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节日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过年。
因为过年(除夕)穿新衣、吃美食、
放炮竹、挂灯笼、收红包……美事不停,
一家人团团圆圆、融融恰恰。
共叙天伦,此乐何极!
因而,即使除夕这天对小孩的约束不少,
小屁孩们也会很自觉得乖巧起来。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
(除夕这天正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晚),
“除”即去除,“夕”是夜晚,
人们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燃爆竹、
竖贴春联,倒贴福字
——
先在墙壁上涂抹几道,然后把对联贴上去。
对联一贴,新年的氛围立马就浓了。
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
“右边高一点,左边往上一点”,
一边指挥,一边干活,贴好对联后,
还要在门上贴金闪闪的“福”字。
为表示福气到家,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
贴窗花,贴年画
——
在民间,年味表现在剪纸、年画上。
手巧的妇人拿出大红纸,剪出各式窗花,
有小孩抱鲤,有龙凤嬉游,有岁寒三友,
一张红纸在剪刀游走下,
剪纸好了,少年们就拿出浆糊,
一边擦玻璃,一边把窗花贴上,
节日的氛围在欢声笑语里升温。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若说装点节日,窗花必不可少,年画也不可或缺。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新年味道:放炮竹
——
除夕的“硝烟味”十分特别,
燃放的炮竹噼里啪啦响,
在村落里“你方唱罢,我方上场”,
而飘在空气中久久不散的硫磺味
则是新年最具代表性的味道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年到来,
人们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常三五成群一起放炮竹,
挂灯笼、祭祖
——
除夕入夜,万家灯火渐起,
人们挂起彩灯以示团圆,营造喜庆气氛。
旧时过年,夜家家户户点红烛,
门口挂红灯笼,屋内屋外红光熊熊。
一家人围桌而谈,其乐融融。
年夜饭开始前,先要祭祖。
只是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瞻拜祖墓,
大部分是在家中陈列供品,
然后按长幼次序上香跪拜。
汉族人的祭祖,多做鱼肉,
盛以高碗,有钟鸣鼎食之遗风。
守岁重头戏:压岁钱
——
因而对除夕夜的这个活动特别期待。
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的方式很多样,
有的是在年夜饭后,有的放在枕头下。
大嚷特嚷,追在长辈的屁股后讨要红包,
长辈不但不嫌烦,反而喜笑颜开,
然后,人手分一个大红包。
年夜饭:美食齐上桌
——
大年夜,丰盛的佳肴摆满一桌,家人依次入座。
年幼者看到美食,满心欢喜;
长辈说“开动”后,
饭桌上的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争色斗香”;
大瓷碗里,鸡、鸭、鱼、肉飘香四溢;
当然,全国各地过年的名堂也多,
所以又有了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美食。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又因饺子像银元宝,取意"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除夕也有禁忌,小孩要知道
——
说了那么多好看、好吃、好玩的,
再来看看除夕的“注意事项”。
虽童言无忌,乖巧的小孩还是要懂得一些除夕的禁忌:
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词,
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
除夕这天,全家沐浴更衣,逢人开口只说吉利的话;
吃饭时,长辈夹菜,不说“不要”,而说“有了、饱了”;
饭菜太多吃不完,要说“年年有余”;
吃饭前要洗手祭祖,不乱动祭祖物品;
不吵不闹,不大声喧哗……
美满新春又一年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后来读者对王安石诗中“屠苏”一词有争议,
一说酒,一说是“家园”的代称。
礼节君更倾向于第二种,
吃过年夜饭,守岁到天明。
看春晚、吃鲜果、嗑瓜子、玩扑克、通宵不眠。
守岁到天亮,也畅谈到天亮,
温暖春风吹来,人们也把美满的期许寄寓于全新的一年。
除夕,欢乐不断,幸福绵延,
愿红灯笼点亮每家每户的欢乐新年。
·今日互动话题·
除夕一家团聚,说说家乡的除夕守岁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