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是一本由〔比利时〕莫里斯·卡雷姆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读后感(一):我身上的男人和你身上的女人会变得比以前更了不起
莫里斯•卡雷姆是比利时国宝级诗人,虽然现目前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广,但他的诗歌艺术造诣并不低。除去他曾荣获过的那些头衔,单走进他的诗歌行间里,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简明轻快的诗歌世界,尤其是读感非常顺畅。
一个阳光午后或者周末清晨,就能读去一大半。这种读感对于一本厚厚的诗集来讲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体验,尤其是对于读者。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莫里斯•卡雷姆的语言风格,如译者胡小跃所说,轻松愉快,浅显明了,不用费心思地起猜,去考查。
这背后,小学老师的职业经验给了他一定的诗歌风格走向建议。所以他的诗歌能够老少皆宜,能够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球传播。虽然他的诗歌结构看似简单,好像小孩子都能写,但他的观察度是广阔的,对生活、生命、死亡、大地以及爱情等等。
简洁的意象在承载浓烈的感情,简易的结构在搭建复杂的情绪。这其实并不简单,只是处理得很高级。
爱情种种。莫里斯•卡雷姆的情诗是我最近读过的诗集里最好的诗歌表达。尤其是《因为你爱我,别人也爱我》,“因为你爱我,别人也爱我你的身材是那么漂亮大家都想碰碰你的肩膀因为我爱你,别人也爱你世界已跟你说定要拥有你的欢笑,你的声音人们会爱我,人们会爱你我身上的男人和你身上的女人会变得比以前更了不起”。
抛去复杂的意象结构,他的诗有一种聊天式的对话效果。情绪是直给的,落脚是平淡的,收口是意味深长的。你好像在跟着他走进一段最普通不过的但却自豪许久的年轻爱情故事,我们能看见美貌和身体,能看见内心和想法,还能看见世界和个人。这首诗让我想起《致D情史》里面,安德烈高兹与他妻子多莉娜最初相见的浪漫。
我身上的男人和你身上的女人会变得比以前更了不起,也许是因为我们都希望所有的爱情都不会败给生活。
死亡种种。让我颇感意外的是,莫里斯•卡雷姆对死亡题材的书写非常细致,正因为他的语言结构保持着简约,所以当死亡的意象被简约明了呈现时,其实画面是生猛的。
《灵魂的叫喊》“可是,如果你的脸上没有出现死亡的痕迹人们会以为你很开心”;《他平静地走了》“他已经死了三天但平平静静…自己浑然不知”;《消失在你消失的地方》“你们躺在夏天炙热的阳光下我们惊慌失措消失在你消失的地方是谁不让你们说话?”“消失在你消失的地方”这一章节其实刚好可以看出诗人对世界的广阔观察度,整本诗集读完你能够感受到,他对同一题材不同维度的反复创作。
创作力的旺盛,表达欲的简化,题材度的宽泛,让莫里斯•卡雷姆在诗歌语言的世界里行走得非常顺利。因为他观察的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观察的对象是普通生活里的普通人,大众化的诗歌表达道路,他其实走的挺开心的。似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加上时间琐碎的片段切割再加上他对生活与大地的无限热爱,已经在语言体系里面生成了诗歌的模样。
聊天即诗歌,诗歌即聊天。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读后感(二):《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欣赏诗歌,是我们靠近星辰的方式
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了,《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就像睡前听着白噪音,轻松、缥缈、慵懒,一种难以言表的舒适感瞬间传遍全身,让人不禁想拿起来小心翼翼地捧读。书中收录了比利时国宝级诗人莫里斯·卡雷姆200多首浅白柔软、直抒胸臆的小诗,在诗中他向读者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亲情、爱情、死亡、世界与生活的思索,细腻的语言蕴含了其独有的法式浪漫。
语言是我们介入世界最亲密也最脆弱的一层皮肤,也许他是瑕疵百出的通道,诗歌的存在则是为了让这个通道更加清晰,去恢复语言的有效性。好的诗歌是开放的,是微言大义的,生而为人,我们充满激情,诗歌则让我们相信,心灵的自由,可以让我们乘着美妙的想象、借以诗歌的翅膀,飞向遥远却充满期望的未来,卡雷姆的诗就有这样的作用。读他的诗,你会体会到,原来诗歌不是简单地跨行,就像是他给文字赋予了双腿,让它们起舞、回旋,忘情地走向一个未知的、微微颤动的未来,而惊喜则来自于对规律突如其来的打破,如同在行板中诞生出跌宕的变奏,有时我们虽然还没有理解诗中的含义,却已经被其中丰富的韵律感所打动,如同在银河里徜徉,。分享一首书中我很喜欢的小诗:
她在露水中奔跑
傍晚时分,她在露水中奔跑,
然后哼着小曲,在雾中消失。
你已见她在金色的麦浪中隐没,
但夕阳又把她引到高高的窗边。
她探出身子,你可看见,
她的长发沿着墙壁垂下?
