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史学研究》是一本由孙卫国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20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世贞史学研究》读后感(一):读《王世贞史学研究》书后
读《王世贞史学研究》书后 初次知晓王世贞大名,是在读李新峰老师笺注的《纪事录》时对本文进行考证时引用的《弇山堂别集》,当时对其不少考辨颇为佩服,后来阅读《金瓶梅》时,从阅读群群友处获知王或为待定作者之一。方知其人不但精于史学,且为文坛宗主,在当时士林影响力极大。虽然如此,但研究王世贞本人则多着眼于其本人的文学思想,对其史学家的一面比较阙如,而谈论其史学思想的文章则大多是在明代史学发展这个大框架下对其进行的叙述,缺乏一部对王世贞的史学观念的思想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部开先河的书,虽然成书于十几年前,但其认识却奠定了对王世贞史学的基础,并且也颇能窥见作者之后的学术转向。 作者指出王世贞虽然在文学上是复古运动的健将,主张唐后之书不必读。另外作者指出王世贞在史料编辑上仍旧秉持和其文学理念一样的看法,认为应该是对史料的模仿,因此备赞汉书得体,而对太史公的《游侠》《刺客》等列传颇有微词。但因其文人习气,因此在书写时人传记时难免不会靠近太史公。但其史学观念却颇为时兴,并未是厚古薄今,而是认为应该博古通今,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其人注重研究明史,尤其是明初史的史料收集和考证。因为其博古通今的认识,所以对当时史学观念中的理学正统论不屑一顾,反而能从实际出发,指出西晋一统天下,因此具有正统性。而对时人认为北宋(并未混一宇内)为正统确实不置可否,并且认为宋并非有这么高的地位,而对南宋时期道学名臣们劝谏皇帝,认为应该先行仁义再想军国大事的迂腐行径颇为不屑。此中固然有晚明时期陆王心学之影响,但未尝不是其个人精神的觉醒。 另外作者认为王世贞仕途不顺的一个原因,恰恰是因为其坚持自己的文宗身份,不愿意放弃其士人的独立地位,所以引起了首辅的不满,首辅忌惮其所能操弄的士林清议,因此对其升迁有所干扰。但让人深思的是究竟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是否能够重现在晚明士人身上,以及其是否有这种自主认识。 而王世贞在史学上最大的成就恰恰在于对明初史料的收集和考辨,比如明初建国史中功臣的曲笔书写以及建文靖难等难以言说,需要为尊者讳的史事,因为当时人的禁忌,所以官方实录中大多是对其语焉不详的记载或者是因为多次修改导致的时间上的错讹。而野史则因记载者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夸张或者是因不熟悉当时掌故而导致的失实的记载。又因为明人好奇,因此让这种失实的说法越发广泛传播,竟然有取代官方记载所宣传的情况。而王世贞针对这些情况,其治国史是以实录为主,并以野史补其缺,又据实录辩野史之妄。比如其指出开国功臣之死的曲笔,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比如所谓卒,大多是令其自裁,并且指出廖永忠之死,并非为沉小明王韩林儿之故,而是因为其依附杨宪。以及对胡蓝谋反案的考辨,指出当时流传的朱太祖诛胡惟庸,是因其谋反的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实在是孤明先发,并影响了后续一系列的明史研究。如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迹》以及《太祖实录辨证》。以及其别集中的对明史体例的探讨也为后续清人修明史所接纳,颇能窥见其史学之精。
《王世贞史学研究》读后感(二):兰台遗响:晚明史学先驱王世贞
《王世贞史学研究》是孙卫国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在杨翼骧先生指导(乔治忠协助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曾于2006年修订出版。虽然此书目前仍是对王世贞史学研究最为系统的著作,但由于此次再版于内容上没有太大改动,对于近年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便少有涉及,这是读者或需稍加留意的。
在作者选题之初(1955年),对于王世贞史学乃至整个明代史学的研究都很少,多侧重王世贞的文学成就,将他作为一个明代典型文人代表来进行研究。据此,作者在这一学术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个问题,也是他在书中集中讨论的六个主题,即:①王世贞相关史实背后的根源探究;②系统梳理王世贞的史学理论;③对王世贞著述的考订;④王世贞对明史研究的贡献;⑤对王世贞“考史学”(考证)的研究;⑥王世贞史学对后代的影响。
是书的种种结论不便赘述,读者可按书而观。此处只略述两点:首先,是书肯定了王世贞的史学成就,而前人之所以会对之有所忽视,或因王世贞的撰史观偏重因循模仿,亟欲追步《史记》,故有黄宗羲“分类套括,逢题填写”之刺,亦即今人徐朔方所批评的“对司马迁刻舟求剑式的仿效和追求”(页100);加之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一家言”,使今人对其史学成就的评价竟不如郑晓、邓元锡、黄光升等史家(页221)。作者在书中以大量例证和论述进行了驳正。
其二想谈论的是作者在讨论撰者心术时所引的清人戴名世的一段史论:
