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8-14 00:0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精选

  《给孩子的科技史》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一):人类成长文明史

  人类成长文明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今天有清晰脉络的可考证的历史,不超过三、四千年。四大文明古国硕果仅存的中国,商代以前几乎都是空白,基本上人名地名都靠推测,物理遗存少之又少,没有文字记录。对于今天研究的人来说,那里是一片迷茫,就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但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常理推测,朝代的沦亡,帝国的建立,那都是有秩序,有发展脉络的,不可能海市蜃楼,从天而降。所以,商朝下面有周朝,商朝上面呢,一定有夏朝。即便没有,也一定有其他朝代,或者松散的政权、部落组织。这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人类的进步发展、社会的体系完善,一个持之以恒的规律就是文明的不断提升,也可以侧面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尺度和水平,一定是渐渐向上越来越高的。 从茹毛饮血到洞穴而居到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等等,人类掌握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越多,文明也跟着越进步。这种关系是呈现正比例变化的,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从保证生存权入手,不断与大自然斗争,不断刷新自我的智慧,然后建立健全社会化、组织化,到产生国家,乃至以后更大地域的洲际联盟,地球联盟,这都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事物发展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高级到更高级乃至神级,只要不发生某种特定的阻挠和打断,这种进化是一定的。 科学技术也会遵从这种规律。所以,追溯人类的科学技术史,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给孩子的科技史》,就是一本从科学技术看文明发展的简史。虽然说是给孩子看的,可是这种对历史的介绍,这种由时间演进、文明进化的详细梳理,对一般的人来说,都可以当做一次文明史普及的。 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史的介绍,本书以文明史为参照,有它的经纬,不是单纯从技术着眼,这让它的编排脉络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而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技术的说明书。尤其对于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也重点做了介绍,对未来科学技术的演进形势,也有了论证和推理。 本书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很适合孩子的阅读特点。而且目前,伴读这种形势很旺盛,如果父母和孩子一同阅读,相信受到知识熏陶和教育的,一定不止是孩子,对大人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此一说,这真是本老幼皆宜,人人适合阅读的好书了。不信,观之可也!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二):放下手机,来和孩子一起读读这本科技史吧

  当今这个时代,手机几乎已经是须臾片刻离开就会感觉浑身不自在的“必需品”,可以说男女老少都已经习惯于“机”不离手。那么,曾经被誉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呢?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他那个时代倒是已经有了电话机了,可以算是赶上了现代通讯手段应用的时代;不过要是当年也已经有了手机的话,恐怕别林斯基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手机党”的一员。可见,在手机与书的“拉锯战”中,手机恐怕会略胜一筹。所以对于家长们来说,如何平衡好对手机的使用,对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这个任务恐怕也是会比较艰巨的吧。

  相对来说,书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是能够和手机“扳一扳手腕”的。一则,高中以下的孩子们在校期间不允许带手机,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在手中的,除了课本,就是适合孩子们看的课外书了;二则,要是书的内容足够吸引人,而且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老师、家长也乐意让孩子们多看,这样的书的吸引力就更是非同一般了。基于这样的一些要求或者说标准,由“文津图书奖”和“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得主吴军博士编著的《给孩子的科技史》将会受到多么巨大的欢迎也就理所当然了。

  孩子们都有冒险的天性,也有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激情。作为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科技史,其中既包括农业、工业、艺术、天文、地理、生物等领域的知识和历史,也不乏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当然也加持了数以百计别人不知道的知识点,还有300多幅可爱又传神的手绘插图……所有这些,都堪称孩子们喜欢上这部写给他们的科技史的“加分项”。

  除了历史本身天然具有的有趣、好玩,吴军博士的“功力”也是一个“加分项”:他擅长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手法来为自己的行文增加可读笥。譬如,他在说明人类居住在茅屋里与居住在山洞里时,就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与宽大的山洞相比,就近搭建的茅屋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可以更方便地工作。就像今天的人们,宁可在工作机会较多的城市中买房,也不想要偏远地区的大宅子一样。这样一写,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孩子们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区别所在。至于其中还“隐藏”了多少有趣的秘密知识,那就不妨自己去好好找一找了。

  值得一提的地方还在于,这本书虽然名为《写给孩子的科技史》,其实在拿给孩子们看之前,家长们更应该先放下手机,把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一下,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来品评这本书——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更不用说,无论如何,把好书拿在手中,远远要比把手机拿在手中消磨时间更有意义——书是别林斯基时代的“生命”,也应该且必须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生命”。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三):一本好书开启孩子对科技文明的好奇心

