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欧阳修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6-07 09: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欧阳修经典读后感有感

  《欧阳修》是一本由刘子健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阳修》读后感(一):走近欧阳修

  说到欧阳修,我们并不觉得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中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很多他的诗词文章。

  最近我读了《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这本书,对欧阳修的生平及为人又多了一些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我也意识到,仅仅凭借着一些诗词文章并不能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了解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他的言行去做出判断。

  这本书的作者刘子健评价道,“从黎明到耀眼的正午,再从正午到金色黄昏,欧阳修始终在宋代的思想天空闪耀着,虽偶尔被云翳遮蔽,但一直是最耀眼的天才。”

  我们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的眼光去对当时人的所作所为作出评价,这是有失偏颇的。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是宋朝,一般认为宋朝是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形成时期,简单点讲,在这个时代,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可能会有一些激烈的碰撞。宋朝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军事上不够强大,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做得很好。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风俗画,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展现当时人们的经济情况较好,整体生活内容比较丰富。

  而在当时,欧阳修在散文和诗词两方面的进步非常迅速,他才成功高中进士。在性格方面,欧阳修大概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他很喜欢与他人交流,与政见不合的人争论。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是很值得称赞的,但是当欧阳修要在朝堂上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就意味着很容易得罪其他人,从而引来一些祸端。作为一名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他当然也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远大抱负,想要用自己学到的内容去做一些积极的改变。只是在现实面前,会遇到好多的阻碍,而他就遭人毁谤而多次被贬谪。

  但真正的名士,勇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他们会用最大程度的努力捍卫自己心中的正确。不过,是他斐然的政绩和在多个学术领域中的诸多贡献,才使他成为了最伟大的新儒学大师之一。

  欧阳修是一位“全才”,他不仅仅是宋代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学大师。他还非常注意对后来人的提携,倘若发现有人有大才,有远见,总会亲自去举荐。在选拔考试上,他就发现了苏轼等人,这对文学界,政治界都是巨大的贡献。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醉翁亭记》,常常不自觉地背诵,觉得颇有意境之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据说,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令人敬佩。

  了解一位文学巨匠,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多一份精神力量。在时代的潮流之中,或许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但我们可以坚持做自己,尽可能发光发热,正如欧阳修一样。

  《欧阳修》读后感(二):画荻教子:你以为贫穷的是欧阳修,其实一直都错了

  一说到欧阳修,很多人都会想到“画荻教子”的典故,毕竟,歌颂贫穷状况下还努力学习或者不忘学习,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蜚声国外的宋史专家刘子健在他的《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一书中指出:“这个故事确实和欧阳修有关,但除了表扬他母亲的教子有方之外,和所谓的贫穷完全没有关系。”这个结论有点让人吃惊,千百年来流传的美谈,怎么就一夜之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刘子健在书中继续阐述自己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他坚持要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或者他们的作品,需要全面地了解他们生长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作为远东国籍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团队史料专员,刘子健先后担任了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把研究的重心从现代中日关系史转向了宋史,代表作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两宋史研究汇编》《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等。在这本《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一书中,刘子健教授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代文宗、政坛伯乐欧阳修的前世今生,从他的治学到从政生涯,都有详细的介绍。

  在他的笔下,欧阳修天资卓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就连史学、经学、金石学和目录学等领域都有着卓然不凡的表现,千百年来受到士人群体的广泛尊崇。只是,欧阳修的一生仕途太过坎坷,几经贬谪,却依然泰然处之,甚至投身入聚贤纳仕之中,致力于提携贤才,在诸多政策影响下,培养了无数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和他一样出身庶租、沉沦下僚却拥有雄才大略的年轻人,更是得到他的青睐和帮助。比如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苏轼、苏辙和苏洵三父子,以及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不少北宋思想界的名人,都曾经受到过欧阳修的荫庇和帮助。正如秦观所说:“惟我文忠,一世之师……如天有斗,如岁有春,四方以正,万物以新。”简单来说就是,欧阳修对于北宋的士人群体就像星空之于北斗,不可或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的我们能够欣赏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仰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那拳拳的家国情怀,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人格继承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诗句中的文学思想也根源于欧阳修发起的那场一扫绮靡晦涩文风的古文运动。

  可以说,北宋的文坛和政坛都因为欧阳修而群星闪耀。

  饶是如此,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如此伟大的欧阳修?他生活在北宋这个颠沛流离、战火不断的时代,为什么又能如此安稳地成长?还能成长得如此优秀?刘子健教授在书中就专门讲述了欧阳修的生长生活环境。