“观其所论列之意,察其所予夺之故”,这一知人论世之法,是作者所分析的王世贞论史之法,亦是作者本人在分析时采用之法。实际上,也是当今论史者试图还原历史情境时应从之法。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还有几个作者在书中没有详细讨论,但我比较好奇的问题。例如从《太祖实录》到《穆宗实录》,王世贞在《史乘考误》中均进行了考辨。他以二甲八十名登第,先观政大理寺,后授刑部主事,外迁青州兵备使,至嘉靖三十八年因父下狱自劾,入仕之初即九年为郎官而不迁,而后起落沉浮,历任河南按察司副使、浙江左参政、郧阳督抚、南京兵部侍郎等,总而言之,王世贞虽耿耿以兰台令史为志,一生却从未入过翰林院。他是如何系统地接触到这一批实录的?《明实录》的大规模流播民间,始于万历十六年神宗下令首辅申时行将历朝实录抄录成小型御览本,于是诸校对、誊录官乘机“于馆中誊出,携归私第,转相钞录”。本书未讨论《史乘考误》的撰写时间,《弇山堂别集》的最早刊本在万历十八年,御览小型本正是十八年十二月最后一次进呈,纵使偷录比正式誊抄要快,这一时间也实在太过紧凑。在《弇山堂别集小序》中他曾说:“王子弱冠登朝,即好访问朝家故典与阀阅琬琰之详,盖三十年一日矣。晚而从故相徐公所得尽窥金匮石室之藏,窃亦欲藉薜萝之日,一从事于龙门、兰合遗响,庶几昭代之盛,不至忞忞尔。”或云即观于徐阶府上,而徐阶自然是在内阁时录得。徐阶隆庆二年(1568)致仕,万历十一年(1583)卒;王世贞于万历四年十月被南京刑部都给事中杨节弹劾,回籍听候别用,随后闲居近十年。王世贞固弱冠即尝旅次拜谒徐阶,但二人的密切交往,当在此期间,《史乘考误》亦当撰于此时。
又作者虽云“探究史实背后的进一步根源”,但对于是书所引材料中语焉不详的“北人”“奸人”“宗人”等代称,均未进一步考辨其所指,则对于史实根源的探究,还有追问的空间。
是书对于前人论著如《万历十五年》等也有所辨正。
《王世贞史学研究》读后感(三):史学轶才王世贞
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长期来以文学著称于世,是明“后七子”之一。《明史·文苑传》称其“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然而,少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
王世贞在史学方面的才能和造诣得到世人的一致肯定。大学士徐阶评价王世贞“他日必操史权,能以毛锥杀人”。文人陈继儒评价说“王弇州负两司马之才,若置之天禄、石渠,而以汪伯玉诸子为副,其史必可观,而老为文人以殁",是"本朝大恨事也"。万历年间大学士陈于有与王世贞“生不同时之恨”。陈文烛在为《弇山堂别集》作序时称王世贞为“千秋轶才”。这些都说明王世贞在史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作为明代中后期重要的史学家,王世贞的史学研究和史学理论反映了明中期史学思潮的基本特点,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独到之处,影响深远,不容忽视。虽然史学界对王世贞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全面细致的研究著作目前仅有《王世贞史学研究》。
《王世贞史学研究》对王世贞毕生精力致力明朝当代史学的事实进行了评述,系统地研究了王世贞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中肯地总结了王世贞史学研究的特点,对王世贞坚持当代史的写作予以积极的评价。
《王世贞史学研究》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王世贞史学所反映的时代和特点,以及他的生平,包括他的政治生涯、人际关系以及文学成就,展现了王世贞在明史中总体的历史地位,为后续王世贞史学研究的详细探讨做了铺垫。在后面的部分则对王世贞的史学理论和思想、史学研究特点、史学影响和史学地位进行了整体论述和研究。
作者在《王世贞史学研究》首先指出,王世贞强调史学的经世作用,倡导“六经皆史”之说,主张学习《六经》重在把握精神实质。他积极反对程朱理学奉《六经》为神圣经典,打破了人们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经学和理学对史学的束缚。
《王世贞史学研究》明确的告诉读者王世贞为何能够居明代史家之冠。王世贞坚持秉笔直书,较为真实地看待历史,反映现实,对内阁倾轧、宦官专权、边事频繁等社会突出问题都作了深入研究,充分体现了他的重今思想。坚持重视史料的辩伪存真,打破曲笔讳饰的官方史学对历史编撰的垄断,对专制统治的各种弊端能够大胆揭露,力图通过著述当代史,总结本朝历史和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王世贞对历史和现实的精辟见解使明中后期的史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王世贞史学研究》还分析了王世贞在史学著作中对《史记》与《左传》的因袭和创新。虽然王世贞在史学上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特别是在编撰纪传体明史的过程中,他刻意地效法了《史记》。但是作者也指出,王世贞对《史记》的模拟在对古代史学客观批评基础上的模拟,其中不乏创新。
《王世贞史学研究》集孙卫国的多年研究于一书。与王世贞的史学研究一样,为了研究王世贞,作者也不遗余力地收集了大量史料。在丰厚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考核和剖析,立图还原时代背景,努力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对王世贞的史学进行客观分析,结合精当的叙述和条理清晰的分析,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有著作、有成就的王世贞。
《王世贞史学研究》在对王世贞的史学研究的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明中后期的私人修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私人修史产生的原因、各家的史学思想、私人修史对明当代史学研究的影响,以及明中后期私人修史在中国史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等也进行了正面的评述,使读者对传统史学在传统社会末期中的困境、新旧史学思想的交错和相互斗争有了深刻的了解。
《王世贞史学研究》还对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变迁、传统与蜕变进行了分析。读者在了解王世贞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明中后期社会结构的复杂、社会生活的丰富,对了解明代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