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八五年的美国洛杉矶有一场影响较大的足球比赛,观众的人数达到数千人,在观赛期间,有六个人身体突然出现了各种不适,有的表示自己想要呕吐,有的表示自己肚子痛。赛场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之后,猜测是饮用了台下某种饮料引起的不良反应,于是通过广播及时的告知大家停止引用这个品牌的饮料。不料,在广播播出不久后,相继有两百多人反应自己有食物中毒的迹象。球赛的主办方在将饮料送往质监部门检验时,发现该饮料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该消息传到医院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两百多名自己反应有食物中毒迹象的患者全部都“不治而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出困境,也可以把一个人推进无尽的深渊。在我们接受他人的心理暗示和对他人进行心理暗示时,我给大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用“前车之鉴”的暗示可以使对方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其遵从你的建议,委婉的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第四,意识到他人对自己进行暗示时,要保持清醒,明白暗示人的意图,不要被他人错误利用,避免接受他人消极的暗示。
第五,用自己的话感染他人的情绪,可以让对方迅速接受暗示,接受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