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成为她自己,
作者:李伊梦
01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问我,她要不要听父母的话去做父母想要她做的工作。
听从父母,就极有可能会失去自我;不听从父母呢,又会觉得很愧疚,甚至会直接破坏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因为他们要掌控着一切,于是,孩子也就不是孩子了,而是他们实现自己意愿和满足期待的一个工具。
在他们眼里,“工具”是被使用的,可供操控的物品,是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米勒曾经说过:“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父母其实根本不想抚养你,他们只想抚养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孩子。”
当父母给我们传递到这样的信息时,我们是内心是悲伤的,并且对父母充满着愤怒和压抑,没有任何的快乐可言。
02
电影《天才少女》中的黛安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母亲伊芙琳在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嫁给了父亲,不久之后,生下了黛安和弟弟佛兰克。
于是,母亲伊芙琳就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全部寄托在具有数学天赋的女儿黛安身上。
也从这时开始,黛安的生活里只有枯燥无味的数学,她没有看过棒球比赛,没有穿过漂亮的裙子参加舞会,没有参加过夏令营,没有朋友,甚至不能拥有一段美好的初恋。
这一切,只因为她是母亲口中的天才。
只因为她觉得黛安是领引人类发明进步的数学天才,不应该被爱情所迷惑和耽误。
在保罗带黛安去佛蒙特的斯特山度假滑雪时,伊芙琳竟偏激地指控保罗绑架了黛安,甚至阻断了保罗和黛安的一切联系。
律师:“黛安对此是怎样的反应?”
伊芙琳:“这是小事,没什么。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不同寻常,不同寻常的人会遇到奇特的问题,需求.......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这么简单......
一年之后,黛安感谢了我干涉的一切,她意识到她犯了错误,并感谢了我。”
她可以把孩子的生命看成是小事,把自杀当成是孩子应该要遇到的奇特问题。
如果一个母亲只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感受,那么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即使非常优秀,但也会无比孤单。
因为她发现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和看见到她,就连最亲近的母亲也不能。
因为不被看见,黛安生活得特别抑郁,所以在未婚先孕生下女儿玛丽后,她自杀了。
或许,这对黛安来说,是一种解脱。至少她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期待而活着。
而黛安的自杀被母亲视为背叛,因为母亲认为黛安放弃了本应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背叛是一种觉醒,能让我们从被控制的关系中走出来。
03
黛安走了,母亲伊芙琳的心愿还未完成。于是,伊芙琳又把希望寄托在同样具有数学天赋的外孙女玛丽身上。
当伊芙琳站在法庭上和儿子佛兰克争夺黛安的遗孤玛丽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想要真心爱孩子的外婆,而是一个迫切需要孩子完成自己心愿的、自以为是的强势女性。
但是,一直因无法及时帮助黛安而心存愧疚的弟弟佛兰克用尽全力地想让玛丽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
她不需要满足谁的期待,只需要成为她自己,拥有属于她的个性。
佛兰克会在玛丽沉迷数学的时候拉着她出去散步;
当玛丽伸张正义而打了同学时,佛兰克的第一反应是安抚玛丽的不安情绪,甚至在为了玛丽而和校长争辩;
佛兰克会主动和玛丽道歉,也会向玛丽表达自己对她的思念和爱意.......
虽然他可能并不能给到玛丽最好的生活,但是他却能让玛丽感到安全和有支撑。
比如在电影中,当佛兰克发现玛丽在法院判定的寄养家庭过得并不开心时,他会直接跑到寄养家庭,毅然截然地接回玛丽,并且向玛丽表达自己的不舍。
所以,对玛丽而言,佛兰克是她最亲近的人,同时也能给到她强而有力的保护。
其实,看完在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比起对孩子抚养权的争夺,更多是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一种像伊芙琳那样控制孩子来完成自己的心愿,另一种像佛兰克那样尊重孩子,让孩子过着快乐有趣的童年。
所以,成为父母的你,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还是让孩子成为你想象中的孩子呢?
如果喜欢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个赞或评论哦!推荐阅读
想跟你过一辈子,但爱你很累
我们在这里,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