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6-16 09: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的读后感大全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是一本由张皓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5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读后感(一):蒸汽动力的探索,原来不是物理课本上讲的那么容易

  理科生、科普迷在学生时代,好奇心促使他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十分着迷。我在上小学时,沉迷于反复阅读到手的《少年科学画报》而乐此不疲,就是为了汲取对某样机械创造或物理发现过程的有趣环节。正是这样的爱好,使我积累了很多有关西方科技发展历史的知识点,在日后的相关阅读中,大有裨益。

  近些日子在读影响力工作室制作的《科技史笔记》系列,时隔多年重温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这样的阅读过程,使我再次系统地加深认知。而且,该系列是由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张皓起笔,顺着他对科技历史的执着热情和专业看法,随着他的阅读笔记,一般读者更加容易成体系的理解这段历史。这样的笔记类题材,要比翻阅大百科类的书籍思路更加清晰,条理更加详细。

  我的感触是,重新认识了西方工业革命爆发前夕,人类文明对动力源探索的艰难过程。随着人类应用需求的日益旺盛,原有的动力源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作者提到,人类创造的机械虽然省力,但不能省功。再强悍的牲畜力量,也止步于动物肌肉的输出功率,而不可能再奢望扩大功率。因此,顺着功率增大这个线索,作者循序渐进,从古罗马数学家希罗发明汽转球、古希腊应用活塞抽水泵、西班牙马德堡半球实验等讲起,围绕“探索如何使热量持续做功”这个中心点,利用人们碎片化的科学发现应用成果,再到英国工程师萨维利、工匠纽卡门、助手盖里等人为解决矿井排水问题而发明的蒸汽设备,引出工业革命时代来临,工匠瓦特继续成功改良前人的创造,使得英国国力在“提升功率输出”中做到世界第一强国,这与蒸汽机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作者在本系列为读者梳理的因果导向式的思路以外,还有一个涉及科学、技术两个基本概念的问题,让我更加清晰。这两个词汇居然是代表着本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在西方封建王朝时代,科学研究是属于神学的分支,只有神职人员,确切的说是自然哲学家们才会思考物质的物理现象——这个工作没有钱可赚,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而技术,是社会中下层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技术手段是一辈辈工匠探索出来的,他们没有思考过物理或者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技术的实用性决定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

  我记得,当年的初高中物理课本,都没把功率提升的原因讲到这么明白。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读后感(二):蒸汽动力的实现,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

  上学时,我们学到瓦特受到水蒸气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也许有点儿问题?当蒸汽时代来临,这个世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清华硕士毕业生张皓所写的《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这本书吧!这是一本以能量的形式及其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热能中的蒸汽动力的书。阅读此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梳理和理解科技发展史背后的联系和逻辑,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任何发明背后都有艰辛的过程。

  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人类意识到水能、风能都不能随时随地的获取,但是火却不一样,我们可以从“火中取力”。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后来蒸汽机的事。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这回事,靠谱吗?

  张皓在《科技史笔记》中告诉我们,从烧水壶到发明蒸汽机,瓦特的故事并不靠谱。这是为什么?事实上,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半个多世纪就被发明出来了,瓦特蒸汽机并不是依靠蒸汽压力工作的。所以,答案你就知道了!

  那么,瓦特与蒸汽机又有怎样的关系?其实,瓦特是改进了蒸汽机,他将气缸与凝结缸通过一个阀门分开,将阀门的操作自动化,改进之后的蒸汽机才开始普及。所以,瓦特对于整个蒸汽时代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书中针对蒸汽机发明与改进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这其中牵扯到许多物理知识。

  世界上最早发明轮船的是哪个国家?答案是中国,我国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轮船,这种轮船两侧装有木质的轮,轮的外侧沿径向安装桨板用来划水。这是最为传统的轮船,后来法国人帕平将蒸汽动力与轮船结合起来,于1707年制造出一艘蒸汽轮船,只可惜轮船被砸了。直到1780年,德·茹夫罗伊侯爵造出可行的轮船,当然,最开始的轮船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轮船进行改进,才终于成为既实用又方便的轮船。

