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浓缩就是精华”渐入人心,可浓缩的就一定是精华了吗?试想,若省去了欧也妮坚决的“一刀换一刀”,她为夏尔还债是否还能使人百感交集?若省去了翠翠梦中心心念念的虎耳草,她对爱情的懵懂与觉悟是否还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若省去了刘备的一句“畏雷”,曹操以后的无奈悔恨是否还能如此深入人心?
浓缩了细节,“精华”也会黯然无味。经典文学作品中,一人一言皆有意味,省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事物甚至可能影响主旨的内涵。省去《边城》中看似无用繁杂的环境描写,便是省去了淳朴自然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掠去了作者拯救民族道德的创作理想。又谈何精华?删去了白塔,看似对情节无影响,实际上却是删去了贯穿全文的“暗线”,忽视真正的“精华”。浓缩了细节,就如同将冰山隐匿在洋面之下的八分之七尽然磨灭,只留下水面上的部分,供人观赏;却忘记了失去八分之七的冰山已不能称为冰山,最终只能溶入大海,泯然于众人。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的整个目的是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当人读书是想‘改进心智’时,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当将一本书浓缩成所谓的“精华”后,读书真正的价值便也丧失了。纵使是参天大树,没有了树皮,很快也会消亡。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读书成为许多人的责任与负担,有时,不仅达不到“优雅和风味”,甚至连“改进心智”都无法做到。“浓缩”是商家的宠儿却不是学习真正学问的方式。浓缩了复杂重复的实验便得不到流传万世的结果、成品。浓缩了几百年的时间又谈何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浓缩”后的“精华”可以使热衷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吃好一顿“快餐”,可以满足饱腹感却填不满精神上的空缺。
每个人对精华的标准皆有所出入,唯有真正完全品味过的人才知一本书,一个知识真正精华之处所在。在全然放松下寻找每一字每一句句共鸣之处,才是真正的体会优雅和风味的方式。比起一味追求的“快”与“精”,何不放慢步伐去品味“慢生活”所带来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