  01科技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在孩子成长时期,孩子的探索性行为最易出现,孩子天生对一切事物有着的好奇心理,这是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这提示我们科技不仅仅是己经获得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科技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包含了三个基本因素:探索、解释、检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比如大自然的蚂蚁搬家、小鸟为什么会飞、碳酸饮料为什么在剧烈摇晃后会喷洒?其实孩子每天都在从事着科学探究活动,在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发现这未知的世界。

  最好的科技教育就是在用科学的方法去促使孩子不断去探索、求知,让孩子学会理性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有没有一本能够引导孩子对于科技产生浓厚兴趣的书呢?

  今天为大家带来吴军博士的这本《写给孩子的科技史》,书中包含1000多个有趣有料的知识点,300多幅Q萌的手绘插图,吴军博士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详细描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展现了科技推动历史的整个历程,让孩子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习得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思维。

  吴军博士是“文津图书奖”“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先后就职于谷歌和腾讯,分别为中日韩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和搜索业务副总裁。现为硅谷投资人。

  他注重子女科学素养教育,女儿就读常青藤名校,曾为其择校亲自走访过英美数家著名大学。出版过多部科技类畅销图书,其中《写给孩子的科技史》这本书的蓝本《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荣获“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入围“中国好书”,入选“文津图书奖”。

  下面让我们跟随吴军博士的脚步,一起走进这本书,走进人类科技文明史,

  02科技教育从调动好奇心开始

  作者在书中说:从用石头砸开坚果,人类开启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样,从远古时代的科技发展史开始讲起,也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

  原始人类住在哪里?最早的粮食从哪来?最原始的车和船长什么样?这些谜一样的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人类最初是居住在山洞里的,后来因为需要大规模的迁徙,从山洞到茅草屋再到能遮风避雨的混合了坚实的泥墙的房子,后来没才慢慢的开始在平原定居,一起定居的人群多了,就有了大规模的部落,房子也从最初的抵御野兽到后来的储藏生活用品。

  大约11300年前,生活在今天土耳其南部的当地人开始研究小麦 ,他们人工筛选出优质小麦的种子进行培育,经过几代的种植与选育之后,不仅比随意使用野生种子更高产,人们手中的种子与野生的种子之间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最早的粮食,这个过程也称为对植物的驯化。

  人类培育出的小麦种子放回自然界,很难再与其他植物竞争,它们只能生长在人类开垦的田地里,这些植物需要人类,就如同人类需要它们一样。

  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聪明的苏美尔人做出了科技史上一项最重要的发明--轮子。相同的条件下,滚动要比滑动更省力。

  在石砾铺成的道路上,一匹马最多能驼200千克的货物行走,但使用了带轮子的马车之后,马可以轻松拉动 1000千克的货物快速奔跑,效率是原来的数倍。

  苏美尔人不仅使用轮子和车辆,他们还发明了帆船,使水上交通不再随波逐流。在帆船发明之前,人类只能利用人力和畜力,帆船的出现,象征着人类可以巧妙地借助大自然的力量。

  他们御风远行,为探索大海的征程拉开了序幕。

  书中还有趣的讲解了解锁纺织技能、近代医学的诞生、蒸汽开启新时代等等科技文明发展的历程,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犹如穿梭在时光隧道中,全面的了解从古至今的科技文明发展史。

  当孩子们明白了这些,就会感受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艰难与不易,也能够更好的培养他们思考、探索 、勇往直前的珍贵品格。

  03科技教育成为发展趋势

  当你发现周围的孩子都特别聪明时,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叹:小时候的我们想比现在的孩子,真的太笨了!其实,并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那时候的思维智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写给孩子的科技史》可以让孩子学习提早科学素养,建立科学思维,让孩子能够早一点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难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投入很大,几乎很多孩子从小都会接触科技教育,学校方面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课堂也不再那么刻板,而是大量引进西方的STEAM教育方式,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引发孩子们思考。

  所以科技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应去推崇的教学方式。早一点读科技史,早一点获得受益一生的本领!

