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城市记忆——通河拾旧
日期:2015-01-07 作者:屡扑 来源:屡扑原创 阅读:

我的城市记忆——通河拾旧

   如今,我居住的这座城市虽然只是个县城,可它却高楼林立,马路宽广,园林也多。但我总是觉得他缺了什么,缺什么?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缺独具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品位!正是对城市遗留的轻易损毁,才使得一切皆新,个性了无!这是怎样的一种缺憾。

   当年,城东北有个叫黄大树林子的地儿。那是好大的一片橡树林,相传是晚清时节一户黄姓大户人家的产业。它东西长过千尺,南北宽约数十丈,前蓄草坪,旁带榆柳,有林荫道穿东城直达松江之滨。春来鹅黄吐绿,嫩色参天:夏日浓荫蔽空,清风徐至:秋天橡果遍地,深树鸟鸣。那是一处多么美妙的所在!我以及我的同学们的小学乃至中学的假日时光,大多都会在此流连戏耍,什么捡橡子,捉蚂螂(蜻蜓),打雀儿,煞是快乐!可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它的厄运来了。先是被圈起来养鹿,而后又一棵棵地被锯倒,做了油厂和粮库。后来油厂破产,粮库也因改制而闲置。如今,在紧挨着它的地方儿造起了公园,倘四十多年前的那片橡树林不毁,则该当何美?也不必去山上挖那些大树了。看来,决策是要有科学发展观的!

   早年,本城建筑都亟具古朴为本的满族文化特色,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座已经灰飞烟灭了的佛教寺庙——圆觉寺。它位于西城的柴市大街上,其南为牌坊式山门,青灰为本,刻龙为饰,厚壁短檐,洞门三开。周护花墙。入山门首为雕花青砖照壁,次为宝地佛庭。有三五垂柳,石鼓钟磬。其佛殿、僧房,皆黛瓦青脊,古朴厚重。遥想当年,它定是木鱼阵阵,佛号声声,香火鼎盛!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它的僧人没了。六十年代时,它走马登似的被当作过法院,青少年中心,林业局机关。七十年代时,它干脆变成了做电池皮子的地方——锌皮厂。而后,锌皮厂破产,那地方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一大片楼房。有意思的是;前些年又重建了圆觉寺,不过,重建的圆觉寺并不在旧址,而是修到了二十公里外的铧子山,意思是带动旅游业,结果却因远离城市而香火欠旺。如果修旧如旧在原址,那城市的历史沧桑和地域文化岂不可大大显现,人们的认同感岂不就大大增加,又何忧游人! (感人爱情故事 www.wenzhangba.com)

   接下来,我说这件事还是让人扼腕,这就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城市地标——小白楼的拆毁。小白楼是本城居民对这座白色建筑的俗称,她是一个巴洛克式与罗马式兼具的,欧洲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其上下两楼面江临街呈L型,正门在L型的斜面上,门两侧有罗马式的壁柱,壁柱之上有大涡卷支撑起带铁艺护栏的开放式阳台,阳台之上是巴洛克式高耸重叠的弧形加曲线立面造型。楼两侧均匀排列着中间立有扁柱的罗马式拱窗,拱窗下则全凸有或天使、或圣母、或山花的巴洛克式浮雕。当年,从往来于松花江客轮上第一眼望见的,就是她那白色的倩影!可上世纪九十年代她被拆掉了,原因是妨碍修路。原来,先人于建城之初,在这条惯穿县城南北的大十字街南段,临江三百米处有意向东拐了一个十度的弯。这是为什么?道路没有取直前,人们皆莫名其中奥妙!扒了楼,通直了路,人们惊奇地发现;没了那个弯,城市一下就没了延伸感,就局促了许多,先人的设计是多么地智慧,是需要后人多么地尊重乃至敬畏!

   最后,还想说说东城壕的改造。东城壕是人们对护城河的俗称,它是先人为防范匪患所修。壕上有一丈多高的草泥拉合城墙,墙内有宽阔的防御通道,壕宽也有数丈。后来,随着天下的太平和城市的东扩,它也墙倒壕废。上世纪末它被商业性的开发了。先是壕里砌起两面石墙,而后铺上了水泥盖板,接着就在沿壕两侧盖起了一座挨着一座的二三层门市房,名曰;万米金街!遗憾的是商业中心并不因想当然而改变,以至于金街不金,门可罗雀。其实,若不去搞什么商业开发,而是把护城河保留并加以疏浚,再于两侧修路植树,造上几座跨河桥,那岂不又是可资游赏的一大景观吗!急功近利真是要不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城市记忆——通河拾旧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