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无论哪种,都意味着要开始融入新的群体,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简单。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时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总会变成弯弯绕绕的复杂。
于是,越来越多人觉得自己有轻微社交恐惧,总是想办法避开社交,但这又如何现实?
1最怕交浅言深
初入新环境,最忌讳的就是沉不住气,交浅言深。
那时的她初出茅庐,对工作怀有满腔热血,每天都表现得活蹦乱跳的很有干劲。
为了快速地掌握岗位技能,她每天都很努力地和同事打交道。对不熟悉的同事,也刻意套近乎,甚至对刚认识的同事,聊起了自己的私事。
她本以为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尽快融入公司。谁知到了项目分组时,却没有人愿意带她。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新人急于表现自己,刚认识几天就开始谈天说地。
也许你是为了套近乎,但切不可忘记“欲速则不达”,交浅言深不仅无法让你加速融入环境,可能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你敬而远之。
正如古人所言:“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
人际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关系,它应该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递进的。
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想让大家更快地接受你,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以诚待人。
2再好也要保持界限感
生活中,很多关系出问题都是因为越界了。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说,恋人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作者刘若英的夫妻关系也正是这样。
婚后,刘若英工作繁忙,十天半月没回家,先生也不会频繁联系她;
在家里,他们也都拥有独立的空间,各做各的事,互不打扰......
他们的相处模式,看似充满距离感,不像正常的夫妻那样你侬我侬,但他们的感情却日益深厚,心理上的默契也在增加。
心很近,是因为他们彼此信任,对他们的感情充满信心。而这样有界限感的相处模式,让他们的感情自带缓冲区,即使有矛盾,也有空间去修复。
生活中,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其实都应该学会保持界限感。
正如终身成长词典《221:刺猬效应》说: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对方的美好。
因为每个人的观念、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自身的处世态度和交际方式。
如果交往过密,这些差异就会突出起来,就免不了会发生碰撞、摩擦。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两个曾经好到穿一条裤子的人,却会渐行渐远。
再亲密的感情,也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生活,学会在心理默念: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那些相信风水、见了佛像就要跪拜的人,他都对其嗤之以鼻,更不可能与之交朋友。
直到自己开始创业之后,才慢慢感到事业做得越大,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就越大。
很多人迷信,不过是消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而这既不伤人也不伤己。
于是罗永浩开始慢慢转变想法,虽然他不迷信,但也不会一味地反感那些迷信的人。
同样地,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我不认同你的生活方式,却尊重你选择生活的权利。
其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也许你眼里的不合适,却是别人最喜欢的生活法则。即使你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但起码可以选择抱以善意的微笑。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其实根本毫无意义。
你会明白好朋友的渐行渐远,不一定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可能只是因为你们彼此已经互相不需要了。
生活中的社交潜规则很多,但这些规则存在的意义只有一个:让大家舒服地相处。
今日词条推荐
308:无效社交
社交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重要能力。但有不少人,由于性格倾向、缺少训练等多方面原因,有程度不同的社交恐惧症。
低质量的社交,是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独处,不需要社交。人际交往,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可以不需要很高的社交能力,但同时,社交能力也不能低于一定限度,否则,会大幅影响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