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蓝色,焰火是红色,我们看过很多色彩,行过很多路,都离不开对双眼的依赖,从未想过突如其来的黑暗,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今天推荐我收藏了很久的电影——《听见天堂》。这部片子根据意大利闻名的盲眼电影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他少年时意外失明后的生活经历。
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有的只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温暖中带着无尽的力量和勇气。看完真的觉得打五颗星都不够。
《听见天堂》豆瓣8.9
1970年的托斯卡纳色彩斑斓,轻风拂过漫山遍野,阳光洒向金灿灿的土地。
米可喜欢每天放学后,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一个孩子蒙上眼睛,听着声音去找其他的人。
除了喜欢做游戏,米可还非常喜爱看电影,他总是央求爸爸领他去影院。
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他不似平常那样调皮,从始至终专注地看着幕布,看电影里声动的色彩,听电影里绘声绘色的故事。
米可本来梦想成为一流的电影大师,可是上帝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一个平常的下午,米可在家里看着父亲的猎枪,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顽皮地摘下枪把玩。只是一次偶然的贪玩,却不想枪意外地走了火。
随着一声巨响,米可双眼流着血昏到在地上。
幸运的是,米可活了下来。
不幸的是,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时,被疤痕围绕下的双眼,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快乐,只剩下处在黑暗中的迷茫。
从此,米可的视力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黑影,托斯卡纳阳光下的色彩斑斓和他再也无缘。
从快乐缤纷的天堂,纵身被推入只留幻影的地狱。他失去色彩和欢笑的同时,也被人们划分到‘特殊儿童’。
按照当时政府的规定,他不能再回到熟悉的学校,而是必须被送到偏远的盲人特殊学校,学习一技之长。
在人们心里,失去双眼就等于失去梦想。
这些盲人儿童人生的命运都被安排好了,他们以后只能做个纺织工或者电话接线员。
这所学校的校长告诉米可父母:“从今以后,他想做什么已经不重要,重点是他能做什么。”
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大多生下来就没见过色彩,他们早已习惯了黑暗。
可是米可不一样,他见过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不能接受自己再也看不见了的事实。
他和学校里的小霸王打架。每晚睡前听见修女讲故事,他都失落地小声骂着:“fuck。”
他不愿去学盲人的点字书写。
他告诉教他的唐老师:“我不用,我可以看得见。”
唐老师耐心地对他说:“我也可以看见,但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时,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音乐家演奏时,都会闭上双眼,因为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我们有五种感觉 ,为何只用一种呢 ? ”
即使眼睛看不见,还可以去听,去感受。上帝关上你的一扇门,也会为你敞开许多窗。
唐老师的话触动了米可。他开始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习惯适应黑暗。
他也接受这里的盲人同学们,还带他们偷偷跑出去“看电影”。
听着屏幕主角的对白,幻想电影中的片段,跟着所有人一起放声大笑。他们与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他们的笑容更可以融化所有烦恼伤痛。
米可结识了新朋友菲利契。菲利契好奇地问米可:“你看得见么?颜色是什么样的?”
米可坦然地说:“当然。颜色棒极了。”
从未见过光明与色彩的菲利契追问:“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米可说:“蓝色。”
我们习惯用双眼去看见,清楚记下了「蓝色」的模样。可是对于睁开眼睛只见过黑暗的孩子而言,世界上的颜色都是陌生。
菲利契问米可:“蓝色像什么?”
米可说:“蓝色,就像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红色,像火,像太阳下山的天空。”
我们记得色彩,却忽略了色彩的感觉。人有五个感官,我们往往只用一个。
花洒的水声拟雨声、钢板的颤动拟雷声,手指拍打手掌拟雨滴滚落下来的声音。
听见鸟鸣虫飞,听见雨水滴落,仿佛置身自然之中,感受四季变换。
幸好,唐老师与这些“大人”们不同。
他送给米可一个录音机,鼓励他:“你是个特别的孩子,绝对不要放弃自己的天赋。”
只是人们都像校长一样,自认他们“不一样”,剥夺他们最美好的东西,剥夺了他们的梦想。
即使无法看见,我们还能听见。即使不能分辨,我们还能触摸。
在唐老师的支持下,米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和同学们一起为家长们演出一场舞台剧,这里有公主有王子,有怪兽有风暴。
现场的所有人蒙上双眼,听着他们用声音带来的惊喜,用双耳聆听他们创造的童话,在脑海里想像他们讲述的世界。
曾经被他们认定只能做纺织工人的孩子们,此时同其他孩子一样,各任其职的在舞台上演出。
1975年,意大利政府废除了盲童必须就读盲人学校的规定,他们也能进入普通的学校读书。
米可在16岁时,离开了学校。虽然他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但日后,他成为了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辑师。
影片最后一个片段,米可又回到阳关明媚的托斯卡纳田野间,肆无忌惮的跟着伙伴们玩耍。
感觉在这里,心在这里,生活也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