  虽然他没有孟子一样为他“三迁”的孟母,但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母亲一样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当4岁的欧阳修失去父亲时,母亲毅然决定带着他去投奔湖南随州的叔叔。在随州担任了二十五年推官的叔叔一生清廉,为人正直,这对年幼的欧阳修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让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都能够一直有一个榜样。

  虽然叔叔家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像“画荻教子”一词中说的那样一贫如洗。而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之所以“画荻教子”,仅仅只是因为借住在别人家,为别人家节约资源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其实就是母亲作为大家闺秀的内在修养。

  威廉·罗斯·华莱士曾说:“推动摇篮的手,可以统·治世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郑氏的教养是无声的养料滋养着年幼的欧阳修,加上身边廉洁自爱自律的叔叔无形之中的影响,最终让他在童年的成长中健康、积极、向上。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虽然父亲早逝,但对欧阳修的成长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反而是让他在随州叔叔家拥有了幸福的童年。看到这段历史,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欧阳修身上有那份正直刚硬的毅力,也才明白为什么历经仕途坎坷,他依然能够笑靥如花。

  没有谁的一生是风平浪静、毫无挫折的,我们能够做的便是坦然接受它的到来,笑着应对它的折磨,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有更好的安排。

  《欧阳修》读后感(三):自学成才,两度落榜,仕途一波三折,他凭什么名扬中外?

  他3岁丧父,却不甘命运的掌控,用勤奋努力,成为千古奇才。

  在政治上,他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官至副宰相,是大宋三朝元老:

  在文坛上,他与韩愈、苏轼、柳宗元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史学上,他被仁宗钦点修订《新唐书》,并撰写了《新五代史》、《集古录》等著作......

  大浪淘沙,多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得无影无踪,而他的名字却永远活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他就是宋代欧阳修。

  关于欧阳修的书籍也有很多,但是在刘子健教授著的这本《欧阳修》一书中,他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常规、传统的欧阳修传记做出新知,让我们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这个闻名中外的奇才。

  古语道:“家贫出孝子,困境造贤人”。

  欧阳修父亲56岁才得他这一独子,如获至宝,不幸的是在欧阳修3岁时去世,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无奈间,跟随母亲千里迢迢,投奔叔叔欧阳晔谋生。

  欧阳晔在随州官府任职,对侄子也是呵护有加,欧阳修从小就非常热爱读书,家中无书看时,常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

  他还经常拜访富有的读书朋友,当时在李姓朋友家的破旧筐中发现了残缺不全的韩愈文集,如获至宝。

  欧阳修学习自律,刻苦勤奋,阅读速度基本一目五行,10岁时,已将《左传》《昌黎先生文集》等书倒背如流,少年文章诗赋,文笔老辣,下笔如神。

  连欧阳修的叔叔看到之后,也大喜过望地对郑氏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但十年寒窗苦读的欧阳修,两次科举,均名落孙山。

  面对命运的无情,欧阳修没有自哀自怨,陷入命运的泥沼中不可自拔,而是外出游学,寻找名师指点,在恩师胥偃的精心栽培下,欧阳修进步神速,一年内,就连登监元、解元、省元三元榜首。

  天圣八年,在宋仁宗主持的殿试中,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路遥说过: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同时也会给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面对现实,勤奋努力,勇敢前行。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将挫折当做绊脚石,停滞不前,而有的人却把挫折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欧阳修就是这样坚毅的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当你不断地努力,勤奋努力就是成功的阶梯,生活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范仲淹的出身比欧阳修还要卑微,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得以脱颖而出,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了他不懈奋斗的精神。

  入仕早年,范仲淹就因反对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及宰相,坚决认为年轻的仁宗不应该如百官那样,在皇太后寿辰之日向她行跪拜之礼而被贬,后已亲政的宋仁宗将范仲淹招回,并让他担任谏官。

  不久之后,范仲淹就批评仁宗废后有失公允,并指出宰相吕夷简在此事背后推波助澜,结果二次被贬。

  范仲淹因在苏州发展水利的功劳,公元1035年,再次被召回都城,在开封府任职。

  公元1036年,范仲淹又向仁宗进呈《百官图》,指责吕夷简在官员任命中偏袒私人,被以莫须有的“私结朋党”罪,第三次被贬出京城,朝廷还发布了一项禁止谏官之外所有官员越职言事的特别禁令。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官员尽管非常同情范仲淹,也都选择了明智保身,连谏官都不敢再上谏。

  吕夷简的支持者右司谏高若讷更是张扬跋扈,把范仲淹评论的一无是处。

  面对同僚奴颜婢膝和软弱沉默的反应,这让欧阳修非常愤慨,写出上千字信极力谴责高若讷:足下非君子也!

