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金秋十月,人们将稻谷收进仓之后,骑着三轮摩托车来小镇街道贩卖花生,桔子,板栗,猕猴桃之类的商贩就犹如雨后春笋般来了一拨又一拨。
他们每天一早就来了,小镇的人们才刚刚起床开门。满满一三轮车货物,穿乡串户叫卖,到了傍晚时分,货箱里已所剩无几,带着满身的疲惫和一天的收入朝家的方向驶去。
不知为什么,明明对面水果店也有这些水果之类的东西购买,大家总还是喜欢聚在三轮车旁边选购这些十元钱五斤的金黄色桔子,五块钱一斤的猕猴桃,总感觉三轮车上的水果物廉价美。
一群人一人拿起一个试试味道,小贩也很大气地要别人试吃,多半别人试了下味道不错,都会选购一大袋。小贩经常将秤杆称得翘起很高,碰上爱沾小便宜的人还会朝袋子里丢进去一个,付了钱,心满意足地离开。
一般人不会拿回家复秤,哪怕他真的缺斤少两也不会有人找他理论,认为小本生意而已,他大老远跑来,总还是要攒一点钱。正是因为乡下人纯朴,才让这些小商贩有了市场。
看着他们生意这么好,我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刚刚初中毕业后,闲在家中没有事做,和一个同村的女同学一起做小贩的一段经历。
我们俩当初并不是想去做小商贩。当时和我们一同毕业的同学有几个都进了市区一家3517胶鞋厂做事,我们俩也想进入那里做事。却不凑巧,当时工厂不招人。
同伴带着我俩在她们做事的车间浏览了一番。都是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临时工在做事,也有一些年纪大的老职工,听同伴讲过一阵工厂会招人。她要我们到她们住的地方住几天,等待工厂招工。
白天她们都上班去了,留下我俩在厂区内溜达。这是一家老厂,厂区很大,有许多住户在里面。厂区内有许多小商贩在兜售包子,馒头之类的早餐,也有挑着担子贩卖小菜的阿姨。看他们生意还不错。
那个和我一同溜达的同伴提议我们俩闲着没事,不如去市场批发些瓜子花生来贩卖,这个不需要多少本钱,一袋一袋提前称好,一两块钱一包。
我之前从未做过生意,连秤都不认得。同伴说她认得。她家里以前开过几年小卖部,放学了就是她帮忙看店。她说她负责称重,我负责收钱。我俩说干就干。
我们村里有一个邻居大哥在水果市场旁边一个洞子里贩卖香蕉。同伴带着我先去香蕉洞问问邻居大哥,到哪儿进货便宜些。
我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乡巴佬跟着同伴七弯八拐终于找到了邻居大哥。同伴还想拿一件香蕉去贩卖,邻居大哥劝说我们刚开始做生意,不能贩卖香蕉,这个容易失秤,一般人也不会购买香蕉。他要我俩去旁边的水果干货市场先批发一些桔子,板栗,瓜子花生这样不失秤的先练手,等摸到做生意的窍门了再贩卖别的利润高的商品。
我们两人只有两百元本钱,批发了些桔子,板栗和瓜子花生,又买了一杆盘秤,就开始了我俩的生财之路。
第一天做生意,上班的同学照顾我们的生意,将她们的同事都介绍来,一二十袋瓜子花生很快卖完了,桔子和板栗我们提到贩卖小菜的大妈旁边,有些买了小菜的顾客也会来光顾我们的流动摊点,桔子销售也快,只有板栗价格贵,销不动。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愿意掏钱买的顾客,是位六十多岁的大爷,他在我们称好重量之后,并不急于付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弹簧电子秤,复称我们称好的板栗。
那时我们俩还不知道那些小商贩会缺斤少两,这位顾客大概平时被小商贩坑过,他复称后,二话不说掏钱给我们了。我们也不认识他那个弹簧秤,心里想肯定没有少称给他,他才这么爽快付钱了。
到了中午饭时间,我俩为了省钱,一人买一个一块钱的面包打发了。
那个时候没有城管赶我们,我们俩厚着脸皮做了三天生意,起早摸黑,很是辛苦。两人盘算了一下,三天生意没有赚钱,也没有蚀本,仅余下几斤板粟卖不出去,和在鞋厂上班的几个同学打了牙祭,抵那几天在她们那儿白吃白睡的伙食费和床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