回忆录《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他对家人说:“70年是个整数,我就揩油一年吧!”

  也可以料见这一套面对孩子的科普丛书,隐含着老人多少的期待,经历战火而走来的文物国宝们完好如初地待在那些展台上,经过它的人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如果说孩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那么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则才是国家的希望吧。

  单士元曾说:“看今朝能侃谈初建北京故宫博物院者,我与那公心里知道,海峡两岸故宫各剩一人了。”

  而如今,一人也无了。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十):轻轻松松赏历史

  步印图书馆的童书近几年真是读了不少,真得是专注做童书致力于开发婴幼儿多元化智力教育的优秀“家工厂”。让你足不出户轻轻松松陪伴孩子快乐阅读,而且那些曾困惑我们的一知半解的国宝奥秘,都能从书中专业视角去探寻答案。

  孩子们眼中的那爷爷,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故宫元老。七十年无怨无悔的坚守,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位德高望重的故宫建院史上的见证人,一生清廉的秉性,的确让人钦佩。谈到那志良老先生一生卓著的贡献,什么学术研究,顶级玉器鉴定专家的头衔,似乎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就像当时特别火的《国宝档案》栏目,我们也只是隔着屏幕静静地欣赏一下罢了。

  那爷爷在晚年的时候,能够“蹲”下来潜心为孩子们写作,从小朋友观察事物独特的视角出发,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穿插历史典故,清晰的文物实拍,富有童趣的插画,这样一位一辈子守着国宝的“老古董”,却能瞬间转化成和孩子们亲密无间的“老顽童”,怎能不深受大朋友小朋友喜爱呢?有幸得到《画里的鸟》和《古时候的儿戏》两本读物,书中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真是又重温了一遍简单而快乐的童年。

  谈到花鸟,我想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的。即使咱们没有专业学过绘画,倘若你看到书中栩栩如生的名画摄影实拍,也会眼前一亮为之动容。更难得的是书中出现的生僻字,都加了拼音注释,这让孩子们阅读起来无障碍并兴趣盎然,实话讲比去博物馆亲密接触那些被容器罩起来的冰冷冷的文物,听那些专业人员生搬硬套的讲解轻松愉快多了。

  翻看元明清那些大家之作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想起了父亲。哥哥专业学过绘画,父亲纯属业余爱好,但父亲生前随心随性画的花鸟和题的字,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哥哥的专业画功。那爷爷笔下还原的历史名家绘画中的花鸟,富有灵性的翅膀和或飞翔或栖息间的细腻神韵,还有鸟类那眉目传情的温馨画面配上娓娓道来的暖人文字,真的是古人的历史,我们的今生。还有篇末那引人思考的小问题,更能轻易激发孩子们探究历史的热情和寻求答案的好奇心。

  说到儿戏,我想童年生活在农村的我们,比花鸟感觉更亲近一些。想想小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在我八岁前的记忆里根本没有电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听父亲给我们讲那古老的故事和民间传说,感觉是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儿。儿戏中的那些场景,大都是我们童年生活里亲历过的:放爆竹、荡秋千、放风筝、跳大绳、踢毽子、推磨、打雪仗、看电影、马戏团、卖货郎等等,又勾起了一串串和老家的同龄兄弟姐妹们发生的好笑的故事,想想真是忍俊不禁。

  我爷爷那辈,也算是大户人家。还记得妈妈曾收藏了不少奶奶留给她的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还有大大小小的铜钱和银元,那上面青绿色的锈迹斑斑述说着光阴的故事。在我们的童年印迹里,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想象不到的那种纯朴的快乐。

  我常常对诺儿说,虽然现在咱们生活在大城市里,但不要刻意和同龄人攀比,每个人的幸福点都不同。快快乐乐的做自己,提升自己的幸福力,真的不是很难的事儿:比如阅读、旅行、赏花、观泉、奔跑、听音乐、逛影院……要说酷暑最不遭罪的方法,莫过于捧起那爷爷的这本“国宝档案”,来一场轻轻松松的穿越历史的阅读旅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我们要做像那爷爷一样博古通今的“收藏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