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汉荣耀》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2 2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汉荣耀》的读后感10篇

  《大汉荣耀》是一本由上医治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汉荣耀》读后感(一):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排行第一的作品

  大家好,我是本书的作者上医治国。这本书原名叫《巍巍大汉:英雄时代》,出版改名《大汉荣耀》,其实我觉得原名更好,更切题。这本书写了我六七年时间实在是已经殚精竭力了,希望大家能喜欢并多多支持,也让我有动力完成后面东汉的两本。如果大家对本书以及对之后东汉的内容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请告知,万分感谢

  《大汉荣耀》读后感(二):西汉那些事儿2

  作为《大汉荣耀》系列书的第二部,《大汉荣耀 王朝鼎盛与命运转折》延续前一部的写作风格讲述了西汉后半段历史故事。从西汉鼎盛时期汉武帝刘彻到王莽新政,西汉灭亡,至此我们看到一个庞大帝国建立之初到黯然结束历程

  在中国历史长河经历的众多朝代里,西汉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国家强盛的朝代,出现了几个颇有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雄才大略皇帝,比如刘邦、刘彻等;也出现过一段经济繁荣和平稳定的时期,比如文景之治。有明君圣主,自然会有忠君爱国的文臣和骁勇善战武将,而西汉,最不缺的就是武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尤其是皇权至上的君主对于权力渴求控制欲,一个朝代的建立必然是以推翻前一个朝代作为基础的,这种好胜好武的基因从刘邦一直延续到刘彻身上,逐渐强大起来的帝国并不满足于对强悍匈奴采取和亲、妥协的政策,希望战胜甚至超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待强者欺凌,只有比他更强!一方面是为了边境地区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也为了我泱泱大汉不用向匈奴俯首称臣,汉武帝刘彻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展雄风

  首先,派出张骞作为使者出使西域,虽然两次的出使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丝绸之路由此打开,中国和欧亚各国的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其次,汉武帝发起的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掘了众多杰出军事将领,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的卫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西汉不愧为英雄辈出的时代。平定匈奴之后,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又接连征战南越、西南。

  卫子夫与卫青两姐弟,一个在后宫,一个在战场,一个母仪天下,一个手握重兵,两人互为倚重,卫氏一族一度权倾朝野,无上荣耀。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们都能认清自己身份地位知道自己出身低微,能获得皇帝的宠信并不是必然,卫子夫有德行、性柔顺,卫青爱兵如子、为人谦和,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受宠多年。然而,朝堂永远漩涡中心,波云诡谲是非难辨,想要全身而退太难了。卫青病逝之后,灾祸终于降临到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身上。晚年的汉武帝变得多疑猜忌迷恋长生不老之术,被善于阿谀奉承挑拨离间的人所利用,借巫蛊之祸,逼死了卫皇后,害死了太子。

  多年的征战使大汉的疆域得到拓展,但是也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动摇了国家的根基,也由此埋下了动乱的隐患。不得不说,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王朝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除了武力强盛外,西汉还出现了一位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史记》对后世营销深远,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丰富人生经历也让他的作品更加冷静客观

  历史朝代的兴替,个人命运的沉浮,从来都能给后人带来很多思考。希望今天的我们能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大汉荣耀》读后感(三):由盛及衰,命运的转折

  《大汉荣耀》第一部解决了内忧,接下来第二部就是外患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见,匈奴作为大汉民族的首要外患,如何处理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成为汉朝历代皇帝首先考虑问题,汉代初期刚刚统一老百姓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已经是苦不堪言了,当时的执政者考虑百姓,与匈奴和亲是上策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击杀匈奴,重点写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横扫西域,击杀匈奴的壮举特别是霍去病,使用闪电战的战法,比二战德国人横扫欧洲各国早了2000多年,然而最后英年早逝,令人叹息。而卫青把匈奴打跑了以后,面对无匈奴可打的局面,一个人郁郁寡欢而死。还有写了名气最大的李广将军,在漠北之战时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古往今来,没有几个皇帝是属于知错就改的类型。对于一般的统治者面子永远比人命更重要。伴君如伴虎,不在于你不能跟他唱反调,而且哪怕你是在迎合他,也要先揣摩他的想法不然事情恐怕会超出你的想象