  当高若讷气急败坏拿着信见吕夷简,哭诉他所遭受的侮辱,吕夷简也意识到像欧阳修这次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一旦身居高位,就会给自己带来极大障碍,于是把欧阳修贬到夷陵县。

  后来,吕夷简了解到范仲淹自受挫以来,历经岁月的磨砺,反而得到极大的声望,不可能永远被压制,也为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将来仕途得到保护,于是给范仲淹授予了新的职位。

  范仲淹和吕夷简达成和解,也积极给欧阳修推荐职位,但都被欧阳修拒绝了,欧阳修虽然甘愿为了范仲淹被贬,却不愿通过范仲淹来升迁。

  他把自己被贬的时光都用在了学术和思考上面,因为许多学者对《旧五代史》大感失望,于是就亲力亲为撰写了《新五代史》。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让自己得到认可,并被任命编修《崇文总目》,通过这项成就,已经37岁的欧阳修,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被贬生涯,又重新得到升迁。

  升迁后的欧阳修并没有怨恨吕夷简,在他以后的文章中,依旧以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公平公正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态度来理解他,撰写他。

  为了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宋仁宗开始选拔敢于进谏的名士,时刻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

  在这种大环境下,欧阳修、范仲淹、蔡襄等名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心,以名节作为君子的利剑。

  欧阳修作为朝廷的谏官分外恪守职责,上任仅仅十来天,就给朝廷提出很多建议,甚至连自己的恩师晏殊,也敢公开挑战。

  很多人都认为欧阳修的这种做法得罪人,吃力不讨好,也容易引火上身。

  事实上,此后的欧阳修因为敢于进谏,又经历了多次被谗言,多次被贬。

  然而,这些仕途上的一波三折并没有让欧阳修妥协,他总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把个人安危置之脑后,他要高举明节,把成为圣贤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

  周国平说过: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从心理学来讲,欧阳修乐于助人的根源和他在年少时候的坎坷,求学的艰辛,曲折的仕宦生涯有关。

  为官之后,他除了敢于上谏,严于律己,还对寒门出身的同僚,更多的耿直帮助,真心扶持,超越了功名利禄,体现出了真正的博爱。

  有这样一颗博爱的心,欧阳修的思想就不容易被外界所左右,就能坚定地选择自己认为对的道路一路向前,并在帮助他人中发挥自己生命的价值。

  他是一个真正的圣贤,有担当的政治家,向阳而生。

  公元1055年,欧阳修出使辽国返回,贾昌朝热情招待他,并让伎乐表演助兴,但让贾昌朝不安的是,这些伎乐并没有去做准备。

  但在接风宴上,欧阳修却非常高兴地听伎乐唱曲,并开怀畅饮,这让贾昌朝非常迷惑。

  原来,欧阳修在他早年任职期间,就与伎乐过从甚密,并在洛阳伎乐处学到很多口语表达方式。

  他将学到的技巧用到写诗歌上面,这些诗歌后又被伎乐喜欢并传唱,贾昌朝宴请当晚,伎乐所唱的词就是欧阳修所作。

  在欧阳修时代,骈体文是几世纪名流骚客偏爱的文体,过分矫揉做作,让文章单板不自由。

  偏偏欧阳修就敢于挑战这种腐朽文体,他的诗歌流传民间,被广为传唱,而他更是把赋和散文,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诗歌与散文绵延相连,结余两者之间的就是赋。赋源于古代一种固定押韵与对仗的诗歌形式,自唐以来科举考试一直以这种形式来写。

  但欧阳修把赋加入大量的散文元素,偶然使用押韵,这种新形式被称为“文赋”,也就是散文与诗歌的结合体。

  欧阳修著名的《秋声赋》就是“文赋”的最佳代表,“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改良后的赋,读起来更像散文,但却是诗歌,高产的欧阳修不论文赋还是散文,均名篇迭出,不仅给后人带来启发,还被译为外语,在世界广泛传播。

  在文学上,欧阳修的散文影响最大,通过他的贡献,古文在后来千年间在中国散文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他的《醉翁亭记》,妇孺皆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的文章令人称奇,平常的词汇在他手中竟然传递出无与伦比的境界,微妙的感情,深沉地思考,新奇的观点,这种创新,卓越非凡,让人赏心悦目,体现出一种简单而悠远的魅力。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欧阳修一直是散文权威,他完善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开启的文体,还鼓励宋代的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与苏辙五位大师,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中心人物。

  欧阳修一直在中国文学的天空闪耀,是最耀眼的那颗星。

  结语:苏轼这样评价欧阳修:“欧阳公,天人也......世人或自以为似之,或至以为过之,非狂则愚已”。

  此人只有天上有,这样的欧阳修,注定一举一动充满了魅力,希望大家都能在刘子健教授这本《欧阳修》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读到未曾见到的世界,不断收获与成长。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欧阳修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