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意识进化》是一本由(美)珍妮弗•加维•贝格 Jennifer Garvey Ber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读后感(一):组织是否清楚,他们的员工有多希望和组织一起发展?
/写在前面/
临近年底,每个组织、部门和个人都在进行年终总结与规划,根据业务发展战略,进行组织调整、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等工作,我们公司也不例外。
今天开完了公司的年终总结大会,每个领导的发言都很精彩,听的我热血澎湃。
为了加大对新业务的发展力度,公司将在春节后调整所在业务单位的组织架设,将现在两个事业部进行合并重组,成立新的交付中心,重新进行人员分工与调配。
当一个公司,在创造岗位角色和架构时,组织领导者们往往会在心中考量许多事情:
它必须思考什么是达成任务最有效的方式,业务对弹性、创新的需求和响应的速度,怎么样对流程控制、质量和职责的执行有效,功能和信息需要被整合至何种程度,以及对工作集权或分权的方面有多少需求。
但是,我发现,很少有组织会在调整架构、创建岗位角色时,会考虑到对员工学习意义发展这个想法的诉求与支持。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读后感(二):前两章读后感
今天刚读完前两章,各种思绪感想在看到内观自变心智状态时纷纷冒了出来,想稍微记录下。
首先四种心智模式看似各有层级但是本质上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进化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唯我大我,在更多观念冲突下失去自我,上升到更高层的同时找回自我,再到理解到更宏大的关联性时再次动摇自我。
核心在我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角力上,但本质上,我的概念越来越弱化、超脱、解离和客观。
我希望自己的判断是真实正确的,假设我算够的到大约第三个阶段上,那么再往上进化过程中会面临到的迷茫和恐惧,虚无和孤独。是不是一种愿意付出的代价?
我愿意相信书中所述的心智模型和认知是正确的,因为能感受到三四级上的一些概念跟科学是有对应关系的。
第四级那种轻易看穿万物之间联系的洞察,跟爱因斯坦死前致力于统一场论是否很类似。
而看透之后伴随的动摇和虚无之感算是我没曾想过的副作用,但是又马上联想到三体里因理解到物理规律从不曾存在而自杀的理论物理学家们,他们应该是典型的第二三层级心智水平的人,因对对科学有信仰般的执着,且目标坚定,才能够耕耘至今。面对毕生追求不过是一个偶然一纸荒唐而崩溃弃世。
又联想到道德经,老子真如此通透,道家才是探讨最宏大级别真理的学派,代表人物老庄才那么烂漫洒脱,看似最随意,倡导无为而治。只是因为看清了万物背后存在的本质上的关联,即使是对立的事物背后也无不存在本质上的统一。哪还有什么观点好立、队伍好站,说到家都是一回事。
通透了之后,经历完大破大立的阵痛和蜕变,最后就通达了。心智上怕不是快成仙成佛了。这会是我想追求的终极进化体嘛。哈哈。
联想出来了一堆有的没的,这本书因为翻译的原因稍显晦涩,但联想上述这些观点,抽象着去理解,还是有点意思的,构得上好奇的。都读完还有感想再来补。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读后感(三):读《领导者的意识进化》|真正的成长是能看到“不同层次的灰阶”
“人们理解自己所处复杂世界的能力各自不同。你的心智结构塑造了你的世界观,影响你对每件事情的看法与想法。”
——珍妮弗·加维·贝格
珍妮弗·加维·贝格的这本《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迈向复杂世界的心智成长》,跟几位伙伴一起共读了4个多月,收获了很多,提供给我一些新的方式去检视和理解我自己和我的生活。
作者描绘了一幅关于现代成年人成长的地图,讲述了成人的意识发展、以及不同成长阶段所拥有的世界观在环境中会如何展现及运作,从而引导我们展开成长上的锐变或转化。作者还在书中通过列举很多例子、个案,带领我们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图|成人意识进化阶梯)
但这本书远不仅仅只是讲述成人发展理论而已,它更多的是一种方式,赋予我们轮廓并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更佳决策的框架,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人,以更加有助益,更加慈悲的方式存世。
从书的字里行间,也能满满地感受到作者所流露的包容、慈爱和她对人的温暖。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便踏上了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旅程。
学习是攫取新技巧或知识,比如做PPT的技术、画图的技术,都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而真正的成长,是需要产生一些质变的。它应该是思维模式本身产生改变,不只是知识性的,还包括观点或思考方式的改变。
一个人成长的节奏是随着我们看到世界“复杂性“能力的增加而进展的。
因此这本书,让我感触到最大的一点就是:注意到人的心智结构并不会改变世界,但是注意到一个人建构意义的方式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观点与可能性,并包容与整合彼此的差异性,是我们整个生命的旅程,是我们看见和重新看到周围世界的方式。