  对于一个人物的定性,人民评判往往才是准确的。有得必有失。当你一心去争取一些东西,不管是功名利禄还是其他的什么,你都必定会失去一些东西。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可以说雄才伟略,也可以说穷兵黩武,功过得失一切都在人心里。 贪官污吏是历代王朝以来一直都有的。李广利带了六七万人去打大宛国,刘彻是举全国之力给这支军队提供后勤保障正常情况下粮饷应该是充足的,至少不至于饿死人结果统帅到校尉,往下层层剥削,到了最底层士兵那里,只有忍饥挨饿,或者逃亡。几万名士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好不容易捡条命军营,结果发现连顿饭都吃不上,他们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却饿死在自己人手里。 权贵一般都是皇亲国戚,先是吕氏家族,后来是霍氏家族,尽管吕雉、霍光在位的时候,利用权力给自己家族的人都封官晋侯,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然而一旦核心人物去世,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冰山易倒,再嚣张跋扈也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他们迎接的是来自新任皇帝的巨大打击,灭三族,这是当时最重的惩罚了。可见,就算你能在台上风光无限,下台后能不能全身而退,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后代能不能受得住?这也给了一些启示,对于后代我们应该留下榜样力量,比如家风家训之类的,可以流传好久,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幸福应该自己创造相比之下,导致西汉灭亡的王氏家族,其代表王莽更厉害,当了摄政王还不够,他自己想当皇帝,隐忍了多年,不惜牺牲了自己两个儿子,直接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成立了新朝。 外戚与宦官是导致西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君子坦荡荡,小人戚戚。小人的力量不得小觑。作为阉党干政的先行者之一石显,虽说他有善于理政、揣摩上级心思两个优秀技能,但是他性格扭曲,一心想要荣华富贵,可见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心善恶,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西汉已亡,王莽成立的新朝拉开了序幕期待作者后续的东汉篇!

  《大汉荣耀》读后感(四):春秋一镜中

  四百年巍巍大汉的兴亡,都在这笔底波澜里,长河落日情怀还在,王朝鼎盛与命运转折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   纵然历史里的人和事,已经慢慢的消逝了,那些故事和传说却依旧在流传着。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让我们揭开汉王朝的神秘帷幕。   巍巍大汉四百年,汉王朝有自己成败危亡背后的历史风华。   “剑定天下,年开四百”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称王称霸乐章。   他先是想出计策准备出使月氏联对匈奴,派出出使月氏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骞,张骞自告奋勇出使月氏。   事实证明,派张骞出使月氏的这个决定完全正确的,出使月氏要经过匈奴,这时候的张骞还是一个毛头小子,他出使月氏目的是对付匈奴,可是到月氏不免得要经过匈奴。   初来乍到,张骞来历意图对方摸了个一清二楚,抓起来以后毫无意外的被严格看管了。   要是一般人到这里估计也就没戏了,但是张骞不一样,他最神奇的是在匈奴人的看管下学会了匈奴语,娶了妻,并且还有了一个儿子以后,十几年都过去了,人家还是没忘记自己的使命,钻个空子还能逃出匈奴。   这是我们对张骞所不了解一面,往往一提起张骞,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西域,但是为什么他就能一次再一次出使西域?   事实上,他两次出使西域,真正的铺垫应该是出使月氏的这十几年。   他有自己的本事,可以把被看管的牢狱生活,变成十几年的安逸生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十几年的时间没能让他忘记自己的使命,有妻有子也没能让他迷失在异域,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传奇。   想想那些鼎鼎大名的诗人,像是李白、杜甫,也不免得要吟诵几首诗句来思乡想家,难道张骞就铁石心肠,那无非是因为为我中华儿女壮志未酬热血难凉。   后来出使西域的正是张骞,他当年出使西域走过的路,也就是我们现在一带一路中的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想来先生也可以心安了。   可以说,《大汉荣耀·王朝鼎盛与命运转折》是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读物就在这里。除了张骞,还有李广,还有更多我们所不曾了解过的真实大汉,在书里这些不为人知的小细节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出使月氏的张骞几年来了无音讯,汉武帝可不是那种‘未果则终’的人,和亲送礼他依样画葫芦的照办了,可这心里却不怎么舒坦。   “马邑之谋”让作为半个下等人的卫青逃脱了陈阿娇、卫子夫女子之间的争斗,开始了自己的疆场。卫青用“直捣茏城”歼敌七百在汉武帝面前脱颖而出,让汉武帝有了你来我往征伐的底气。   “飞将军”李广的传奇,终于还是阅历败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称帝汉武,这个“武”自然不是空穴来风,那是汉武帝用自己的实力给大汉朝赋上的雄风劲彩。   金屋藏娇的故事听着好像那么浪漫那么美,其实哪里有什么绝代佳人,连那时候的爱恨,都被蒙上一层朦胧色彩。   人臣有花开,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卫青战功赫赫,汉武帝既忧也惧,于是慢慢有了新的勇士霍去病。   那个以武为王的年代,霍去病如同当年的卫青一样珍惜这样的机会。   李夫人的智慧,亦或是汉武帝的长情,到底还是没能够阻止了生死,李广利一样是死在别人的阴谋下。   那些飞将军李广曾经的赫赫威名的故事,到底是后来人的颂扬还是真实?过去的岁月不会帮我们分辨这些,传闻与否也是再不可知的了,但是在这本书里,遥远的大汉似乎都被拉近了距离,我们被拉进了历史的洪流了,去看到我们所不曾看到的故事。   那是故事,也是另一种真相。  

