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瑞·李《春之伊始》
1.
在繁忙的疲于奔命的生存中,人们不断思考并反省生活本身,希求寻得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寻找新的心灵出口。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又寥寥。
市子自幼生长在日本东北的小村庄小森,这里四季分明,夏天青山绿水,冬天银装素裹,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营渺小却舒适的生活,与世无争。小森俨然一个幽静怡然的世外桃源。年轻的市子选择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去东京闯荡一番。但吵闹的人群,难懂的人心,即使精心计算也入不敷出的薪水,让她一度迷茫。市子决定回到小森。
回到熟悉的老宅,却没有妈妈的身影,也许是因为亲切感,也许是因为食物带来的美好回忆,市子并没有身处都市时的孤寂感,周遭反而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寂静。和村民们一样,市子开始在青山绿水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她的一餐一食都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获得,什么时候种什么植物,童年时母亲利用山川田野各种食材做出胡乱命名的美食是怎么做出来的,仿佛遵循着母亲的步伐,她将对故乡的热爱融入了美食的烹制中,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很难说,市子重回家乡,不是在逃避大城市带来的孤寂与焦虑感,但靠近自然,却让她日益平静了浮躁的内心,那些年少的点点滴滴让她仿佛再次成为不更事的孩童,也让她想起了初心。
这是电影《小森林》里的片段,观众跟随市子的目光,看过了小森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自己也仿佛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很久。明媚、干净、与世无争,无数人不向往着这片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2.
当人靠近澄明的时候,心也越是澄明,无怪乎人类总是向往青山绿水的美好。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应邀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并记录日常所见、所闻和所思,两年后,梭罗交付了书稿,即《瓦尔登湖》,书中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书中不断地点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情形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大多数人都很少去关注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精神活动实在局限。这样的生活在梭罗看来完全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梭罗写下《瓦尔登湖》的背景,是美国刚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一度成为主流,人们可以为了财富将轰隆隆的机器开进森林,再将现代化工业机器种植可以收获大笔财富的植物。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反噬。
《瓦尔登湖》的出版,似乎向世人敲响了警钟,也呈现出了一种与美国国内主流倡导的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渐渐冷静下来,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也是这部作品成了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的根本。
与彼时的美国不同,而今的很多欧美国家,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趋于稳定,社会阶层也日渐固化,人们对于财富、地位的追求被动地冷却下来,他们的目光逐渐聚焦在自身幸福和生活本身。
3.
与欧美很多国家相似的日本,也渐渐有着这样的趋势。国家经济稳定,个人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天花板显然易见,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再怎么不上进也不至于流落街头,那何不寻找一种内心最向往的生活方式呢?尤其在福岛核爆发之后,日本国内普遍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看法,那些虚无缥缈的财富终究不如随心生活快活呀。
于是,市面上我们不乏看到很多来自日本的手艺人们的作品,前段时间大火的词“工匠精神”起先就是源自日本。慢工出细活,对他们而言,是对技艺的追求,而不是我们国内普遍认知的对时间的浪费。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这是日本织品艺术家早川由美在新书《播种人的手绘日记》里提及的一种生活状态。春天秋冬,从城市移居到乡野,手艺人早川由美一家与自然共生足有16年。他们生活在在一处偏僻山村,自己种植物,然后从中获得食物,以及艺术创作的材料,并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是内心所选,不是人生广告。
早在几年前,就知道早川由美,扎着两个麻花辫,一副斯斯文文的眼镜,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一袭自制的麻布长衫,用双手酿造出最时鲜的美味。那是果。
在《播种人的手绘日记》里,早川由美则把她从种植植物到收获到制成食物、衣物等等的整个过程描绘了下来,清新的文字和质朴的手绘,无不给人很大自然的感觉。
她在《播种人的手绘日记》不仅仅是记录了自己平凡的日常,更是提供给大众一条新的生活的思路,也许美好生活与事业有成是可以兼得的。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疲乏不堪,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手中的一粒种子、一块布、一片土地上。春夏秋冬,手艺人用每个毛孔感受着四季的变换,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生活里。令人不由感叹,原来,这才是真正地活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