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寂寞
我认为,只有寂寞才是阅读最忠实的朋友。读书让我学会了欣赏寂寞,享受寂寞;寂寞又让我有机会去阅读更多自己喜欢的书,聆听更多的智者之言。
北宋词人黄山谷将读书浓缩成为“用古今浇灌”这5个字。他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是的,只有读书,才能够使我们从根本上杜绝低浅与庸俗。我们只有摆脱了低浅与庸俗,才能够接近智慧与美好,让人生更加自信,生命变得强大。
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阅读?我想首先应该是经典。经典是经过时光的洗礼和岁月的淘汰,在当下仍然具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
经典的魅力在哪里?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性”,即探索性、耐读性和超越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索性。好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不停的追寻和无尽的探索,即便是对过往事件的回顾,也充斥着浓烈的思辨色彩。
应该看到,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越是要找到生命的起源,这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我们如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也一定看不准前面的路,我们回望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向往明天。诚如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善与恶,却充满了对人性和人性与社会制度关系的追寻和探索。亦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他看起来只写了荣宁二府遗老遗少们已经发生过的情感纠葛,反映的却是更为复杂的人际社会关系,仍然具有强烈的探索色彩。
经典的魅力之二则在于它的耐读性,经典作品无论读过多少次总是有一种初读的感觉,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读莫言的小说总让我们充满了快意感;读卡夫卡的作品总让我们充满了新奇感;读沈从文的小说则唤起了我们强烈的乡愁;读莫泊桑的小说更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总能够拨动你的某根心弦,与你随时产生同频共振。
经典的魅力之三在于它的超越性,经典作品总是歌颂与批评双管齐下,美好的理想需要歌颂,罪恶的现实需要批评,美好与罪恶的交织往往预示着某种思想的跨越,潜伏着某种精神的超越。我读巴金的《随想录》,不止一次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感动之余更多的则是思索,思索良心为何被泯灭?真理为何容易被污垢遮掩?继而产生了对自身精神领域思考和心灵世界的自我诘问。
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正在向我们步步逼近。这不仅是阅读之大忌,也有悖于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
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请为自己抽出点时间让给寂寞,让给读书,让给我们的心灵,让给我们的人生。
赖永勤,国家一级文学编辑,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化委、重庆广播电视总台(集团)节目评审专家。
云菲,《四季美文》特约主播。一位朗诵爱好者,喜欢旅游交友,梦想成为优秀的朗读者,用声音传递更多的美文佳作!
往期精彩聆听 | 浅秋,道一声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