  铁路的兴起源自火车的出现,最开始的火车不论是蒸汽车,还是蒸汽机车,都存在一定问题,要么速度不行,要么价格昂贵。火车的改进中,许多难题也被人类一一克服。譬如书中提到斯蒂芬森如何解决火车头过重的问题,其实这并非是火车头的问题,而是铁轨的问题,这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似乎并不难,但是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会想到。当然,火车的改进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科技史笔记》一书中有很多详细的讲解。

  其实,无论是轮船改进,还是铁路改进问题,都让我们了解到原来科技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来书本上所学到的那些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都是经历过无数人修改与验证的结果。读这本书,才深刻意识到,我们以前课本中所学到的“革命”、“伟大”等字眼真的是饱含力量的。

  喜欢探究,喜欢物理学的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的发明创造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读后感(三):热能的跃动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是一本讲热能的科技史。这本书从“热”出发,前面三章分别聚焦蒸汽机、轮船、和火车的演进,最后一章则简单回顾了热学从兴起以来的发展简史。

  首先,它破除了关于蒸汽机的一些传言。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以我为例,小时候学习瓦特和蒸汽机,并非在物理课上,而是在语文和历史课本里。

  先说中学历史。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机械取代人力,成为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即很多人误以为的“瓦特发明蒸汽机”。其实,在瓦特之前,蒸汽机已经被用于矿山等行业,只不过傻大憨粗,适用面极窄,而且转换率极低。在瓦特之前,也并非没有人尝试对其进行改良,但瓦特的改造无疑是最成功的。自此,蒸汽机的运用更加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轮船和火车的出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小学语文课上,讲的是思考如何改变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落脚点放在了瓦特对烧水壶盖的观察上。课文最后的结论是:正是由于瓦特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才导致了蒸汽机的出现。即便是现在很多科普作品中,蒸汽机的原理展示,都强调蒸汽的推动力,而事实上,瓦特的蒸汽机并非依靠蒸汽的压力来工作的,其改良的背后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和探索。当然,这个小故事其实是很励志的,所蕴含的道理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讲求“一是一,二是二”的科学领域,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换个形式会更好一些呢?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这本全彩的作品,利用书中大量的照片和插图,还原了很多单纯依靠文字无法说明白的内容。第一章关于蒸汽机的演变,作者几乎拿出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刊发各类蒸汽机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在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的道理人所尽知,但这里之所以配发大量剖面图,主要应该是为了我们这些没有太多理工科知识的读者,能很直观地了解蒸汽机的演进过程。

  图文并茂的特色,在其他章节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讲到轮船的进化,作者很细致地介绍了明轮和螺旋桨的博弈。站在现在的视角来看,孰优孰劣几乎不用做出比较,但在当时的生产能力下,两者的比较和采用,还得更多地看空间和用途。在这一前提下,前人如何做出选择,在现在看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之于铁路的崛起,无论是钢轨的使用和标准,还是气动火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文图结合的形式可以保证读者便捷地理解这些内容,进而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有历史的地方,就应该有八卦存在的空间。虽然这本书是非常严肃的科技史,但它并不拒绝那些有趣的故事。布鲁内尔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相对陌生,但在英伦三岛却是无人不知。在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评选中,他名列第二,仅次于温斯顿·丘吉尔。本书对他修建蒸汽轮船和铁路的贡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于其含恨病逝的故事,作者的笔触也显得哀婉绵长,对于历史上破冰者往往悲惨的境遇寄予同情。另外,大家可以看一看,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出现的瓦特,感受一下经济利益是如何让他从生产工具的革新者,沦为新技术的阻碍者的。

  站在后人的上帝视角来看,历史不过是过往云烟。但身处时代当中,我们不得不感慨,很多新事物在刚刚出现时,都会受到社会的怀疑,以及来自旧势力的打压。但人类社会进步,依靠的正是这些新点子破土而出。这本书可以带领大家领略它们破除重重阻碍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和大家一起在文图并茂的方式中感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跃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全彩)》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