  《大汉荣耀》读后感(五):汉帝国的兴亡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一读

  《大汉荣耀-王朝鼎盛与命运转折》,是紧接《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历史的姊妹篇,虽说最初是一部网络作品,但是全网突破1亿次的阅读,连续霸榜10个月,可见此书的的吸引力之强。对于喜欢中国历史的读者,此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用心之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个朝代是一个传奇,它就是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奠定了汉人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尊严。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为国效力,成为当时人们愿为之赴汤蹈火生命价值取向。汉朝也是一个开疆扩土,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朝代。汉武帝在位时期,中国的领土扩大了整整一倍。之所以两千多年来我们被称作汉人,便是因为汉武大帝刘彻,而非汉王朝建立者刘邦。而此书就是从汉武帝刘彻的历史开始。这也是本书最吸引我的篇章之一。

  刘彻这位汉景帝的儿子16岁继位,在位54年,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让西汉进入鼎盛时代。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采用著名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从此,儒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军事上,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之一的 “汉武盛世”(另外两个为开元盛世、永乐盛世)。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皆是前无古人的。两位大帝守护着初生的华夏文明,抵御游牧夷狄的侵袭,并得以辉煌壮大。所谓的古代华夏帝国,自赢政起到刘彻止,基本模子都已打好了。后世任他再有如何了不起帝王,也不过是在这两位画的圈子里打转。汉帝国的国力强大、持久强盛可以说得上是独一无二。一个帝国持续四个世纪奇怪,但是自始至终保持对周边异族强势霸权,确实是独一无二。中国历朝乃至世界五大帝国的版图,都是早中期最大,到后期迅速萎缩,乃至于闹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类的闹剧。只有汉朝,打破了这一规律。只有汉朝,到灭亡之时也没有失去尊严。即使是三国时期,不管是魏蜀吴都征服了大大小小的异族。在这点上,汉朝的历任皇帝,比其他朝代皇帝进取的多。想下汉朝的明君: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有哪个朝代,能出如此多的明君。再看看文景之治,武昭宣中兴,光武中兴,一手不放弩剑,一手是间歇的休养生息。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历代都以汉朝为准,但无人能再取得汉朝的辉煌。

  当然说到汉武帝,不得不提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卫青和霍去病。卫青,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首次出征就打得非常漂亮,奇袭龙城,大获全胜。从此汉军走出了汉匈战争中始终处于下风的困境。在之后的战争中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大破匈奴单于,战功彪炳,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被封为长平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大司马霍光的兄长。善于骑射,勇武过人,十七岁就担任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因此,升任骠骑将军,并被封为冠军侯。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以长途奔袭大迂回作战,大败匈奴,缴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为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二十四岁因病去世,追谥为景桓侯。个性上来看,卫青稳重沉着,霍去病则高调张扬,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打起仗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从历史功绩来看,卫青作用更大,卫青奠定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基础,而霍去病起到了补充和扫尾的作用。我们卫青和霍去病将军仰慕和崇敬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敬仰与怀念,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他们是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着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喷张。正因为如此,卫青和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的共同偶像。此书关于卫青、霍去病的章节尤为精彩。

  另外此外书中提到的其他汉朝的内容,比如淮南王造反,司马迁与史记,霍光秉政,石显专权,王莽与新朝等内容均是章章精彩,让人欲罢不能,通俗易懂的文字与作者个人的分析让普通读者对以往过往尘封的历史一目了然。让人不由感叹中国历史的精彩,中华文明的伟大。如果你热爱历史,如果你倾慕汉朝,此书将会是你的上佳之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汉荣耀》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