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图片 | 滕首诗 摄
南怀瑾: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如果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真正的高境界了。
1不自欺有人就责备孔子,怎么这么不懂礼。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不懂规矩,不能假装懂,所以要请教,这样才能不出岔子。
渐渐地,其他动物的恭维让它飘飘然,觉得自己真的天下第一了,然后去挑衅了大象,最终惨死森林。
有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强,很可能是借助了其他力量,别人奉承你,未必你自己能力强。
有可能是你的位,也有可能是他们见识太浅。
很多人就奉承他,说他一肚子的锦绣文章,但是苏轼有很清醒的认识。
他知道自己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时刻保持反省的状态,保持谦逊,一个人才能去掉外在的遮蔽,认清自己。
2不欺人一个人不欺骗自己,才能不欺骗别人。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言获罪”,被人寻章摘句,扣上了反对皇帝的帽子,九死一生。
后来新党垮台,旧党起复,苏轼得以重返朝堂。
当时旧党打压一个新党言官。同样是“寻章摘句,罗织罪名”。
苏轼反对,说,这其中的滋味我尝过,不愿意让别人尝。
言事无罪。这是宋朝的铁律,也是苏轼内心的自由。
所以他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因为不欺己,所以不欺人。
只要内心的闸门不曾松懈,无论外界多污浊,我们始终都能保住内心的善良。
3不被人欺一个人不自欺,不欺人,那么谁又能欺骗得了你呢?
苏轼一生历经波折,在朝—外放—贬官—还朝—外放—贬官,大起大落,飘零四海。
就像他的朋友章敦,欺骗自己说,官场就这样,我也就跟着一起混吧,开始自欺、欺人,于是官途顺畅。
苏轼的不自欺,不欺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真诚。
人生的通达哪里来?
在不断的反省中来,在不断的煎熬里来,在不断的思考里来。
不自欺,不欺人,是智慧的源头。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
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
换言之,
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人要自立,才能立人,这样才能让别人立你。
一切问题都是自身的问题,都是自己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