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余华写的一本长篇小说,小说用平静的心态讲述了福贵的一生。
他是个地主家的少爷,有疼爱他的爹,有慈祥的母亲,有贤惠的妻子,有可爱的女儿,还有即将出生的儿子。
然而,一夜之间他从富家少爷变成了穷人,后来被拉壮丁,回来时母亲病逝、女儿因病变得又聋又哑,后来丧子、丧妻、丧孙……
他的这一生凝聚了各种痛苦。暮年,与一头牛相伴。
01
活着,生命无常。
少年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享受着荣华富贵,不学无术,吃喝嫖赌。因为赌博,他败光了所有家产。在此之前,他应该没想过自己会破产。
父亲卖掉了家产,让他挑着铜钱去还债。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上了最后一课。
游手好闲的少爷,第一次挑起扁担,挑起用变卖全部祖产得来的铜钱去还赌债。
扁担将他的肩膀压得血肉模糊,福贵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苦。
随后,父亲离去,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失望的岳父强行接走。
福贵和年迈的母亲、幼小的女儿挤在茅草屋里。
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福贵鼓起勇气,走进曾经属于自己的大宅院,央求买走自家全部祖产的地主龙二租给他五亩地。
从没干过活的福贵,笨拙地学习耕地、播种,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直到家珍产子后从娘家归来,家珍不嫌劳苦和他一起干活,福贵心里难受又感到温暖。
好景不长,福贵的母亲病了。福贵赶紧进城找医生,恰好赶上军队在抓壮丁。福贵被抓走了,这一走,就是两年。
两年里,福贵牵挂着母亲的病情,想着家人的安危,每一天都过得焦灼,想着何时才能回家。
还算幸运,经历过无数次战火,福贵活了下来,等到了队伍投降,有等来了回家的机会。
他日夜兼程地赶回家中,却发现母亲早就病死,可爱的女儿因为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妻子憔悴不堪。
也许,福贵想的是家人终于团聚了,生活再苦再累也会好起来的。
然而,苦难并没有因为团聚而停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再也干不了重活,甚至针都拿不起来。
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而被抽血过多而亡。
女儿凤喜嫁给了一个老实的人,本以为可以这样平淡地过下去。却因难受大出血而亡。
随后,妻子不堪重负死去。
女婿拉扯着幼子长大,却因工地意外死亡。
福贵带着外孙回到乡下,外孙却因吃多了豆子撑死。
外孙死后,富贵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成了孤家寡人。
福贵也没想到,几十年里,活着这么苦。
书中写道:“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02
期盼,活着的力量。
许子东概括《活着》:“只有厄运,没有坏人。”心中有了期盼,才会在难熬的日子里挨过去。
在打仗时,福贵惦记着家人,为了见到他们,他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
团聚后,福贵为整个家努力,这是他坚持的动力,熬过了大跃进,熬过了文化大革命。
命运并未款待福贵,挣扎一生。
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去,福贵与一头牛相伴,替家人活着。他兑现了与外孙的承诺,去买了头牛。他给牛取名福贵还虚拟出家珍、凤霞、二喜、苦根这些家人的名字。
每次讲述着过往,仿佛那些亲人就在身边一样。
在福贵被抓去当兵的两年里,家珍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心里期盼着福贵归来。
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不能干活后,为了家人,她努力地活下去。
儿子死后,她受到很大的刺激,但想着还有个又聋又哑的女儿,她还要继续活着。
然而,凤霞却因孩子大出血而死。一双儿女的死去,让家珍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活着,很难,很辛苦。靠着心中的期盼,走过一浪又一浪的苦难。
书中结尾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无法选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没得选择,这中间的过程就叫活着。
03
余华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人生悲苦,一个又一个死亡的过程,但是生命是有韧性的。活着,需要乐观与坚强。福贵娘常对儿子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最后的福贵,每一天都活得极其认真。种地的时候,他鼓舞起老牛的志气。回家的路上,他的歌声在田埂上如晚风般飘扬。
这个孤独的老人,比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悲苦。却活成了比大多数人,都明亮的样子。
生活很难,活着更难。
张爱玲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最后,愿每个人,余生遇事能抗,顺境不惧,好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