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历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谓生从何来?死至何所?生死是如何形成的?生死又有哪些类别?如何看待生死?又如何才能超脱生死?对这一连串极为深奥玄妙的人生哲理性问题,为了拷问答案,催生出了世间诸多的宗教与哲学,同时也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
关于死亡,佛教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是每个生命之必需。很多人在自己的死亡到来之前是拒绝死亡的,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佛教精于反省生命,对生死哲学的研究,达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
佛教认为,生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这样就形成了生命的轮回链(而牵引此世彼世生命的,是遵循因果法规的如影随形的无尽“业力”)。
生死相连,生死之间由业力所牵;死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生命的一个驿站。佛教主张,现实生命是因果规律的必然,只要世人明了缘起性空的宇宙法则,不昧因果,就一定能把握生命的主动,并通过对生的合理安排,而解决一切生死问题。了死须了生,实践在人生,觉悟在人间。佛教既不厌生,又不惧死;而是直面生死,超越生死。
在辩证的思维过程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死亡并不可怕,就像冬天的雪,夏天的雨一般的自然。在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观察中,有的时候,逝去并不一定可悲,当然也不值得可喜。
佛教认为,所谓生命,只是在某一特定时空的显现而已。我们执着每一段显现为「生」,因此在「每一生」中为追求名利而造业、攀亲结仇、频生烦乱,然后又带着这些恩怨情仇赋归黄土,
显现的状态有六种,分别是: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因果业力轮回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也是佛教理论及修持之人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但也只是佛教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在此之上更为博大精深的是“解脱生死”的修炼课程。
既已知道了形成生死的原因,也已知道了各种生死的差别,如何才能超脱生死,而在生死上得自在解脱呢?下面几点行持,是达到这一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