她的大眼睛在夜色中闪亮,
安慰着你沉睡的心灵。
我的情人,她沿着田野行走,
但当第一道炊烟升起的时候,
你会看到她在霞光中笑着,
向你跑来,喊着你的名字。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诗中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就像这艰难疫情中的一剂良药,让我们在枯燥的封闭中,看到曙光,想象美好的过往,也会出现在不远的前方。诗歌,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在诗人的笔下,它们仿佛也有了自己的意识,它们不为停泊而航行,它们朝向星星,至于向着哪一颗,就要由我们自行理解和体会啦!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读后感(三):这本书打开了我想读诗集的欲望。
我读诗集类的书籍特别少,对一些知名诗人也仅限于知道名字听过书名。而本书的作者莫里斯·卡雷米从未听说过,拿起这本诗集完全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个书名,翻开书看作者介绍才对他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
他是比利时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作品获得过很多奖项,在巴黎他被称为“诗王”。听到巴黎脑子只有浪漫两个字,伍迪艾伦镜头下着雨的巴黎街头,更是美轮美奂,让人恨不得淋上一个世纪的雨。
…
说来也巧刚刚看完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不久,正好读到了这本诗集,虽然他们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对我自己而言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
…
翻看目录
跳跃式的直接翻到主书名的这首诗。
.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
什么都不想。
你倾听雨水在你心中流淌,
就像滴在树上。
你不知道为什么
自己不悲也不喜,
滴答的雨水为什么让你
脸贴着窗心里却空空荡荡。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
可你是否肯定
敲打着你的心如扑打杉树的
是雨而不是其它?
.
他心想:
要是我能超越时间
我就永远不会衰老。
然后他寻思:
时间究竟是何物?
他思考这个问题,
越来越执着,
却忘了自己正在老去,
忘了白天黑夜,
忘了好年头坏收成,
忘了忧愁,
忘了白悄然上头。
.
有的日子,我忘了
自己是人还是迷路的狗;
有的日子,我追逐蓝天
敏捷得自己都不敢相信;
有的日子,我不停地播撒词语,
它们淳朴得变成了鸟儿;
有的日子,我的心不再设防,
因为它知道为什么
一切都显得那么善良和明亮,
简单得如在桌上或土中画圆;
有的日子,我真的随心所欲,
好像自己是在过节。
…
今天又是居家办公的一天,因为弹窗了。现在的生活真的是今天不知明天事,每一天都过的小心翼翼,家和单位两点一线,生怕一不小就踩了雷区,随心所欲的日子渐远,防不胜防的日子实实在在。
明天就是假期了。
如果那也不能去,读一本诗集也挺好,总有几首会自愈你杂乱的心,在这魔幻的世界,磨练的就是心性。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呢?
盼望一个下雨天。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读后感(四):下雨了又怎样
对这本书的心动缘起于它的书名——《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看到它的第一瞬间我觉得一定是天大的缘分使我们相遇。
因为我真的会在下雨天,坐在凳子上听着雨声放空自己,有时十几分钟,有时一两小时。
一个北方孩子到南方是会不适应的,北方也会下雨,但多是急风骤雨,很少会像南方这样一连下上三几天。下雨的时候就不愿出门,除了写字、看书、读诗,也会偶尔听着雨声发起呆来。
我仿佛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但我真的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吗?