  让孩子早点接触科技教育,是所有家长乃至社会都需要重视的,拥抱科学,掌握前沿的科技技术,从科技教育开始。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四):硅谷投资人写给孩子的科技史,从小培养学科思维,未来才能更从容

  世界首富巴菲特有个非常得力的老伙伴,,这人也被称为是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之一,如果你对巴菲特足够了解,那么你一定知道这个人是谁了,没错,他就是查理.芒格。

  他常说: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来看,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芒格特别善于决策和选择,他认为单纯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所以,他提出了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在做决策的时候,用重要的学科思维来做判断,而不仅仅是商业思维。

  因为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把它跟其他东西联系起来,才能看到它的全貌。看到全貌的状态下做决策,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近吴军老师出版了一本书叫《给孩子的科技史》,就是把人类发展的过程整个串起来,其中包含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知识,为的就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学科思维,对每个学课都产生兴趣。

  吴军老师在得到app推出了很多个课程,每个课程都非常受欢迎。另外他也是文津图书奖 吴大猷科普著作奖 的得主,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又去霍普金斯大学修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认为让孩子在学生时代接触科技史,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说科技会让人有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但这本科技史真的不枯燥。随便来看几个片段来感受一下,例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郑国身为韩国人(战国时期的小国家)为什么派人去秦国修水渠?大学又是如何诞生的?

  按照惯例来看,阿拉伯数字显然就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呀,但事实并非如此。早期人类不会计数,因此还有一个小笑话。

  两个酋长打赌,谁说的数字大谁就赢了。其中一个酋长说3,另一个酋长思考了很久,还是没想出更大的数字。所以后者输了。

  以前的人们不知道3后边还有4、5、6、7、8、9......

  实际上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大家之所以误解叫它“阿拉伯”数字,是因为数字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以后的人们就算知道到了,但叫习惯了就懒得改了。

  下面我们来说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是郑国作为韩国人,为什么去秦国修水渠?

  战国时期,韩国是很小的国家,听说秦国要攻打他们,就派“水利专家”郑国去跟秦王交涉,郑国凭借自己的好口才,说服秦王,让他修一条从经水到洛水的引渠,这样方便农田灌溉,农民收成好了,国家自然就富强了。

  实际上韩国派郑国去给秦国修水渠,是为了拖延时间,让秦国分散精力,没有时间来攻打韩国。

  水渠还没修完,秦王就发现了端倪,但中途放弃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况且有一条能灌溉的水渠,对秦国老百姓来讲,确实挺重要的。

  水渠修好后,能够灌溉40000多顷农田,秦国也确实越来越强大了。

  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农业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没有水很多庄稼都是长不成的。

  当人们吃饱了穿暖了,有了纸张和印刷技术,那么之后文明的复兴就是发展的必然产物了。这时候在欧洲搞科研和文化传播的是教士们。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明,希望探索这世界更多的奥秘。

  于是,大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成立,之后欧洲相继出了很多类似的大学,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1170年,巴黎大学成立,后来成为欧洲最有名的大学,还被称为是“大学之母”。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由它派生的。

  以上三个小问题是书里的几个片段,但整本书是非常完整的,有清晰的时间线和逻辑线,读者能够看到为什么人们会钻木取火,为什么会有武器,为什么会发明文字和数字等等。

  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也是非常过瘾,漫画好看,知识有趣,还能刷新认知。跟孩子一起读也是快乐多多。

  别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读这样的书都能涨见识。不管什么年纪,拥有好奇心都是进步的源头。

  吴军老师说之所以这个时代的孩子要多点科技史,是因为“回顾科技史可以消除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握而产生的焦虑,做出更好的决策和投资”。

  他给出了四个要学习科技史的理由,每一条都很戳心:

  首先,了解科技史,有助于早日学会科学思维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其次,最近几年,全世界出现了娱乐至死的潮流,希望我们中国的孩子警惕和反思。

  第三,科学的思维对人的帮助很大,教会人们从事实出发,通过逻辑得出结论。能够更好地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是在社会上跟人合作的重要前提。

  最后,了解科技史有助于把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样孩子未来才能更从容。

  这本书一出版就收到了不少好评,网红教师李永乐说,这本书图文并茂,讲了人类发展的重大节点,文字很简单但不肤浅,内容深刻又不难懂。著名的漫画作家混子哥(陈磊)说,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特点,都能从书里找到源头。

  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也是非常过瘾,漫画好看,知识有趣,还能刷新认知。跟孩子一起读也是快乐多多。

  如果孩子刚上小学,父母可以做亲子共读。如果孩子五六年级,能读大段文字了,那么自己读完全没问题。初中的孩子读也能获益匪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