让我们来读读这本诗集里的第一部分——“不必说什么岁月匆匆”
“在与生命奇特的博弈中,
在与时间悲惨的博弈中,
你赢了什么又输了什么?
众神死了,天空默不作声,
人孤独地留在这世上。”
在《天空默不作声》《我们想到了吗?》《寻找心灵的影子》等几篇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读出作者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类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天都会有婴儿出生,每天也都会有人死去,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只有走向死亡这一个结局。
过去的痛苦真的是痛苦吗?未来的美好真的会来临吗?一切皆虚幻,一切都是虚幻。生与死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众神皆已不在,上帝无能为力。
我们只有顺其自然。
诗中的虚无感仿佛已经化作文字飘了出来。
正如这本书代序中讲过的一样,本书作者莫里斯·卡里姆很喜欢中国文化,并阅读过《道德经》里面的格言和许多中国诗选。
而在他的诗中他会这样写——“他想画一条河,河流出了画面。他画了一只鸟,鸟立刻就飞了。他画了一条鱼,鱼撞碎了画框,他还画了一颗星,星星点燃了画布……”这首诗的名字叫《艺术家》,就如《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何谓“有”与“无”,有“有”有“无”,并生并存。
或许有些难以置信,但我竟然在一位比利时诗人的诗中,读出了中国道家哲学的魅力。
而在他的诗中我们也能读到他对于“神”的质疑——“众神已死”“上帝无暇改变”“上帝不会记得如此之多的不幸者”“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最终也不免一死”等等。
一个诗人知晓的事物越多,他越会用悲悯的眼光去看世界,从而越会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生命的冷酷无情,而上帝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我要相信
又聋又哑的上帝,
他高踞十字架上,
会给我美好东西?”
——《为什么我要叫喊?》
在这本诗集中,莫里斯卡雷姆的诗一共被分为七个部分,除了刚刚写过的第一部分以外,还有——世上并无如此美好的爱情、消失在你消失的地方、我将前往高高的麦田、只听见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给你黑夜和幸福像只听话的狗。
坦白讲我爱上了他写的每一首诗。
如果我们只读第一部分,或许会以为这是一位悲观主义的诗人,但这并不绝对,只能说大多数的诗人都时常会用悲观的眼光去看世界。
卡雷姆不仅为人类自身而发出呐喊,他也为世界呐喊,为丛林中的鸟儿、被抛弃的石头呐喊。
一个诗人,他眼中的万物尽付诸于他的诗中。他与生命和死亡对话,与上帝和死神对话,他与天空和大地说话,他与时间和心灵说话。
相比较于大多数现代诗的晦涩抽离与扭曲感来说,这绝对绝对算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诗集,也难怪在英国莫里斯·卡雷姆的诗被列为中小学生的必读教材。
他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没有经历被打碎被意象化的加工程序,于是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简洁而流畅。
本书的译者胡小跃在译后记中所说——“卡雷姆的诗是一种复杂的简洁,而在他看来这种简洁才是最高的艺术,只有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敢俗、才敢浅、才敢易。”
正是如此,卡雷姆的诗,在每个我们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都是那么的富有着深意。
最后让我以这首诗来给这篇书评做结尾吧——《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
什么都不想。
你倾听雨声在你心中流淌,
就像滴在树上。
你不知道为什么
自己不悲也不喜,
滴答的雨水为什么让你
脸贴着窗心里却空空荡荡。
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
可你是否肯定
敲打着你的心如扑打杉树的
是雨而不是其他?
我真的太爱太爱这首诗了,因为这就是我听雨发呆时候的样子与心里所想。
所以,如果你说你读不懂现代诗了,那请一定来读一读这本诗集,卡雷姆一定能让你的灵魂再次一脚踏入属于现代诗歌的殿堂。
所以,如果下雨了,也不会怎么样,不如来和我一起、和卡雷姆一起,听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